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2023-03-31 02:38 作者:人民胜利今何在  | 我要投稿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且说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就是人们的头脑对外间世界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出发点。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它的原材料都来自客观世界,意识就是在人脑这个加工厂中对客观材料进行加工后的产品。如果脱离了客观世界,人的头脑里什么也产生不出来。这点在前面《物质和意识》的一章里已经说过了。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   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人脑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具有镜子、照像机以及动物大脑所没有的特殊性能。它不仅能反映外间世界的表面现象,而且能深入地,正确地反映外间世界的本质和它的规律性。人脑的这种深入的,正确的反映是通过实践取得的。这样的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人类实践活动取得积极的成果。因此,人类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平静的、呆板的、表面的反映,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联的深刻的、能动的反映。   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修改和加深自己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的认识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而且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人类认识的能力。在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的发展中,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眼界不断扩大,人类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认识愈深入、愈正确,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愈有成效。人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做了扼要的说明:“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①   ①《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24—625页。   在认识论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唯物主义的路线是从物质到意识,唯心主义的路线是从意识到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在人脑或灵魂以外有一个独立的神的世界或理念的世界,人的认识的来源不外是神的启示或绝对观念。如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的来源,是人的不死的灵魂对于在他诞生于尘世以前所居住的理念世界的回忆。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认识看做是人们心灵的自由创造和想象的产物。王阳明认为,一切知识的根源是“良知”,“良知”在人人心中,但为私欲所蔽,冲不出来,只要去掉这种障碍,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从贝克莱以来,经过马赫一直到现代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主义者都认为,认识只是对自己感觉的整理,他们坚决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用主义者胡适把认识的对象完全归结为各人自己的感觉。他说:“我们各有特别的兴趣,兴趣不同,所留意的感觉也不同,因为我们所注意的部分不同,所以各人心目中的实在也就不同。一个诗人和一个植物学者同走出门游玩,那诗人眼里只见得日朗风轻、花明鸟媚;那植物学者只见得道旁长的是什么草,篱上开的是什么花,河边栽的是什么树,这两个人的宇宙是大不相同的。”①根据这种推论,胡适断言,意识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实在倒是由人的主观意识任意塑造的产物。他说:“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②的确,由于诗人和植物学者的主观状态不同,他们对景物的感受,“心目中的实在”也可能不同。但是无论诗人和植物学者的感受如何不同,他们的意识都是同一个客观存在的宇宙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方面、重点不同罢了。胡适抓住了认识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加以歪曲和片面地夸大,得出了“实在就是感觉”,人的感觉不同,也就有不同的宇宙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   ①②《胡适文存》,第2卷,第106页。   有一些唯心主义者根据逻辑理论思维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的作用,把它加以歪曲和夸大,用来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们把科学看做是纯粹理论思维的产物,并且以为数学是确切的例证他们认为,数学是从一些先验的概念和公理出发,单纯用逻辑的方法推演出来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曾用来学习计数,从而用来作第一次算术运算的十个指头,可以是任何别的东西,但是总不是悟性的自由创造物。为了计数,不仅要有可以计数的对象,而且还要有一种在考察对象时撇开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而仅仅顾到数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①恩格斯又指出:纯数学“是从这个世界得出来的,并且只表现世界的联系形式的一部分——正是仅仅因为这样,它才是可以应用的。”②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7—78页。   ②《庄子.养生主》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错误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路线的基础上,肯定客观世界是可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和各种形式的不可知论根本对立的。不可知论否认人们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否认人们有完全反映客观世界的可能。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他片面地夸大了知识的无限性和个人生命有限性的对立,而不了解人类认识是一个世世代代的无限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了人们追求知识是徒劳无益的错误结论。在欧洲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不能越出感觉经验的范围,在感觉以外是否还有什么外间世界存在,是无法知道的,至于对世界本质的认识,那就更谈不到了。康德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并且承认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所引起的,但是他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人们只能通过感觉认识某些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进一步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感觉本是人们意识和外间世界相联系的桥梁,但休谟和康德却把感觉看做是隔离意识和外间世界的鸿沟,认为感觉以外的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或不能完全认识的。   