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孟英医案》学习-1

2023-08-25 17:53 作者:四十画生  | 我要投稿

本文是中医笔谈系列的开篇文章,学习与分享的是清代名医王士雄的医案。在正文之前,先对孟英先生做一简要的生平介绍。王士雄,字孟英,浙江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孟英先生著述立论,悬壶济世,既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又是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巨擘。近贤张山雷赞孟英“临症轻奇,处方熨帖,亘古几无敌手”,可谓真知灼见。本文援引近贤陆士谔分类重辑的《王孟英医案·卷一·风温篇》的第九例,原文如下。

姚令舆室,素患喘嗽而病春温。新旧合邪。医知其本元久亏,投以温补,痉厥神昏,耳聋谵语,面青舌绛,痰喘不眠,肺原包心而生,故肺热必及于心。皆束手矣。延孟英诊之,脉犹弦滑,曰:证虽危险,生机未绝,遽尔轻弃,毋乃太忍。与犀角、羚羊、元参、沙参、知母、花粉、石膏,以清热息风,救阴生液;佐苁蓉、石英、鳖甲、金铃、旋覆、贝母、竹沥,以潜阳镇逆,通络蠲痰。三剂而平。继去犀、羚、石膏,加生地黄,服旬日而愈。仲秋令舆病,竟误服温补,数日而殒,岂非命耶?

译:姚令舆的妻子(“室”引申有妻子之意),平素患有喘证与咳嗽,此次又患春温。医生知道她本元亏虚,予温补功效的中药治疗。服药后病情加重,出现了肢体抽搐、神志不清、耳聋与语无伦次,同时面色发青,舌质红绛,咳痰喘加剧,亦不能入睡。诸位医生束手无措。遂延请孟英诊治,诊其脉仍见弦滑。孟英说: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险,但仍有生机,如果突然间就放弃(“遽”音“剧”,有突然之意),岂不是过于残忍(“毋乃”有岂非之意)。孟英遂用犀角、羚羊角、玄参、沙参、知母、天花粉、石膏这些药清热息风、救阴生液,用肉苁蓉、紫石英、鳖甲、川楝子、旋覆花、贝母、竹沥这些药潜阳镇逆、通络蠲痰(“蠲”音“捐”,有除去之意)。服用三剂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于是在上方中去掉犀角、羚羊角与石膏,加入生地黄,服十天后病即痊愈(“旬日”,即十天,也引申为较短的时日)。仲秋时令舆也患病,误服温补之药,几天后就殒命了,这难道不是命运吗。✳本人非古文相关专业,通过检索词汇与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意在理顺文意,而无深入考究。

  1. 分析本篇医案,可从辨证三要素,即“病因-病位-病机”入手。患者有喘嗽之证,且患病日久,其病因可有痰与下元亏虚两方面。此次又感受春温邪气(春温,有言冬季伏邪而春季发病者,有言春季感受温热邪气者,以六淫拆解,似可为风、为热),其病因为风与热。因此,病因可归纳为风、热、痰、虚

  2. 素患喘嗽,其病位在,在太阴肺,可兼有少阴肾,即下元虚馁失于摄纳肺气。新感温热邪气,其病位在表,在太阴肺。但患者误服温补之药后,迅速出现神志异常,是又内陷厥阴心包,病位在里。因此,病位以里为主,在太阴肺、厥阴心包与少阴肾

  3. 痰喘、脉弦滑,皆为痰热阻肺之象,痉厥神昏、耳聋谵语、舌绛,又为热邪内陷心包而成神志不清。因此,病机可归纳为痰热阻肺,热陷心包,热伤津液而兼有肾不纳气

  4. 经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具体本篇而言,当务之急是平息体内的风热震荡,恢复神志,留存津液,同时兼顾阻肺之痰与虚馁上越之气。因此,治则为急则治标,治法为清热、息风、生津、定惊,佐以化痰、镇逆

  5. 证理法悉具,方药即成。针对风热震荡,予犀角、羚羊角清热定惊,玄参、北沙参、知母、天花粉、石膏清热生津。针对痰、虚,予川楝子、旋覆花、贝母、竹沥展气机、化痰涎,予肉苁蓉、紫石英、鳖甲纳气降逆。根据处方加减,可以推测服上方后震荡已平,痉厥已定。因此,去掉犀角、羚羊角与石膏,加入生地黄以滋阴生津。

综观本篇医案,肺肾久病之人,卒感春温,又因误治而邪陷厥阴。孟英针对风热震荡,予金石之药清热定惊,解燃眉之急,配伍大队清热生津之品,是水充而火熄。同时针对痰热胶结之弊,予轻展气机、疏利化痰之品,消除肺中痰涎。前后经治十余天而诸证悉平。从医案记载来看,患者似乎是慢支、慢阻肺等疾病,因感染而急性加重。因此,后续或可以肺肾为主,通络蠲痰、潜阳镇逆、补肺益肾,降低急性发作的可能,是有随访、提高生活质量与增加远期生存率之意。也应注意到,患者的丈夫患病后因温补而骤陨,再次警醒医者辨证应不厌其详,处方应不厌其慎。“临症轻奇,处方熨帖”,是医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毓仁笔谈

✳本文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试药,患病须及时至医疗机构诊治。


《王孟英医案》学习-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