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霸秦(3)---合纵连横的正面交锋

2022-09-08 23:26 作者:若烯_  | 我要投稿

霸秦(3)----合纵连横的正面交锋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这里是不停加更的小杨,今天的故事我们接着上一回讲到的继续说,自从惠文公继任以来啊,秦国很多战将,谋士纷纷出招大显身手,帮助秦国开疆拓土,施展自己的才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当属惠文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樗里疾,他在出使各国的外交场合屡屡从容应对,被秦人誉为“智囊”

当然,樗里疾能够在外交场合屡建奇功,与另一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名字叫张仪,曾经先后担任过秦国右庶长(秦十六官制第十级)和秦国右相,他所开创的“连横”策略至今以来仍然被许多研究战国史的历史学家所称道。而他的师兄苏秦,则与他走向了相反的道路,即为----合纵,本篇章我们着重要讲的就是苏秦张仪两个师兄弟,在不同策略上的对决。

     张仪,师从鬼谷子,是苏秦的师弟,两人皆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而关系很好。在鬼谷之时,苏秦自以为学识不如张仪,但也还是与他一起下山,下山道中,两条岔路,一条往楚,一条往周,秦方向。张仪曾对苏秦说:‘我观天下大势,未来能够实现统一的国家,不是秦就是楚,张仪不才,也与秦国有些过节,就选楚国了,希望苏兄能好自为之。’说完之后就向楚国方向径直大步走去,而苏秦则走了另外一条路,是周,秦的方向。

   有趣的是,张仪为什么一开始没有选择在秦国入仕呢?这里要简单说一下,张仪祖上是魏人,就在之前我们讲到的秦魏大战河西的时候,张仪的父母都被秦人所杀害,所以那个时候秦与张仪有着血海深仇,他自然不会选择去秦国。

张仪到了楚国,帮助楚王灭了越国,大大开拓了疆土,他本人也得到了楚王的信任。但之后因为被楚国人陈轸诬陷在一场宴会上偷了绝世珍宝“和氏璧”,被革除官职并遭受牢狱之灾。最后楚国的客卿靳尚上书楚王,这才放了张仪一条生路,但是把他驱逐出了楚国。走投无路的张仪只能往河西方向---他的家中前进,殊不知自己早已被秦国的使节樗里疾掌握住了行踪。其实,张仪此次返回河西,此前说过的自己与秦国有过节的话也就基本上算是作废了,因为此时的河西早就属于秦国的版图下了。

张仪在家与妻子拜过父母之墓后,樗里疾及时出现,并假借自己在做一项“大买卖”来让他随自己去见这桩买卖的“大掌柜”,张仪在途中本就对樗里疾起疑,到了已属于秦国的河西地界又如此顺利,不由得再次怀疑他的身份,最后看到大掌柜,就已然明白了一切,连忙起身向惠文公施礼。就这样,张仪怀着复杂的心情在秦国二次入仕,担任右庶长。

张仪像

      在与张仪鬼谷分别之后,苏秦来到了已经风光不再的洛阳城,见到了周天子。他建言,也是试探周天子是否有匡扶社稷,统一天下的决心,如果有的话自己愿出一份力。可惜的是,现在的诸侯割据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以周王朝的实力连一个弹丸小国都打不过,谈何再次统一天下。况且周天子在位近三十年,早已习惯了偏安一隅得过且过,已经被岁月磨平了想统一的雄心壮志。他婉言拒绝了苏秦的提议,并且把他打发走了。苏秦出关以来第一次碰壁就来源于此。

和张仪一样,苏秦也认为能够统一天下的非秦即楚,所以他在张仪同期在楚国的时候前往了秦国,和张仪一样,他也受到了惠文公的非凡待遇。可惜的是,苏秦在秦国开办的时事辩论论坛中,直接指出了秦国是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国家。这句话听的惠文公心里直咯噔,因为这种野心只有他的父亲,也就是秦孝公对他说过,此时苏秦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不等于将秦国的意图公诸于天下了吗?这犯了帝王家的大忌。于是惠文公立刻冷淡了苏秦,并且将他驱逐出了秦国,还要自己的弟弟赢华和樗里疾带军士去追杀他。幸好当时的秦大良造公孙衍拦住了赢华,这才让苏秦逃过一劫。

苏秦逃出生天后回到了家中,身上只有一件老秦人穿的灰纱,在家痛定思痛攻读《易》《春秋》和鬼谷子的论断,著名的“悬锥刺股”典故就出自于这里,他发现,让秦国统一天下这条道路走不通,因为秦本身的严刑峻法必定会引起人民的反抗,所以他寻求到了一种能让各国和平共处的方法,也算是一种变相的统一天下,我们把它称之为“合纵”。   

合纵连横示意图

苏秦运用自己在鬼谷中学习到的谋略与口才,先后游走于赵,韩,楚,燕,魏,齐国,帮助他们的国家或处理内乱,或平息战争,获得了各国国君的信任,被六国都拜为宰相,持六国相印。

