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
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组织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4.侧生分生组织5.居间分生组织6.薄壁组织7.通气组织8.保护组织9.表皮10.气孔器11.周皮12.机械组织13.厚角组织14.厚壁组织15.导管16.穿孔17.管胞18.筛管19.伴胞20.分泌结构21.维管束22.木质部23.韧皮部24.皮系统25.维管组织系统26.基本组织系统27.定根28.不定根29.根系30.直根系31.须根系32.根尖33.凯氏带、34.中柱(维管柱)35.中柱鞘36.根瘤37.菌根38.节 39.节间、40.叶痕41.叶痕42.芽鳞痕43.花枝痕44.顶芽45.腹芽46.叶芽47.花芽48.混合芽49.鳞芽50.裸芽51.茎尖52.叶原基53.单轴分枝54.合轴分枝55.假二叉分枝56.纺锤状原始细胞57.射线原始细胞58.维管射线59.生长轮(年轮)60.木材61.皮孔62.完全叶63.单叶64.复叶65.叶序66.榻栏组织67.海绵组织68.运动(泡状)细胞69.维管束鞘70.等面叶71.异面叶72.落叶73.营养器官的变态74.同工器官75.同源器官76,问盘77,郎飞结78.骨单位79.尼氏体80.三联体81.淋巴细胞再循环82.胃底腺 83.灾触84.抗原呈递细胞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植物组织?根据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发育程度、生理功能等的不同将组织分为哪几类?
2.分生组织与成熟组织各有何特点?有何关系?3.比较导管和筛管的异同点。
4.比较导管与管胞的异同。
5.试从结构和功能上区别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6.如何区别木质部和韧皮部?
7.表皮和周皮有何不同?
8.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为什么说被了植物比裸了植物更高级?9.植物的根尖可认为划分为几个区?每个区的名称及担负的生理功能是什么?10.植物的根是如何长长的?
11.简述双子叶植物初生根的结构。12.简述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13.双子叶植物的根是如何加粗的?14.简述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15.请比较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的异同?16.植物的茎是如何伸长的?
17.简述双子叶植物初生茎的结构。
18.简述单子叶植物〈以玉米/小麦为例)茎的基本结构?
19.双子叶植物的茎是如何加粗的?茎的次生结构都包括哪些?20.请比较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的异同?
21.植物茎有几种分枝方式?
22.维管形成层由哪些细胞构成?
23.茎的周皮是怎么样形成的?
24.简述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特点。
25.简述单子叶植物叶片的特点。
26.C。(小麦)和C;小麦)植物在叶片维管束结构上有何区别?
27.举例说明什么是同源器官?
28.举例说明什么是同功器官?
29.淋巴结皮质的组织结构。
30.结缔组织的特点。
31,与小肠吸收与分泌有关的结构基础。
32.内分泌腺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33.骨骼肌和心肌结构的异同点。
34.肾单位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35.肺内导气部的管壁结构的变化规律。
36.从组织学角度讲,谈谈临床上保护骨膜的意义。
37.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
38.胃底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参考答案]
1.组织:由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2.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的某些特定部位,由具有持续性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所组成的组织。
3.成熟组织:是指植物体内由分生组织细胞分化发育形成的担负保护、营养、支持、输导和分泌等功能的细胞群。
4.侧生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一种,位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周围,与所在器官的长轴平行排列,从起源看属于次生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其活动使植物根、茎等器官增粗。
5.居间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一种,通常指由顶端分生组织衍生而遗留在某些成熟组织之中的分生组织,如禾本科植物节间基部的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在种子植物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且只能保持一定的分生能力,以后则完全转变成成熟组织。
6.薄壁组织:也称为基本组织,为成熟组织的一种。构成薄壁组织的细胞之间排列较为疏松,细胞间隙较大,细胞壁薄,是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主要组织,具有吸收、同化、贮藏、通气、传递等功能。
7.通气组织:具有大量细胞间隙的薄壁组织,存在于水生植物或耐阴植物的根、茎、叶中,组成通气组织的薄壁细胞具有异常发达的细胞间隙,这些细胞间隙在发育中形成网状气腔或气道,具有输导空气的功能。
