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酒局中保护自己?
在中国乃至世界,逢年过节商务洽谈时餐桌上总少不了一些酒来烘托气氛彰显身份,有些人甚至日常都要小酌一杯陶冶情操感受一下“微醺”。但有些酒局是出于工作需要,亦或是碍于场合必须要喝,那么如何在酒局中保护自己呢?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酒这种特殊的“饮料”。
酒精学名乙醇,对于酒而言更准确的说法是不纯净的乙醇,由于酿造手段的不同会在酒精中留下不同的杂质从而产生不同的口感和浓度。但无论什么品种什么口味多少浓度的酒,都改变不了其乙醇的本质。
乙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想知道这是夸大其词还是确有其事不妨让我们看看酒进入身体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乙醇在进入人体之后会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其中小肠吸收地最多。再由血液进入肝脏,肝脏中的两种酶会先后将其分解,首先参与的是乙醇脱氢酶(ADH),将乙醇转换为乙醛(有毒),再由乙醛脱氢酶(ALDH)将其转换为乙酸(无毒)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醋”。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完成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这两种酶的活性。如果乙醇脱氢酶的活性较弱,那么乙醇就会通过血液在大脑中堆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乙醇在医学上被定义为镇定剂。但是这种说法经常遭到质疑和反驳,我们都观察到在饮酒时人们往往变得更加健谈活泼。
这是因为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受到了乙醇的镇静作用,而这里这是大脑掌管理性逻辑和控制情绪的部分,所以你会短时间感到放松和自在,无拘无束。如果这个时间再久一点亦或是再来一杯,掌管身体平衡的小脑、掌管记忆的海马体会接连受到镇静作用,相继失去活性,从而会感到思维迟钝、失去平衡、记忆模糊。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喝趴了,喝断片了。如果继续喝下去,控制呼吸和循环的脑干也会受到镇静失去活性,危及生命。同时它还会抑制抗利尿激素,让肾脏超载工作,也就是常说的“尿的比喝的多”,导致身体脱水,第二天醒来口干舌燥。
当乙醇脱氢酶成功代谢了乙醇将其转为乙醛的时候,如果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较低,乙醛在体内堆积就会出现脸红(血管扩张),头晕,恶心,呕吐等诸多不适感,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拒绝再次饮酒,这也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那么如果我真的不在意刚才哪些问题,能把酒量练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长期饮酒会增加机体对酒精的耐受性,变得更能喝,更慢醉。但这同时也会造成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酒精成瘾。
酒精会刺激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多巴胺的释放会令人感觉愉悦,而内啡肽能令人觉得镇定与放松,如此说来,酒精岂不是快乐源泉?但这种释放并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为了获得与以往等同的快乐不得不喝下更多的酒,而这种循环就是酒精成瘾(致癌)的主要原因。
虽说适量饮酒不会导致立即死亡,但长期饮酒的人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突然停止时会出现焦虑心慌失眠,严重时还会出现幻视幻听等的戒断反应。此时喝酒已经不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身体的正常运转,这是不是和某种其他成瘾物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遗憾的是除了身体要对抗酒精,我们的意志也要对抗工作生活中的迫不得已与口口相传的劝酒谣言,比如“感情深一口闷”“适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干了这杯合同就定了”等等。
回到开头,当我们遇到关键业务攻关、亦或是父母长辈坐阵真的没有办法要喝酒的时候,可以在饮酒一小时之前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高脂肪高盐食物,例如烤肠、花生米、烤肉排(串)、牛肉干、挂面等,让胃先忙活起来,既不占肚子又能延缓酒精的吸收。同时能抿就不要小口喝,能小口喝就不要大口喝,能大口喝就不要干杯,分批次少量摄入给肝脏留足代谢的时间从而降低乙醇和乙醛在身体内的浓度,保护身体不受酒精侵害。
中国的酒文化传承已经几千年之久,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曾经也出现过禁酒令,却因当时无有力的科学依据成为了历史。酒在中国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更像是一种文化象征得以传承。如今的我们了解了酒精背后的知识,更应该用强健的体魄去传承这个伟大的文化,而不是用未来的健康“干杯”!
庄言
2022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