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结缘社会

2021-09-05 13:08 作者:舆情通报  | 我要投稿

 文字和信息构成了虚拟的社交,但要想与社会结缘,更需要现实的互动。

  今天刚把译文出版社的《无缘社会》看完。在毗邻的岛国,不少人有着逐渐与社会失去联系,最终孤独离开人间的担忧。作为银行“工作狂”,高野君的家庭分崩离析,健康也每况愈下。当他步入暮年,虽然尚且不错的经济情况可以为他提供一定保障,但随着职场联络减少,单薄的亲缘关系无法托起他的人生孤岛。而对于不少青壮年来说,不稳定的雇佣关系难以让他们迈入婚姻大门。将社交寄托在社交网络上,他们同样担忧自己的将来……家庭、企业作为部分社会联系网络,越发显得参差起来。

  四五年前,我正巧为一个试图“横向打破社会隔阂”的项目服务。在海外定居的子女,繁华地段空荡荡的房子,炎炎夏日仍然坐在街头看热闹的老人,给当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同事们彼时笔下写着的是“永不熄灯的便利店才是妥妥的治愈系”“单身消费新趋势”。因为平时总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家捕捉热点,偶尔外出参加一次同学聚会,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烟火气。

  一旁的同学试图和我分享阳伞。但我婉拒了他:“请让我晒一会儿,我真的太久没有见到太阳了。”

  尽管写着试图构建网络共同议题的稿子,但在渴望与外界建立联系这件事情上,作为年轻一代,我深感自己和银发族们分享着相似的心情。

  文字和信息,真的足以构成社会联系的要素吗?我心存疑惑,并渴望在线下找到答案。

  前阵子,在市中心的英语角,我遇见了一位打扮时髦的上海女性。早年家境显赫,她的几个姐妹都已前往海外定居,几个子女中,只有她留在国内照顾母亲。

  就在前几年,她的独生子因为过敏喉头水肿在家里离世了。“我的孩子和他爸爸说:我的作品刚刚完成,你可记得千万别碰它们啊。”晚年丧子的痛苦使她长久地陷入沉痛中,但渴望与家人相聚,渴望和更多年轻人交流,似乎构成了她融入新团体的动力。

  在年轻人扎堆的英语角,她试着加年轻人的微信,给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男孩介绍对象,还和老师们成了朋友。“凯蒂在上好课以后总是喜欢留下来和人聊天。”英语角的老师告诉我。“我这个年纪出国是不太可能了。”凯蒂和我说。但她一遍又一遍地跟着我练习发音,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她用语言和姐妹们建立联系的一种尝试。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

  但愿凯蒂在家边的社交场所,能找到自己的新角色。(蓝娟)


结缘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