8.保护组织r覆盖于植物体表,对植物体起保护作用,有防止水分过度蒸腾、抵抗外界风雨及病虫侵害的作用。构成保护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细胞外被角质和蜡质。根据来源和形态结构不同分为初生保护组织和次生保护组织。
9.表皮: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发育而来,存在于植物幼茎、叶、花、果实及种子表面,一般由单层、扁平、排列整齐的细胞构成,细胞外被角质膜,具有保护作用。
10.气孔器:是植物调节水分蒸腾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在叶表皮组织中,除了表皮细胞以外,在表皮细胞之间还穿插分布着气孔器,双子叶植物气孔器由两个肾形保卫细胞构成;禾本科植物叶的气孔器由两个哑铃形的保卫细胞和两个菱形的副卫细胞组成。
11.周皮:取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存在于有加粗生长的老根和老茎表面。由侧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形成,木栓形成层细胞向内分裂产生栓内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共同构成了周皮。
12.机械组织:成熟组织的一种,其细胞常常成束存在,细胞壁发生不同程度加厚,具有抗压、抗张和抗屈挠性能,在植物体内起巩固和支持作用。
13.厚角组织:机械组织的一种,其组成细胞成熟时具有活的原生质体,细胞壁具有不均匀加厚的初生壁。厚角组织具有潜在的细胞分裂能力,可转化成次生分生组织,具有巩固、支持的作用。
14.厚壁组织:机械组织的一种,细胞具有均匀增厚的次生壁,并常常木质化,其组成细胞在成熟时没有活的原生质体,不具潜在分裂能力,包括石细胞和纤维。
15.导管:输导组织的一种,存在于被子植物木质部中。细胞形状狭长,管状,细胞成熟时,原生质消失,细胞壁有明显次生壁加厚,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组织。
16.穿孔:导管分子成熟时,端壁溶解消失,形成不同的小孔,称为穿孔。
17.管胞:大多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输水组织,细胞管状,末端尖斜无穿孔。成熟时原生质消失,细胞壁有次生加厚。
18.筛管:输导组织的一种,在植物体中纵向连接,形成长的细胞行列,存在于被子植物韧皮部中。成熟的筛管分子通常只有初生壁,细胞核消失,但细胞质存在。
19.伴胞:被子植物维管束中,紧贴筛管分子旁边的一至数个小型、细长、两头尖的薄壁细胞。伴胞与筛管由同一个母细胞分裂而来。伴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质浓厚,具有多种细胞器,且伴胞与筛管侧壁之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相通。它对维持筛管质膜的完整性,进而维持筛管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0.分泌结构:凡能产生分泌物质的有关细胞或特化的细胞组合。根据分泌物的排溢情况,分泌结构分为外分泌结构和内分泌结构。
21.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束状结构被称为维管束。
22.木质部: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的复合组织,在植物体中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构成,贯穿于根、茎、叶、花等器官中。
23.韧皮部:植物体中输导同化产物的复合组织,由筛管、伴胞(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无筛管和伴胞,为筛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构成,贯穿于根、茎、叶、花等器官中。24.皮系统:包被于植物体表的组织系统,由表皮和周皮构成,具有保护作用。
25.维管组织系统:植物体各器官中的维管束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主要行使输导水分、矿质和同化产物的功能。
26.基本组织系统:分布于皮系统和维管系统之间,由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组成,具多种功能。
27.定根:主根、侧根都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的,有固定的生长部位,称定根。28.不定根:是从茎、叶或其它部位生长出来的根,这些根的产生没有固定的位置,故称不定根。
29.根系:植物的主根和全部侧根的总称。一般分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
30.直根系:主根发达、明显,极易与侧根相区别,由这种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
31.须根系: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的根系,称为须根系。
32.根尖: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33.凯氏带: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部分初生壁上,长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成带状的壁结构,环绕在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成为一圈,被称为凯氏带。
34.中柱(维管柱):植物根、茎的中轴部分,包括维管组织及其有关的薄壁组织。
35.中柱鞘:根的中柱外围的一圈细胞,紧挨着内皮层,中柱鞘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由中柱鞘可以形成侧根、不定根、不定芽,以及一部分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36.根瘤:固氮菌侵入豆科植物根部形成的各种形状的瘤状突起,叫做根瘤,根瘤是植物和根瘤菌形成的共生结构,具有固氮功能。
