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武帝初年的政治混乱(黄老学的最后荣光)

2021-11-01 16:15 作者:桔梗的小天使  | 我要投稿

自汉高帝刘邦死后,至汉武帝即位之前,西汉统治阶级奉行“无为而治。在这半个多世纪内,西汉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为武帝时期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黄老政治”产生的背景 汉初实行的“黄老政治”即主张“无为而治”。它既不同于法家实行的一味严刑酷罚,也不赞成儒家的繁文缛礼。但所谓“无为而治”乃是立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所以,其为政“宽缓”并非放弃刑罚,“与民休息”更不是否定对平民的剥削。只是把刑罚和剥削限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使社会得以休养生息,达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刘彻自幼在宫中受到较为全面的教育。他虽是在文景时期黄老之学盛行的气氛中成长的,但也受了儒家思想很大影响,他的老师、太子太傅卫绾就是儒生。他的舅舅武安侯也是非常喜欢儒学,因此儒学这些方面,在他以后的几十年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

武帝即位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罢黜百家”。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冬十月,刚即位的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而此时身为丞相的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书·武帝纪》)。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罢黜百家”的决议,经卫绾一提出,当即得到武帝的批准:“奏可”。卫绾上奏中所举的申、商、韩非乃是先秦的法家,苏秦、张仪是纵横家。这里虽仅举出法、纵横两家,但实际上乃包括除儒家以外的一切学说,之所以不提黄老是因为窦太后是黄老学说最大的支持者。

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以太皇太后身份摄政的窦太后却是笃信黄老之学的,她曾要求皇室宗族人皆读道家的老子书,其他人对《老子》稍有非议,都要遭到她的惩罚。还在景帝时,儒生辕固生就因此险遭窦太后处死。

辕固因为研究《诗经》,到了孝景帝时做了博士。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辕固生反驳说:“不对。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因为辕固生对黄老之学的嘲讽。

而窦太后非常喜欢《老子》这本书,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辕固生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非常恼怒的说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入兽圈刺杀野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就给予他锋利的兵器。他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正中其心,一刺,野猪便应手倒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

可想而知窦太后对于黄老之学的热爱,当建元元年,汉武帝批准“罢黜百家”之时,窦太后还在摄政,她规定凡送皇帝之奏,亦须向她禀奏,因此,尽管朝廷中多数人力主以儒学代替黄老之学,但“罢黜百家”之议提出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任何实际措施,不过是一纸空文。显然,其间窦太后是起重要作用的。

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及郎中令王臧又奏请:上书不必“奏事太皇太后,想趁机免去窦太后摄政之名位,可是这件事情明显非常不现实。太后的权力来自于皇权,甚至略高于皇帝。在汉代太后的权力非常大。当窦太后知道赵,王等人的上书。窦太后大怒,暗中找到赵绾及王臧的过错,责备武帝说:“他们这是要当第二个新垣平呀!”将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下狱,其后二人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鼢被免职。并任命柏至侯许昌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而武帝所推行的新政亦全部废除。武帝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也因为窦太后的影响,在建元年,武帝几乎没有政治举动,因为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太后权力之大。(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彊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好不容易等到窦太后死,武帝重新振作起来,废了庄青翟,立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却没有想到,武安侯田蚡得到王太后支持,武帝再一次被严重限制。田蚡为相时,任官除吏独揽大权,根本没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致使汉武帝大发雷霆。甚至武安侯田蚡还勾结淮南王刘安,预谋不轨,只不过田蚡死了很久,淮南王造反之事也被曝光。汉武帝这个时候恨不得杀了武安侯田蚡全族(武安侯为太尉,时迎王至霸上,谓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淮南王大喜,厚遗金财物。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特为太后故耳。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到了元朔年,能限制武帝的王太后和窦太后全部死去,而他也可以开始他的真正皇帝生涯。天子者,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汉武帝之前,中央政权中,除皇帝之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序),辅佐皇帝,总管政务,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

由于这一特殊地位,在秦和汉初的皇帝中,除秦始皇那样大权独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以外,多数皇帝都对丞相优礼相加。据《汉旧仪》载:“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开车。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如果丞相有疾,皇帝还必须亲往问候:“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这个时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其主要原因并非完全是皇帝懦弱,而是在制度上保障决策、司法、行政各项大权集中于丞相一身,自然使相权可以侵夺皇权,甚至能将皇帝架空。

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管子·君臣篇》),也就是说,君只是在大政方针上提出主张,而这些主张只能通过相才得以贯彻。可是,由于丞相拥有朝廷实权,有时皇帝的意见与其不合,往往也遭到拒绝,如景帝时皇帝与窦太后欲立后兄王信为侯,因丞相不许而只好作罢。

这也就是武帝朝中外朝形成的根本原因,皇权受到多重限制。要保障中皇权强有力,首先必须“尊君”。早在战国时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就指出:“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韩非子·心度》)而“尊君”的第一步就是削弱相权,使朝政独断于皇帝,达到“权制独断于君则威”(《商君书·修权》)的目的。

为此,汉武帝就在以丞相为首的官僚系统外,另建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这就出现了“中朝”。依靠着中朝,不断架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势力。汉武帝重用侍从之臣,让所谓“天子之宾客”参与谋议。这些“宾客”本来在政府组织中没有什么地位,但由于侍从于左右,成为皇帝的心腹,往往挂着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头衔参与谋议。侍中,本是皇帝身边近臣。

有了这些侍中加官名位的人,就可出入禁中,在皇帝左右侍从。所以武帝常将这些官衔委任给一些天子的宾客,让他们参与谋议,于是逐渐形成了中朝。(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汉武帝初年的政治混乱(黄老学的最后荣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