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颅内疾病!体积虽小,影响巨大—垂体瘤
你所不了解的颅内疾病!体积虽小,影响巨大—垂体瘤
头痛、 视力下降、 月经不调、手足变大、 面容变丑、 心慌、 脾气急躁、 多汗……当身体上的出现这些变化,就要当心隐藏起来的罪魁祸首 —— 垂体瘤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的中央位置,就像是一颗豌豆状腺体,拥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是人体内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可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每种激素可影响机体的多个特殊部位(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睾丸、骨骼与软组织等)的工作,即垂体调控着大多数内分泌腺的功能,所以说垂体是人体控制内环境的中枢,被称为人体“内分泌腺”之首。
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细胞的肿瘤,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占所有原发脑肿瘤的10-15%,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最高发病年龄段为30-60岁。
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当垂体上长出肿瘤,称之为垂体瘤。垂体瘤导致的激素紊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常见的有肢端肥大症,女性月经紊乱、泌乳、不孕,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垂体瘤临床上一般有三种分类:
一.根据肿瘤的大小分类
根据肿瘤大小的不同,将垂体腺瘤分为:
1、垂体微腺瘤:肿瘤的直径小于10mm
2、垂体大腺瘤:肿瘤直径10~30mm
3、垂体巨腺瘤:肿瘤的直径大于30mm
二.根据肿瘤生物学特性分类:
根据肿瘤生长及生物学特性,将垂体腺瘤分为:
1、侵袭性腺瘤:肿瘤向鞍上、鞍旁及鞍底浸润性生长,侵入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破坏鞍底蝶窦顶壁骨质,侵入蝶窦内等。
2、非侵袭性腺瘤:肿瘤生长呈膨胀性,对周围结构呈挤压而非浸润破坏。
三.根据激素分泌的功能不同来分类:
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激素分泌型垂体瘤和无功能腺瘤。
大约70%以上的垂体无功能瘤是不需要治疗的,若没有相应的垂体功能低减的情况,临床上可以长期随诊。
激素分泌型垂体腺瘤是垂体腺瘤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的一类垂体瘤。
根据激素分泌种类的不同,激素分泌型垂体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多数为女性病人,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病人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如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
2、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发生在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巨人症,发生在成年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面容改变、手足粗大(穿鞋子尺码增加)、多汗、骨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手足指(趾)软组织及关节的肿胀、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冠心病以及甲状腺、结肠的肿瘤等等。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身上紫红色的皮纹)。
4、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
5、其他还有FSH、LH型垂体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
激素分泌型肿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就会出现相应的混合症状。
怀疑垂体腺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1.诊断
(1)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最基本的资料,一些微小的表现都可能作为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2)内分泌激素测定:测定垂体激素及靶腺激素以判断内分泌功能,如血清PRL、GH及血ATCH浓度。
(3)影像学检查:CT扫描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对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
(4)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是可靠地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
2.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鉴别诊断的疾病众多,包括引起颅内压迫、损害视交叉的疾病或伴蝶鞍扩大的疾病,需要找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进行鉴别。
因此垂体瘤虽小却危害大,需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