37.菌根:种子植物的根和真菌形成的共生结构。
38.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39.节间:两个节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
40.叶痕:木本植物落叶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
41.叶迹:叶痕内的点线状突起,是叶柄与茎的维管柬断离后留下的痕迹”。42.芽鳞痕:顶芽的芽鳞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43.花枝痕:木本植物的花或者花序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44.顶芽:顶芽是生在主干或侧枝顶端的芽。
45.腋芽:腋芽是生长在叶腋内的芽,也称侧芽。46.叶芽:以后长成枝条的芽称为叶芽。
47.花芽:花芽是花或花序的雏体,由花原基或花序原基形成。
48.混合芽:一个芽展开后既有枝叶又有花或花序的芽称为混合芽。49.鳞芽:有芽鳞包被的芽。
50.裸芽:没有芽鳞,由幼叶包裹的芽,称为裸芽。51.茎尖:茎的顶端到茎的成熟区,包被在幼叶中。
52.叶原基:叶原基是生长锥下面的突起,是叶的原始体。
53.单轴分枝:也称总状分枝,主干始终保持顶端优势,由顶芽不断向上生长而形成,侧芽发育形成侧枝。
54.合轴分枝:主茎不明显的分枝方式。主茎的顶芽生长一段时间后,生长迟缓或停止生长或转变为花芽,由顶芽下面的腋芽继续生长;同样这个腋芽活动一段时间后也会停止生长,再由下面的腋芽代替继续生长。因此整个枝条是由多个芽活动形成的,这种分枝方式成为合轴分枝
55.假二叉分枝:一些具有对生叶的植物,当顶芽生长到一定阶段即停止生长或分化为花芽后,顶芽下部对生的两个侧芽同时生长形成叉状侧枝,每一侧枝的顶芽生长到一定阶段停止生长或分化为花芽后,顶芽下部两侧的对生侧芽又同时生长,如此反复生长形成枝条的形式。56.纺锤状原始细胞:构成形成层的主要细胞,其长度超过宽度十至数百倍的纺锤状细胞。且细胞切向面比径向面宽。其分裂的子细胞构成根或茎的轴向系统
57.射线原始细胞:构成形成层的一种长形至近等径形细胞,其分裂的子细胞形成维管射线。58.维管射线:射线原始细胞分裂后产生的木射线、韧皮射线。
59.生长轮〈年轮):在一个生长季内,次生木质部中由早材和晚材共同组成一个年轮。木材:茎的次生木质部。
61.皮孔:在木质茎表面形成的突起,是木质茎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62.完全叶:具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
63.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1个叶片,且叶片与叶柄之间无关节。64.复叶:一个叶柄上着生2个或2个以上分离的叶片。
65.叶序:叶在茎上着生的排列方式。
66.栅栏组织:在双子叶植物叶片的上表皮下一层或几层长柱形的薄壁细胞,其长轴与上表皮垂直,成栅栏状紧密排列,内有较大、较多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67.海绵组织。位于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是形状不规则、含少量叶绿体的薄壁组织,排列疏松﹐胞间隙很大,有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68.运动(泡状)细胞:在单子叶植物叶片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中分布一些具有垂周壁相对较薄的大型细胞,其长轴与叶脉平行,常5~7个为一组,中间细胞大,旁边较小,细胞中有大液泡,不含或含有少量叶绿体,这些泡状的细胞成为运动或泡状细胞。
69.维管束鞘:部分或全部包围在单子叶植物茎或者叶的维管束周围的单层至多层细胞,是由较大形的薄壁或厚壁细胞构成,一般具较大的叶绿体。
70.等面叶:叶肉没有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从叶表面看近轴面和远轴面颜色一样的叶。
71.异面叶:叶肉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海绵组织细胞所含叶绿体比栅栏组织细胞少,从叶的表面看近轴面颜色深,远轴面颜色浅。
72.落叶:植物在一年中有一段时间叶片脱落的现象。
73.营养器官的变态:植物的营养器官为适应某种特殊环境而改变原有的功能及其相应的形态结构的现象。变态是可以遗传的。
74.同功器官:来源不同而外形相似、功能相同的变态器官。75.同源器官:来源相同,外形和功能不同的变态器官。
76.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
77.郎飞结:有髓神经纤维呈节段状排列,节段间缩窄(Ⅰ分),没有被髓鞘包裹的神经纤
维称为郎飞结。
78.骨单位: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
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骨单位的长度为3一5mm,哈弗斯骨板4~20层,故骨单位粗细不一。中央管和穿通管相通,穿通管内的血管、神经以及结缔组织进入中央管。
79.尼氏体: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的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称为尼氏体,电镜下为发达的粗面内
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80.三联体: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
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81,淋巴细胞再循环: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又
