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从英国得到的最后馈赠与敬慕
我发现伦敦的音乐生活非常繁荣,形式多种多样。几乎每一天,最著名的演奏家、歌手,或者室内乐小组,都会在喜好音乐的观众面前亮相。…
少年时代开始,我就被伦敦的音乐生活所吸引。这种感觉开始于我阅读作曲家传记的时候。创作出无数经典的作曲家们,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恶劣的物质条件之间的反差让我心里很难过。我很高兴在那些日子里读到过亨德尔在伦敦的显赫声望,以及海顿、门德尔松和韦伯在那里受到的高度敬仰。但更让我刻骨铭心的,是皇家爱乐协会资助即将告别人世的贝多芬这件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让人难以忘怀。莫谢莱斯(原注:德国钢琴家,作曲家)将贝多芬垂危之际的请求呈送给这家协会,希望他们考虑一下贝多芬严重的病情,将他以前提出建立一所学院的计划付诸实施。爱乐协会于是召集全体大会,一致同意立即向贝多芬捐赠100英镑(原注:根据物价指数统计,当时的1英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0英镑,创作于1846年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在桑菲尔德庄园里担任家庭教师的年收入是30英镑)。得知这个消息,贫病交加的贝多芬兴奋之情以及他动人的发自内心的谢意表达都难以形容。在死亡的阴影里实施过最后的圣礼之后,贝多芬小声诉说着感谢的话,其中还提到了英国:“愿上帝保佑这个国家!”我从不感情用事,却从这件事上得出总体的结论,看到了英国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绚丽光彩。然而对于英国音乐协会而言,这并不是一次慈善之举,而是对乐圣敬慕之心的表达,是永恒的荣耀。即使在青年时代,每当有人宣称“音乐对于英国人无关紧要”的时候,我都会举出这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英国人对音乐真诚热爱的有力证据(因为,与爱乐协会密切相连的是它的听众),…
摘自《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马勒时代的德奥音乐圈》P.336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布鲁诺•瓦尔特/著 王崇刚/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