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孟琢】《大学》精读(全74讲)

2023-09-22 22:55 作者:风不止就做风力发电机  | 我要投稿

P1 导论:进入《大学》的古典世界


教学主旨

1. 怎样去阅读古典文本

2. 怎样去了解、深入古典的阐释历史

3. 如何在对原典和阐释史的综合进入过程中思索古典在当代的意义


导论主要解决的问题

  1. 为何进入古典?如何进入古典?
  2. 对《大学》的作者、时代、命名之意、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概论式的介绍。

参考书籍

古本:《十三经注疏》郑玄注、孔颖达疏

今本:《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注

古今本的《大学》内容有所不同。


为何进入古典?经典的价值在哪里?

古代经典文本佶屈聱牙,为什么还要阅读和深入学习呢?主要有三种观点和态度:

  1. 普遍主义态度
  2. 虚无主义态度
  3. 历史主义态度

普遍主义态度

 普遍主义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经典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具有一种天经地义的合法性。即经典具有永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所以经典的文本也就不需要修改。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董仲舒

对普遍主义态度的理解

从正面角度看,经典的普遍性、永恒性建立在和普遍的人性、人性的基本内容相戚相辅的基础上。

从负面角度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态度与宗教中的“文化迷狂(对文化的狂信)”密不可分。它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一种封闭和自信的相辅相生。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吊诡的一件事,越封闭的民族,越是封闭的文化传统,越有一种普遍的自信。这是格外需要警惕的。古典的文本是不是一定正确,而且是不容置疑,不容反思的?过度的普遍主义态度是会害人的,它会带来一种经典的异化。

虽然普遍主义有问题,但不代表它需要被推翻。如何在多元的背景下去理解普遍,是在走进经典、深入经典时必须正视的问题。


虚无主义态度(普遍主义的对立面)

虚无主义不是认为不需要善、不需要正义。虚无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民族的经典都可以进行一种抽象。所谓抽象就是把本质性的道理从经典中抽象出来,进而伴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一种模式或者抛弃的态度。目前文化界的激进分子是大多持此种态度。

孟琢老师比喻,虚无主义类似“人不需要吃苹果,只需要喝从苹果里榨出来的苹果汁就可以“这种观点,虽然苹果汁是精华,但也损失了很多其他的营养。


普遍主义、虚无主义面对经典的共同问题

它们对经典文本的态度是“普遍的有用”和“普遍的没用”。但它们都甩落了历史的过程,都忽视了经典的发生过程中,经典和民族的生长过程中的具体关联。


历史主义态度

历史主义认为经典不可抽象,它具有不可替代性。经典的价值可以提取,但提取并不等于抛却经典的文本,让经典本身孤立化。一旦孤立就脱离了历史,进而也就放弃了经典得以生成长的具体的基础。

历史主义的态度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经典的发生、阐释、传播的整体过程,理解经典和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息息相关的综合的整体。这个观点就是“六经皆史”。

六经皆史:《诗》、《书》、《礼》、《易》、《乐》、《春秋》中,除了《春秋》和《尚书》本就是史书外,其他的经典虽然不是直接记录历史事实的,但其中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中可以窥探历史的面目。

因此,经典具有两种历史价值:

  1. 本源性的历史价值
  2. 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出现经典?

一般来说,经典产生需要两个背景:

  • 民族产生普遍性的整体文化自觉
  • 民族文化整体转型,社会结构剧烈动荡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于目标》中提出“公元前800面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段时期,世界上的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同时发展起来了。”

轴心时代就是就是世界各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就是不同民族所经历的、所展现的各自的人文精神的跃动的时代。

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自觉,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所产生的根本性的文化命题,以及所逐渐形成的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思路,思维框架,对一个名族的精神、历史的塑造是深刻且久远的。

从这个角度说,经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出现在对我们民族塑造影响的关键期。当你生活在一个既定的文化轨迹之中,而不是轨迹得以形成的时期,是注定难以产生思想的经典的。“秦汉之后无子学”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因为民族的文化思维已经很大程度上固定了,想要跳出原有框架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个产生背景是社会具体动荡时期,在历史的剧变中,会产生新的典型,新的轴心。例如《周易·乾》所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无论是文化的发生,还是在文化的巨大转型中,经典所提出的基本性命题,以及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框架都凝聚为经典的本源性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塑造和影响,在于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定性。(经典的本源性价值)

例如当孔子提出仁爱思想,意味着社会关系从没有任何原则的野蛮竞争转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感通和关怀。这是一个文明本质性的变化,它会积淀在民族血液中。即使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起来,也会知道仁义是好的。

什么叫做文化的积淀?《易经·系辞上传》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这种本源一定是在塑造的过程中,获得了它本源性的地位。

经典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和现实不断对话、碰撞,通过反思、阐释、影响、研读,通过整体认知和现实转化的过程,解答各种重要历史问题。

经典文本与现实碰撞的过程,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阐释、解读、还原,来解读现实、面对现实,这使得经典与历史密不可分。

经典的价值是在积淀中形成的一种不容回避的、始终塑造我们的复杂的关联体系。(经典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为什么经典是不可替代的

因为经典与一个民族自古至今所发生了无限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将作为历史被携带入未来,它不被个人意愿否定,不被群体意愿否定。历史主义让我们看到经典与民族之间无尽的因缘与关联。


《大学》的历史价值

本源性的历史价值:在文化由垄断走向普及,由贵族走向民间,平民阶层不断崛起的天翻地覆的时代中,《大学》呈现出光辉的历史价值。

历史发展的价值:《大学》的阐释史、解读史、训诂史始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亮点。我们看到不断地有一流的学者、大儒、大哲加入到《大学》的解读讨论中,所以我们格外能看到这部典籍在历史传承,历史阐释过程中所呈现的价值。



【孟琢】《大学》精读(全74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