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别录医生:关于血小板的四种重要作用!
血小板是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的无核胞质碎片,含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具有细胞膜及组成成分膜蛋白和膜胞质。激活的血小板发生聚集、释放活性物质,从而参与机体止血,止血作用是目前血小板研究最清楚的功能,临床常用的血小板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主要基于该功能。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血小板远不止参与止血过程,还与凝血酶原的生成相关。此外,血小板还具有抑制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影响肝功能的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血小板与凝血酶原的生成相关
一项研究纳入 87 例肝硬化患者,62 例健康对照者,分析凝血酶生成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
研究显示:内源性凝血酶生成能力(ETP)检测提示凝血酶生成与血小板计数显著相关(P<0.001),当血小板计数达 56×109/L 时,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凝血酶的生成水平与正常参考范围*的下限(875 nmol/L)相对应。(* 875 nmol/L 是健康者凝血酶生成数值分布的第 10 个百分位,即 90% 健康者凝血酶生成大于 875 nmol/L。)
二、血小板可以抑制肝纤维化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患者血小板数量(PLT)明显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分布宽度(PDW)明显增加。临床资料也显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由 S0 到 S4 进展,患者 PLT 逐渐下降。
HSCs(肝星状细胞)已被公认是参与肝纤维化发展的关键细胞。HSCs 通过生成大量的 ECM(细胞外基质)和分泌 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参与肝纤维化。
TGF-β 是介导肝脏纤维发生的关键细胞因子,而据报道血小板可通过促进腺苷生成抑制 HSC 活化,同时血小板颗粒中储存着大量的腺嘌呤核苷酸(如 ADP 和 ATP),可以降解成腺苷,腺苷灭活后的静态 HSCs 产生 TGF-β 和分泌 ECM 的能力可能降低。
Ikeda 等报道人血小板在体外可以通过循环 AMP 信号通路抑制 HSCs 的激活和Ⅰ型胶原的产生,从而抑制纤维化的发展。
此外,血小板衍生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可以通过抑制 HSCs 活化和肝脏 TGF-β 表达来减轻肝纤维化。这些发现表明,血小板可以通过抑制 HSCs 的活化而在抑制肝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
由于人类血小板中的 HGF 含量比啮齿动物血小板少,因此尚不清楚啮齿动物中观察到的机制是否适用于人类。
三、血小板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
2004 年 Murata 首次报道血小板可以通过加速肝细胞 G1 到 S 期而参与肝脏再生,随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数据证实了机体存在血小板诱导的肝再生机制。
血小板有大量分泌颗粒,包括 α 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颗粒中含多种分泌性物质,其中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与肝脏再生密切相关。
血小板介导肝脏再生的 4 种机制
1. 血小板移位至窦周隙,通过与肝细胞直接接触,释放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和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 血小板与肝窦状内皮细胞(LSECs)直接接触可诱导血小板释放鞘氨醇-1-磷酸酯,导致 IL-6(白介素-6)从 LSECs 中释放。
3. 肝切除术后 Kupffer 细胞活跃,可诱导血小板的积聚和活化。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和 Kupffer 细胞释放 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 IL-6(白介素-6)的增强促进肝脏再生。
4. 肝细胞将血小板内化,随后存储在血小板中的信使 RNA功能转移,促进肝细胞增殖。
四、血小板输注可以改善肝功能
一项非对照,非随机的研究,血小板减少症(50-100×10^9/L)的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 级或B级),每周接受10单位浓缩血小板,持续12周。血小板输注后分别1周、1月、3月、9月测定血清白蛋白浓度。
共10例患者进入了临床试验,4例患者因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等原因退出了临床试验,6例患者完成了此项临床试验。血小板最后一次输注后的第1个月和第3个月,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浓度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是反映机体早期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输注是血小板减少症的公认疗法,该方法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尽管在已发表的血小板输注指南中仍不清楚血小板输注是否适用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慢性肝病患者,但内源性和外源性血小板均可能在肝功能的改善中发挥作用。
在肝硬化患者中凝血酶原的生成与血小板相关。血小板具有抑制肝纤维化,促进肝脏再生的作用。血小板减少的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肝功能得到了改善。
目前除肝移植外,尚无治疗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血小板疗法(血小板输注或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或许可为肝病患者带来治疗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