可穿越淋巴器官和弥散淋巴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到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回到自己的居留区,如此周而复始,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82.胃底腺:分布于胃底的分支管状腺或单管腺,与胃小凹相连,体部较长,底部稍膨大并延伸至黏膜肌层。由壁细胞(泌酸细胞),主细胞(胃酶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8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细胞连接。
84.抗原呈递细胞: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二、问答题
1.答:植物组织是由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根据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发育程度、生理功能等的不同将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分生组织依据来源不同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依据在植物体内存在的位置不同,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
成熟组织分为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组织。
2.答:分生组织是指位于植物体特定部位,具有周期性和持续性进行细胞分裂能力的组织。分生组织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细胞代谢活跃,有旺盛的分裂能力;细胞较小,排列紧密,一般无细胞间隙:细胞核常位于细胞的中央:细胞壁薄;原生质体分化程度低:质体处于前质体阶段;无后含物。
成熟组织是指细胞不再进行分裂、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已经固定了的组织。成熟组织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形状多样;细胞较大,排列疏松﹔细胞核相对较小,细胞质丰富,含有多种细胞器,质体、线粒体、液泡发达;细胞后含物丰富。
成熟组织由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而来。分生组织具有分生能力,却没有同化功能,它进行分裂、生长和分化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成熟组织。所以,分生组织是成熟组织的来源,成熟组织又为分生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3.答:导管是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导管是厚壁的伸长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式样。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丧失功能时形成侵填体。
筛管是被子植物韧皮部中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是初生壁性质的管状结构。筛管分子是生活的细胞,具原生质体。成熟的筛管分子,细胞核解体,有些细胞器退化(如内质网、线粒体等),液泡被重新吸收,原生质体中出现P―一蛋白体,成熟的筛管是一个无核的生活细胞,细胞壁为厚的初生壁,不具木质化,端壁特化成筛板,在筛板上具有较大的筛孔,筛孔中有联络索连通相邻筛管分子的原生质体,筛管分子的侧面有伴胞相伴。位于筛管分子筛孔周围有粘性多糖类物质,称为腓胝质,在筛管衰老失去作用时,在筛板上形成拼胝体,封闭筛管,使筛管分子丧失输导机能。
4.答:导管是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管胞是多数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并具有支持功能。导管与管胞都是厚壁的伸长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式样。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通过穿孔直接连通,输送效率比较高。导管分子管径一般比管胞大。演化上导管是进化类型。管胞分子的端壁不形成穿孔,端部紧密重叠,通过纹孔输送,输送效率低。管胞分子的管径一般比导管细小。管胞是原始类型。根据导管侧壁上的纹式不同,导管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纹孔导管(全面加厚,仅纹孔处不加厚〉类型。管胞同样有环纹管胞、螺纹管胞、梯纹管胞、网纹管胞、纹孔管胞类型。
5.答: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在植物体内都具有抗压、抗张和抗屈扰性能,为植物体的机械组织。其中,厚角组织细胞壁为局部加厚,且为初生壁的加厚,有活的原生质体,细胞常含有叶绿体,并且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同时,厚角组织常分布在正在生长的茎和经常摆动的叶柄等部位。而厚壁组织细胞壁为全部加厚,且为次生壁的加厚,没有活的原生质体,成熟后的厚壁组织是只有细胞壁的死细胞,没有分生能力。厚壁组织根据细胞形状不同可分为纤维和石细胞,石细胞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各种器官,纤维主要分布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6.答:木质部和韧皮部均为复合组织,在植物体内常常紧密结合且呈束状存在,主要由一些管状细胞组成,起输导作用,但由于组成细胞不同,所以输导物质也不同。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等分子组成,在植物体内主要起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韧皮部由筛管、伴胞(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为筛胞,无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等分子组成,在植物体内主要起输导有机同化产物的作用。
