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点 | 悬疑网剧《漫长的季节》的艺术特征

近年来,悬疑类型网剧频频出圈,其凭借特殊题材和创新制作,在经历了萌芽、拓荒、转折、崛起这四个阶段之后,逐渐步入了高质量创作时代。通过分析其叙事、剧情与人物和社会意义,探究其出圈原因有三点:一是打破传统叙事逻辑,讲好每一个人物故事,塑造立体人物形象;二是写实的场景和人物细节设计,引起受众共鸣;三是通过群像人物反映时代背量,让受众感受时代变迁。
一、创新:从悬疑剧的叙事和背景设定中突围
1.打破传统叙事逻辑
目前国产悬疑网剧,均以一个悬疑点为载体,讲述一个犯罪故事的开端、经过和结局,国内很多悬疑剧集都是采用这种叙事手法,虽然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漫长的季节》采用三线并行、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分别以 1997 年、1998 年和当下(2018 年)三个年份发生的故事为时间线,以缓慢的节奏娓娓道来横跨 20年的故事。故事以沈墨与养父沈栋梁之间的纠葛为其中一条主线,其他的故事各在其中形成一个个故事点,为故事的丰富性、悬疑性提供更多可能。
2.突围传统背景设置
近年来,众多悬疑剧集都会选择在东北的冬天取景,而《漫长的季节》则打破常规,选择东北的秋天作为故事的叙事背景,创新叙事背景的同时也让受众体会到内容的厚度。而《漫长的季节》选择将故事放在东北的秋天,阳光和秋叶的黄、玉米和出租车的绿,展现出东北秋天的温暖、明媚和浪漫,在场景设计和画面布局时融入更多诗意,而非单纯为了悬疑将场景设置成暗调的黑白灰色这些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悬疑剧氛围,使观众具有新鲜的体验。
二、共鸣:构建与受众的思想连结
1.写实的人物形象设计,促成情感连接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剧集,本质上都是在讲人的故事,因此,将故事的人物塑造好,是剧集成功的关键一环。在《漫长的季节》中,从人物的命运设定来看,桦钢火车司机王响历经下岗潮等一系列人生的变故后,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这使得王响成为诸多身处时代变革下小人物命运的缩影。在场景设计方面,他的家中电视机上的遮灰布、典型的折叠饭桌、原木色的柜子和木门等,这一系列的美术设计不仅体现了剧组美术设计的细节与用心,展现了许多陈设细节的烟火气,更引起很多观众深深的共鸣。在人物的妆造设计上,意气风发的青年大学生彪子在经历二十年的风雨洗礼之后,变成了大腹便便的油腻男,王响年轻时“骨干的骄傲”化作了驼起的背和眼角的皱纹,马德胜的警察风范不再,成为拉丁舞团的“秃顶小王子”,这些真实人物妆造显得更加贴地气。在人物的语言设计表达上,剧中的演员符合剧本设定,均有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剧集中的台词设让来自现实生活,却又经过精细打磨。在以往的剧集或电影中,很多时候的东北方言是为了说而说,只是为了突出滑稽、喜感,会让观众产生突几而非共鸣之感。
2.小人物的细节描绘,拉近心理距离《漫长的季节》成功出圈,与剧情中密集的细节设计分不开。这些细节不仅仅出现在主人公身上,更在无数个小人物的命运中得以体现,让无数普通受众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产生强烈认同感。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对配角细节的关照,使得其不仅仅是辅助主角的、脸谱化的工具人,而是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个体。
3.多样的视觉符号设计,贴近理性观念影视作品中传达的理性观点若与观众达成一致,也会使他们与剧集的心理距离缩短,形成共鸣。《漫长的季节》中视觉符号的丰富性表达,对于受众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雪”作为一种独持的符号,在剧集中直多处体现,不同人物都看到过不同的雪,不同的真又对每一个人有着不同的意义。雪的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代表着纯洁、轻盈、高洁,在《漫长的季节》中,雪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成为小人物命运起起落落的代名词。这其中,雪的意象也是主人公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光辉的映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映射:以人物群像反映时代变迁
目前悬疑网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剧集的剧情结构套路化、同质化现象明显,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而《漫长的季节》则利用“悬疑+”的方法,巧妙化解这一难题,其从悬疑网剧题材本身着手,结合时代变迁,形成“悬疑 + 现实主义”的叙事格局。导演通过书写这些小人物命运的悲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群像,让观众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变迁,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四、视听:视听元素与叙事的完美融合打破二维空间
