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技爆炸、暴打资本家的魔幻苏联?——《原子之心》预告片发售

2023-02-21 20:49 作者:塔读小说时光机  | 我要投稿

科技爆炸、暴打资本家的魔幻苏联?

平行宇宙的鼎盛期苏联是个什么样子?

你或许可以永远相信苏联美学!

相信你即便没玩过游戏,也会被开篇的这飞车演出炫设定片段震撼到!!

来捋一下,在这个时间线的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个世界里二战时期德国发明一种新型生物病毒然后散布到欧洲和苏联,造成苏联两亿人死亡。
1936年苏联发现“聚合体”,39年利用聚合体制造出世界第一台小型冷核聚变反应堆,苏联大规模投入机器人研究,1941年聚合体和机器人技术研究上的突破苏联设立3826国家项目举国力投入这两项技术的研究。
1948年二战结束,同盟国胜利,大集体网络1.0上线。
1950 年,Sechenov 的发明让苏联进入了技术繁荣发展的时代。他的实验室「3826 号研究所(Facility 3826)」正在研发一种将人类和机器人连接起来的装置。几年后,人类就成功实现了用意念控制机器。
1955 年,机器人开始反抗它们的创造者。「3826 号研究所(Facility 3826)」的地板和墙壁溅满了鲜血。
《原子之心》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而玩家们也即将探索一个扭曲的科幻世界,摧毁残暴的机器人、巨型机器甚至变种人。

并针对独特敌人制定最佳战术,升级装备,利用环境条件完成任务。

这游戏最大的魅力就是原子科技美术设定与轻工业的完美结合,很有以前8、90年代21世纪初的复古未来风,也就是当时苏联的未来科幻美学——原子朋克

何为“原子朋克”?



20世纪80年代早期,还处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暗自较劲,开始了军备竞赛。

现实历史传闻中的几个“超能力者”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文人们嗅到了变革的气息,当时科幻作品的陈旧套路逐渐让一些作家开始感到不满。
有人开始思考,科技难道真的能为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吗?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疑惑与担忧,“赛博朋克”诞生了。

1983年,一篇由布鲁斯·博斯克(Bruce Bethke)创作的名为《赛博朋克(Cyberpunk)》的短篇小說首次将Cyberpunk一词带入公众视野。

和许多起源于小说的“朋克”一样,原子朋克的起源就是来源于一本苏联科幻小说,《路边野餐》。

正是这本小说奠定了“原子朋克”的基础。

因此,原子朋克以苏联为主,主要表现为广泛使用原子能,重工业占大部分的世界观,常以切尔诺贝利,通古斯大爆炸这样的灾难事件以背景,苏式的未来主义建筑也随处可见。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会如此热爱那些在光秃秃的土地上被遗弃的建筑?

“生锈的导弹上的褪色红星标志不再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威胁”,可将这种冒险和审美解释为一种现代人怀抱着安全感的喘息,似乎又显得过于浅薄。

或许,以原子朋克为代表的科幻文化的兴起似乎也象征着人们对于苏俄美学元素的痴迷和留恋。

然而,前苏联的解体不仅影响了世界格局和科技,就连科幻小说也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影响:

在解体前,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人类科技处于一片繁荣的上升期繁盛期,大多故事讲述的是人类充满着希望,团结一致地解决难题。

在前苏联解体后,科幻小说中反乌托邦的风格逐渐流行了起来:

人类势力在登上太空之后呈现为联邦制之类的松散文明架构,争端与内斗一直不断,而那些高度统一的帝国也基本属于高压统治,充斥着黑暗的气息。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就连作《三体》也同样沾染了这类气息,而小说中经典的“黑暗森林”法则更是令人豁然开朗,随之拍手叫绝。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更像是一个反讽,人们出于对科幻想象力匮乏的一种抗议,继而开发出一条走向过去的探险道路。

目前,科幻文化在国内的方兴未艾,仍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很多科幻类小说往往选择从秩序国度出发,前往未知的领域,其中更是融入了多种元素:太空歌剧、灾变新时代、对联盟政治局势和社会矛盾的刻画等等。

一次次最后时刻的反转、一次次主角的绝地重生,都让人充满了期待感。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 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只要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外星人敌意的爪牙、一触即发的星际大战 危机时代,人类文明摈弃了所有偏见和隔阂 誓守人类的生存权力。 当冷静谨慎的笔触遇上荡气回肠的语言张力 看作者如何谱写一场热血和温情并存 科学推演和情感并重的科幻史诗。


虽然这些世界的设定都能看到借鉴的影子,也不像《三体》那样一个社会历经沧海桑田,但也已经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放一些开篇场景中的苏联特色建筑和塑像,感受一下恢弘大气的俄共苏维埃审美。


科技爆炸、暴打资本家的魔幻苏联?——《原子之心》预告片发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