7.答:表皮和周皮都属于保护组织,也都是复合组织。表皮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发育而来,为初生的保护组织,一般为一层,由表皮细胞、气孔器、毛状体等组成,主要分布于植物体幼茎、叶、花和果实表面。周皮由次生分生组织的木栓形成层发育而来,属于次生的保护组织,一般为多层,由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向内分类产生栓内层共同组成,主要分布于具有次生生长的老根、老茎的表面。
8.答:输导组织是是植物体内担负长途运输功能的管状结构。在植物体中,水分和有机物分别由两类输导组织来承担,一类为导管和管胞,主要运输水分和溶解于其中的无机盐:另一类为箭管和筛胞,主要运输有机物质。裸子植物中担负运输功能的是管胞和筛胞,被子植物中担负运输功能的主要是导管和筛管。
导管分子端壁和侧壁以较大角度结合,端壁上有穿孔,使得水分能上下运输;而管胞分子两端呈尖斜状,无穿孔,只能靠侧壁上的纹孔来运输水分,所以导管输导水分的能力较管胞强。
筛管分子端壁特化为筛板,其上有筛孔,有机物通过筛孔上下运输;筛胞没有端壁,两端呈尖斜状,侧壁上分布有筛域,有机物质通过筛域输送,所以筛管运输有机同化物较筛胞强。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被子植物在进化上较裸子植物更高级。
9.答:根尖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区。
根冠:是根尖最前端的帽状的细胞,覆盖在分生区外面,起着保护内部分生区的作用,与根的向地性生长有关。
分生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添加到根冠和伸长区。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只是伸长,是根生长的主要区域。
成熟区:即根毛区,产生很多根毛,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同时根毛区中有初生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和分化产生根的初生结构。
10.答: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地细胞分裂,其子细胞分化为伸长区的细胞,伸长区的细胞再进一步分化转变为成熟区的细胞,因此根的长(伸)长就是根的成熟区不断积累的结果。11.答:双子叶植物初生根从外到里可分为:表皮、皮层和中(维管〉柱3个部分。表皮上具根毛,无气孔、角质层、蜡被等附属物。皮层占的比例较大,内皮层明显,具有木质化或木栓化加厚形成的凯氏带。中柱的最外层是中柱鞘,中柱鞘细胞也有潜在的分生能力,参与根的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及不定根等结构的形成。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为辐射型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分化成熟的顺序为外始式。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不具髓。
12.答:单子叶根结构从外到里可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构成。
表皮:根的最外一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一般不具根毛,细胞寿命短。
皮层:在幼根中为排列整齐,细胞间隙发达的薄壁细胞组成,在老根中分化为外皮层。表皮内的第一层细胞为薄壁细胞,第二层为染成深色的细胞,为厚壁组织。老根皮层薄壁细胞多数分解融合形成通气系统的大气腔,内皮层为紧靠中柱鞘的一层细胞。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除靠皮层一面外,其余五面均具木质化加厚。
中《维管〉柱:根的内皮层以内的部分就是中柱。
中柱鞘:在内皮层以内的一层薄壁细胞,是中柱最外面一层细胞,细胞排列整齐。
木质部:单子叶植物根的木质多为原型。在维管柱中心有4-5个大直径的导管,这是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由几个小型导管组成,其内部有一个大型的后生木质部导管与其相连。韧皮部:与原生木质部相同排列。不发达,只有少数筛管和伴胞。
髓:位于维管柱中央的薄壁组织
13.答:双子叶植物的根开始次生生长时,位于各初生韧皮部内侧的薄壁细胞开始分裂活动,成为维管形成层片段。之后,各维管形成层片段向左右两侧扩展,直至与中柱鞘相接,此时,正对原生木质部外面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并开始细胞分裂,成为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至此,维管形成层连成完整的一个环。维管形成层进行平周分裂,其中向内的细胞分化次生木质部(即次生维管组织)、向外的细胞分化为次生韧皮部(即次生维管组织),与此同时,维管形成层也行垂周分裂,扩大其周径。在表皮和皮层脱落之前,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转变为木栓形成层,并进行平周分裂。向内的细胞分化为栓内层,向外的细胞分化为木栓层:栓内层、木栓形成层和木栓层共同构成次生保护组织周皮。
14.答: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由外向内依次包括从外到里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次生韧皮部、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
(1)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部分组成,行使保护功能。(2)次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组成,输导同化产物。
