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小撰②)中国12.7mm钨芯脱壳穿甲弹

12.7mm钨芯脱壳穿甲弹,是1975年我国引进的美国太平洋技术公司(Pacific technicia)正在研制过程中的0.5APDS弹技术,是一种次口径旋转稳定穿甲弹。我国1975年引进1977年开始研制,于1984年设计定型。到1999年时已试生产100多万发。


12.7钨芯脱壳穿甲弹结构由弹心、前托( 上托)、底托和闭气环组成。

在膛内,底托包覆着弹心在火药燃气作用下沿枪管运动,使质量较轻的弹头获得高初速和转速。出枪口后,底托脱落,弹心飞向目标。
弹芯是穿甲元件,由钨合金材料制成。因为钨合金的比重为18g/cm³,是钢比重(7.8g/cm³)的2.3倍,所以弹芯的断面密度大,有利于提高飞行时的存速能力和对钢板的侵彻能力。

其外形设计成能减小飞行时空气阻力的最佳形状,通常设计为圆柱体和圆弧加圆锥头部的结合体。弹心底部有一圆柱孔,孔内装有曳光药剂,底端面上刻有2条平行的凹槽,发射时靠惯性力卡进底托支撑面以带动弹心可靠旋转,使弹心飞行稳定。前托一般为圆柱加圆锥的外形,采用有纵向预制槽的3瓣结构,用塑料注塑成型。既可保护弹心又使弹头具有良好的供弹性能,还可以保证弹心运动的正确性和脱壳的可靠性,提高射弹散布精度。闭气环是用塑料注塑成型,注塑时,底托以嵌入件加入,结合成一体。闭气环的外径大于线膛阴线尺寸,底托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脱壳原理弹头出枪口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前托沿预制槽分裂成3瓣,每瓣质量约1g,在枪口附近脱离

因弹头初速高、转速快,所以离心力大,脱壳迅速可靠。前托脱开后,由于弹心质量大、阻力小,而闭气环和底托质量小(不足2g)、阻力大,因此,在弹心与闭气环和底托之间形成空气阻力差,阻力差将闭气环和底托从弹芯上脱掉

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主要与弹心的质量、直径、结构及着靶速度有关,而弹重系数m/d³(m为弹头质量, d为弹径),对内外弹道和终点弹道性能影响最大。在膛内,弹径大、质量小的弹头,火药燃气作用面积大,弹头加速快,能获得较高的初速。脱壳弹整个弹头的质量仅为同口径普通弹头的60%左右,所以脱壳弹弹头容易获得较高的初速。在膛外,弹托分离后,由于弹头弹径小、质量大,具有较高的弹重系数,因此飞行阻力小,存速能力强,远射性能好。在穿甲时,细长结构的脱壳弹弹心直径小、质量大、速度高,因此侵彻效果好。


经试验证明,该弹的具有“速度高、弹道低伸、穿甲威力大”等优点。其中,“穿甲威力大”是该弹较同等口径弹种最为突出的优点。12.7mm钨芯脱壳弹的穿甲威力显著优越于54式12.7mm穿甲燃烧弹,尤其在大着角的情况下,穿甲性能更为显著,即使14.5mm或20mm口径的穿甲燃烧弹也只能甘拜下风。

该弹击穿15mm厚、45°倾斜角的均质钢板所需的速度Vo也低于54式12.7mm穿甲燃烧弹和56式14.5mm穿甲燃烧弹,穿甲威力远优于,上述两个弹种。

12.7钨芯脱壳穿甲弹在大着角射击钢板时不容易跳弹在试验中我们发现:在大着角射击钢板时,12.7毫米穿甲燃烧弹和14.5mm穿甲燃烧弹均发生了跳弹,而12.7mm钨芯脱壳穿甲弹却未发生跳弹现象可能因为这几个原因见下图。



由于钨合金密度大,要达到相同的重量,钨合金的长度可以短一些,钢弹心的长度则需长一些。这样一来,钨合金弹心的质心距钢板近,跳飞力矩小,不容易产生跳弹;相反的,钢弹心的质心距钢板远,跳飞力矩较大,则容易发生跳弹。



12.7钨芯脱壳穿甲弹的缺点,90年代该弹试发给部队装备时,该弹射击时在200米处,靶纸上出现横弹孔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圆满解决,严重困扰着该弹成品及零部件验收。作为战斗武器的弹枪系统,除应具有一定的远射性能和杀伤威力外,还应该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争议:目前关于中国12.7脱壳穿甲弹的定型名称,有两种说法①54式②84式但目前也没一个准确答案,主要还是看各人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84式12.7脱壳穿甲弹可能已经停产了,弹药勤务手册里关于该弹的记载有提到两次要求“XX年之前生产的(含XX年)全部报废处理”,第一次是1997年相关文件规定“1987年前(含)生产的12.7毫米钨芯脱壳穿甲弹全部报废处理”;第二次是2008年相关文件规定“1997年前(含)生产的12.7毫米钨芯脱壳穿甲弹全部回收作报废处理”,并提到了该弹已于2002年停产,结合上图弹箱来看2002年451厂还有在生产,暂不清楚是该年几月份彻底停产的。至于两次要求回收作报废处理的原因在此也不做探究。至于2002年该弹就已停产的原因,个人认为不难理解,毕竟“后起之秀”89式12.7mm穿燃曳的性能已经盖过了它,89穿燃曳的穿甲能力可能不如84脱穿但功能多,84脱穿输在的就是功能单一上了,停产也是情理之中。(此段文章有些部分转自微博大佬籁YAO)


目前12.7脱穿也有过外贸记录但出口数目未知



总结,虽然国产12.7钨芯脱壳穿甲弹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搞出了中国自已的12.7脱穿,为后续的一些穿甲弹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还是很了不起的!

参考
特别感谢微博大佬:是章啊章北海和籁YAO
《四川兵工学报》
《轻兵器》
https://m.weibo.cn/6511361989/46180146563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