六国合纵之势已经形成,诸国国君摩拳擦掌准备伐秦,以报各国之仇。面对四十万六国联军,惠文公显得有些紧张,叫来张仪商量对策,张仪倒是临危不乱,告诉惠文公不必担心。事实也是如此,莫看六国国君同仇敌忾,实际上六国六军,六将六心,即各国之间的行动不能够调节一致。

张仪先是通过陈轸(秦上卿)接触到楚国主将,向他阐明,陈述利害关系之后,主将深以为然,假意向六国军主将庞涓(苏秦,张仪的师弟)称病,只派出几辆木车随军参战,自己则悄悄率军开拔返回了魏楚边界驻扎下来。随后利用离间计,在攻击赵国粮仓时故意不焚仓,而攻击魏国粮仓时烧的一干二净,庞涓于是怀疑秦赵暗中勾结,赵国主将怎么辩解庞涓就是不听。赵国主将一气之下只留了一个副将和几千军士听从庞涓指挥,自己率领主力撤回了赵国。齐国方面,因为齐境内再起内乱,主将被召回国内平定叛乱,大部分齐军也随之撤离。

就在此时,秦军大举出动,公孙衍率领的主力秦军镇守函谷关,将军司马错率领的另外一支秦军插入了六国联军的心脏,公孙衍正面顶住了魏军的压力之后立马增援司马错,魏军大败而归,河西方面由于魏将公子卬被俘也宣告无功而返,至此,六国联军此次伐秦以失败告终。

其实,六国合纵形成后立刻决定的伐秦决策,在苏秦看来是绝对不明智的。他也曾多次上书庞涓请求他暂缓伐秦,可秦魏两国本身有世仇,庞涓拿到了几十万军队,又怎会善罢甘休。苏秦想要的合纵是什么呢?即六国联合起来能够形成对秦国的制约,并不是真正灭了秦,借此来达到一种力量上的均势。但是就如前面所说,六国六军,六将六心,各国国君之间尚且各怀鬼胎想要别国多出一份力,又怎么能够统一军事力量战胜钢板一块的秦军呢?是以,此次伐秦失败是必然的。

而且,这次伐秦的失败也对六国看似稳定的同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首先,苏秦必须游走于赵魏化解庞涓的误会,其次,齐燕之间因为燕王处死了王后,而王后是当时齐王的妹妹,齐军摩拳擦掌准备为王报仇,苏秦必须说服齐王放下成见,重新与燕修好,在这之后,苏秦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合纵会失败,不得已只得再进山求教鬼谷子,这次鬼谷子并没有出来见他,而是让童子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有苏秦想要的答案,我们且来看看纸条上说的是什么:

纵横成局

允执厥中

大我天下

公私私公

就是这四句偈语,成为了苏秦一生难以解开的谜题,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苏秦像

合纵既以陷入低潮,张仪的舞台就要开始了。他先是大展外交才略,用计迷惑魏王和庞涓并许以阴晋等地的好处,让秦魏联合,由于秦魏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条线,这个策略又被称之为“连横”。

与苏秦的合纵相对,张仪的连横策略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谁与我有利我就与谁结盟,形成一个2对5的局面,借此破坏六国之间的合纵关系。魏国承诺不再争取河西地界,秦也让出临晋关以示友好。

东面的局势得到稳定,秦国就可以抢在楚国前面磨刀霍霍向巴蜀了,巴蜀的战略地位当时十分重要,一是后方粮仓,二是打通巴蜀秦就能够直接威胁到楚国的前方。张仪通过“神牛”迷惑巴王王子带人修蜀道5年,8万秦军以张仪为主将浩浩荡荡开进了成都,几乎没怎么受到阻碍,因为蜀军战斗力和秦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巴王承诺称臣,但也要秦人帮他们赶走楚军,司马错率领秦军打跑了楚军,自此巴蜀丰腴之地划入秦国版图,张仪也在几个月后拜秦相国,封君,嫁公主,成为了惠文王的妹夫,公孙衍出走。

此后的几十年内,苏秦和张仪在合纵连横这条战线上不断斗法,苏秦虽然能够促成各国再次结盟,但却难以恢复六国第一次缔结纵约时候的“团结”,。张仪则是利用各国之间的弱点,先联魏,后联楚,再联韩,利用国君们的谈心逐个击破,在实际上大大削弱了六国的实力。这也为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范雎的“远交近攻”谋略打下了基础。

遗憾的是,苏秦最终被嬴华的刺客刺杀于韩,张仪也客死于楚,这一对同门师兄弟在张仪赴楚前的宜阳一面后再也没有坐下来喝茶,对弈了。

正如鬼谷子所言,张仪在未来必占上风,秦国也从六国中脱颖而出,成为军事实力一顶一的强国,宰相范雎的远交近攻和名将白起的战无不克,为秦最后的统一奠定了最后的地基,这些,我们就留到下一篇再讲吧。


霸秦(3)---合纵连横的正面交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