(3)韧皮射线:由薄壁细胞组成,横向贯穿于次生韧皮部,具有横向运输物质的作用。(4)(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主要进行细胞平周向分裂,
产生新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并产生新的维管射线使植物根直径加粗。
(5)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运输水分及无机盐,并具有机械支持作用。
(6)木射线:由薄壁细胞组成,横向贯穿于次生木质部,具有横向运输物质的作用。

16.答:植物茎尖顶端的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其衍生的细胞分化为茎尖的伸长区细胞,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并转化为成熟区的细胞,导致茎不断积累成熟区也就是茎的初生结构的积累,使得茎不断地伸长生长。
17.答:双子叶植物初生茎由表皮、皮层、呈环形排列的维管束、髓射线和中心部位的髓构成。
18.答:玉米茎由表皮,基本组织,维管束构成,其中维管束散乱排列在基本组织中。19.答t当茎开始加粗生长时,在正对着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转化为束间形成层,并和原来的束中形成层一起连成环状;形环状的形成层细胞不断进行切向(平周)分裂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使茎不断加粗。茎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次生韧皮部、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
20.答:(1)双子叶植物的茎维管束是环状排列,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个部分,禾本科植物的茎维管束是散生或者两环排列,因此无明显的皮层和维管柱,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三个部分
(2)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有束中形成层,为无限维管束:而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没有束中形成层为有限维管束。并且在维管束外面有一圈维管束鞘细胞。
(3)双子叶植物茎有次生结构,而单子叶植物茎一般没有次生结构。21.答:主要有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和假二叉分枝三种分枝方式。22.答:由纺锤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构成。
23.答:茎的木栓形成层的来源比较复杂,可以来自表皮、皮层和次生韧皮部。木栓形成层进行平周分裂,向外分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共同组成周皮。
24.答t双子叶植物叶片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的:气孔器的保卫细胞呈肾形、无副卫细胞;叶肉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细胞之分;叶片网状叶脉,无维管束鞘。25.答:单子植物叶片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上表皮有泡状(运动)细胞:表皮上的气孔器的保卫细胞呈哑铃型、有菱形的副卫细胞;叶肉无福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分;叶片平行叶脉,维管束有维管束鞘。
26.答:C植物(小麦)叶片的维管束鞘有两层细胞:而C植物(玉米)叶片维管束鞘只有一层维管束鞘细胞,在维管束鞘外面又被一层至多层叶肉细胞所包围,形成“花环结构"”"。27.答t器官来源相同,外形和功能不同的变态器官为同源器官。如鳞叶和叶刺,它们都是由叶变态而来的,鳞叶有储存养料的作用,叶刺有保护植物的作用。
28.答:器官来源不同而外形相似,功能相同的器官称称为同功器官。如茎刺和叶刺,茎刺是由茎转变而成的刺,叶刺是由叶转变而成的刺,但茎刺和叶刺都同样起保护作用。
29.答:①淋巴小结:圆形或卵圆形,主要有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切面可见到帽、明区和暗区。②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和淋巴小结之间,为弥散淋巴组织,是胸腺依赖区,主要有T淋巴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区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③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窦腔不规则,窦壁衬有一层扁平的内皮。窦内有巨噬细胞,有利于滤过淋巴。
30.答:①细胞种类多,数量少,分布广,间质多:②细胞无极性;③有血管:④来源于间充质:⑤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
31.答:①增大肠黏膜表面积的结构有皱装、肠绒毛和微绒毛。②微绒毛中轴的纵行微丝及平滑肌可使微绒毛舒缩,有利于物质吸收及血液淋巴的运行;微绒毛表面的细胞衣,含有双糖酶、氨基肽酶等,有助于糖类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③肠绒毛中轴的固有层内含有中央乳糜管,便于乳糜微粒和长链脂肪酸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管壁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葡萄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④柱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