1.音乐的异质感影视作品对于听觉元素的运用,打破了仅依靠视觉语言呈现内容的二维空间限制,其中画外声音的声源在画面之外,作为特定背景融入影视作品的创作,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叙事空间。导演辛爽作为乐队Joyside的前吉他手,对配乐以及片头片尾曲的挑选带有精英式的眼光与敏锐的感知力,良好的音乐审美是剧的加分项。《漫长的季节》将音乐融入叙事,导演辛爽与《隐秘的角落》里合作过的丁可搭档,在剧中加入了十多首律动感很强的音乐。独特的视听语言就是辛爽的作品最大的特征,这在《漫长的季节》中表现尤为突出。首先就是观众夸赞的导演用心之处——每一集的片头和片尾都令人惊喜,尤其是片尾,辛爽总能找到那些与故事诡异贴合的音乐。在配乐方面,该剧将音乐融入叙事,辛爽与丁可搭档,在剧中加入了十多首律动感很强的音乐。桦林小城有点像西部片里的小城,他们以此为支点,在配乐里运用了布鲁斯、Funk等多种元素 。剧中12个单集搭配了12首完全不同的片头音乐,就像话剧舞台上的“鸣锣开场”,为的是烘托氛围 。片尾曲基本上都是独立音乐、摇滚乐。为了给观众新鲜感,剧中也选择了一些古典音乐第10集,所有的年轻人都受到了命运的重创,被凌辱、被驱逐、被蹂躏,在这最悲怆的时刻,响起的音乐居然是《蓝色多瑙河》,象征着人类最明亮最欢愉精神世界的舞曲。那种巨大的反差引发的荒诞与悲凉,令人难以置信。
2.长镜头与流畅剪辑开篇第一集第一场戏有一个长镜头(实际上是后期技术处理后的伪长镜头,辛爽在《隐秘的角落》里多用这种镜头,如交代张东升如何杀死自己老婆时就用了类似镜头),镜头由地面中年王响开火车的场景上摇到天空,然后由天空摇回到地面,此时地面变成了老年王响开出租车的场景。一个长镜头交代了王响职业的转变、命运的经历,物是人已非。同样,在第一集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一个长镜头。以王阳面部为中心的360度旋转镜头:镜头的起点是王阳初次认识沈墨即喜欢上她,王阳的表情是欣喜;镜头的落点是王阳看见碎尸,王阳的表情是悲痛。
3.东北的空间美学
《漫长的季节》将故事设定在秋天,鲜亮明快的环境,高饱和度的色调,打破了观众对东北寒冷肃杀的刻板印象。比如镜头语言别具一格,转场巧妙丝滑,用音乐参与叙事,加入了非常多生活化的台词和情节设定,情感细腻充沛,形成了一种被称为“生活悬疑”的全新风格。
《漫长的季节》尽管时间跨度将近20年,但故事的时间刻度,一直是一个季节:深秋。深秋是凉冬将至的前夜,所以这个季节,以“下雪了”作为结束,一切故事都结束于一场雪。剧终时,雪花从天而降、落在了人们头上——消亡的、残存的、麻木的、无辜的、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价值。

五、风格:民俗语言下的东北文化底蕴
在我国影视地域光谱中,东北三省一直以来都是个特殊的存在,因其三个省份相互毗邻、文化习俗相近以及语言的天生亲缘性而成为影视剧中东北文化的整体代名词,无论是熟知的二人转、扭秧歌、东北方言以及冰天雪地的气候环境都满足了大众对于该地域的文化想象。作为文化、地域上的共同体,语言的创造和使用标识出这个共同体的独特性,给这片白山黑土的共同体赋予了幽默风趣、别具一格的民俗特点。语言民俗在影视叙事范畴中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表达主体思想、传承民俗的口头习俗用语,它扎根于世世代代的文化习惯的传承中,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体,深刻地体现了人们的心理状态、情感倾向以及生活习惯等。作为国内喜剧小品的重要繁衍地,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方言特色在全国的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多年以来的春晚节目中便频繁出现以东北方言为基础的小品节目。而在影视创作中,东北方言的通俗明快、轻松活泼等特点也反复被创作者认证和应用。悬疑剧《漫长的季节》将故事的发生地锚定在东北的一个小市区桦林市,剧中的人物全都操持着一口浓重的东北方言,体现出浓郁的东北文化特色,例如“老妹儿”“干哈呢”等等文化用词和语调变化都为该剧增添了喜感元素,淡化了其肃杀阴冷的悬疑底色。在当下的悬疑题材的城市空间选择上,偏僻、幽远的小城镇往往暗藏杀机、危机四伏,是悬疑叙事展开的时空底座,但是编导有意在这部剧中,凸显东北语言民俗的独特特点,呈现出一股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综上所述,《漫长的季节》以悬疑为故事的载体,剧集中大量细节的描绘,不仅让受众形成丰富的审美体验,更展现出一个时代的面貌。《漫长的季节》成功摆脱了架空历史剧、“狗血”家庭伦理剧的影视剧集创作氛围,厚植人文观点,让文艺回归生活、回归人民。这足以体现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才能获得口碑和效益的双丰收,这也是该部剧集带给广大文艺创作者的又一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