32,答:①无排出导管,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或血窦;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管周围的组织间隙,经血液或淋巴流向全身:③细胞排列为囊状、团状或泡状;分泌物统称为激素Hormone,其量小,作用大、缓慢而持久。
33.答:①光镜下骨骼肌纤维为长圆柱状,一条肌纤维内细胞核可多达几十甚至几百个,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胞质内有大量肌原纤维,而心肌纤维呈分支短圆柱状,胞质丰富。一般仅有一个细胞核,成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无明显肌原纤维。②心肌细胞连接处有闰盘,骨骼肌则没有。③二者均有横纹,但心肌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④电镜下,骨骼肌横小管位于A、Ⅰ带交界处,且数量较多,心肌横小管则位于Z线水平,较粗。⑤骨骼肌的肌浆网丰富,常形成三联体,而心肌则形成二联体,极少形成三联体,故心肌贮钙能力低。⑥心房肌纤维除有收缩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心房利素,多肽或称心钠素,具有排钠、利尿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34.答: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主要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其主要作用是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肾小管又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近端小管与肾小体相连,又分曲部和直部两段,其主要功能是重吸收,可重吸收原尿中85%以上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另外,该段小管还向管腔内分泌氢离子、氨、肌酐和马尿酸等,并可排出外来的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药物。细段管壁薄,利于水分和离子通透。远端小管也分曲部和直部两段,其直部的细胞膜上有丰富的ATP酶,能主动向间质内转运钠离子,造成从肾锥体至肾乳头间质内的渗透压逐步增高,这有利于集合小管内尿液的浓缩。曲部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可重吸收水,保Na+排K+,分泌氢离子、氨等,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35.答:肺内导气部,包括叶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与终末细支气管。其管壁结构变化规律:①管腔逐渐变小,管壁逐渐变薄,管壁自内向外仍可分为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但三层分界线逐渐不明显,在细支气管与终末细支气管,粘膜突向管腔形成很多纵行皱裴,故横切面上管腔小而不规则,②上皮层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单层柱状上皮;③杯状细胞和混合腺逐渐减少,到终末细支气管杯状细胞和混合腺完全消失r④透明软骨也逐渐减少,呈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的软骨片,到终末细支气管透明软骨片完全消失:⑤固有层平滑肌细胞逐渐增多,从间断的环行平滑肌束,到终末细支气管平滑肌形成完整的环行平滑肌层。
36.答: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均覆盖有骨膜,分为骨内膜和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有神经和血管。骨外膜内层和骨内膜的细胞功能活跃,能分化为成骨细胞,幼年时参与骨的生长,成年以后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当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骨膜又恢复分化为
成骨细胞,能重新恢复造骨能力以使骨愈合。所以骨膜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及感受痛觉都很重要。
37.答:化学性突触是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通常为轴突终末的球形膨大部分,主要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等组成,突触小泡含有不同的神经递质。突触后部主要为突触后膜,胞质面附着有致密的突触后致密物,细胞膜明显增厚,突触后膜上含有与相应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突出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宽15一30nm的狭窄间隙,含有糖蛋白和一些细丝状物质,能与神经递质结合,促进神经递质传递。
38.答:(1)胃底腺主细胞,具有典型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特点,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电镜下,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酶原颗粒,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2)壁细胞,多呈圆锥形,核圆,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均质嗒酸性,电镜下,胞质中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和微管泡系统,功能是分泌盐酸和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