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荀子就明白地肯定了这一点,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①费尔巴哈从感觉论的立场完全肯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反对了不可知论。他认为,自然界绝不隐藏起来,对象及其属性都是可以认识的,正如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够的感官” ②,我们现在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我们的后代一定会认识到。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例如,黑格尔既然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把认识说成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认识,那末,在他看来世界无疑是可以认识的。因为思想当然可以认识那早已是思想内容的内容。黑格尔正是在这种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对康德的不可知论作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所谓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不过是空洞的,抽象的、设想出来的东西,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认识并不是把人和自然界“隔离开来”而是“结合起来”。但是,在马克思以前,所有的哲学派别都不能彻底粉碎不可知论。   ①《荀子:解蔽》。   ②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参阅《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驳斥不可知论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①不可知论的哲学是在自然科学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为宗教信仰服务的理论。列宁指出:“康德贬损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②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1页。   ②《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81页。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这是指可能性说的。就现实情况来说,自然界有很多现象对人类还是一个谜,有些谜暂时还无法解开。把这种认识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总是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在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又是有限的。恩格斯说:在认识中遇到的矛盾是“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①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杜1972年版,第126页。   不可知论利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认识是有限的这一事实,来否认人类认识的无限的可能。人类认识的历史一再地驳斥了这种观点。我们暂时撇开理论思维对认识的作用不谈,仅就人的视觉来说,在没有光学仪器以前,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但是感觉器官的局限性并不是人类认识的绝对界限。自从发明放大镜以来,特别是发明显微镜以来,人类的视野大大地扩大了,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无限复杂的微生物世界。光学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有限的,但它也不决定人类视觉所能达到的终极界限。人们有了电子显微镜就能把物体的形象放大到十万倍以上,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一定能发明比电子显微镜具有更高效能的仪器。我们决不应该抱怨感觉器官的局限性。生产实践的日益发展,人类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人们提供了不少仪器,并且将提供更多的仪器,靠这些仪器的帮助,可以无限地提高人们感官察觉外界世界的各种事物及其属性的能力。   十九世纪德国的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的“符号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也是不可知论的一种表现。它们虽然在认识起源问题上是唯物主义的,承认感觉是由外界物体对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产生的,但是它们不把感觉看做是外界对象的模写,而认为只是对象的“符号”或“象形文字”。列宁指出:“不容争辩,模写决不会和原型完全相同,但模写是一回事,符号、记号是另一回事。模写定要而且必然是以‘被模写’的东西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记号’、符号、象形文字是一些带有完全不必要的不可知论成分的、概念。”①因为符号完全可以同对象不相似,而且可以代表一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虚构的事物。   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首要前提,它是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完全对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照像式的机械的反映,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它不把人类的认识看做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深刻的知到较深刻的知的一个无限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不能辩证地理解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的界限和联系,它不能正确地解释尚未认识的东西如何转化为被认识了的东西,因而为不可知论留下了把柄。所以旧唯物主义不能完全科学地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也不能彻底地粉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彻底粉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在认识论上的进攻,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谬论。例如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攻击反映论说:“譬如墙上的钟,我们闭了眼睛可以想象钟的模样,那还可说是一种摹本。但是我们心里起的钟的用处的观念,也是摹本吗?摹的是什么呢?又如我们说钟的发条有弹性,这个观念摹的又是什么呢?这就可见一切不能有摹本的意象,那‘和实在相符合’一句话又怎么解说呢?”②象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那样,把认识看作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就不能予以充分的有力的回击。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不同,不是把认识看作照像式的消极的反映。照片当然不能反映出钟的用处和发条的弹性,但是人们的思维却能反映它。钟的用处和发条的弹性都是钟和发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人们意识中的关于钟的用处和发条的弹性的观念,正是这些客观属性的反映,而决不是主观意志的任意创造。这些观念也是客观实在的摹本,不过不是直观的形象的摹本罢了。当然,人也可以随意没想钟有充饥或御寒的作用,发条没有弹性等等;但是实践会教训他们,这是和客观实在不符合的。因此,詹姆士的诡辩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②转引自《胡适文存》第2卷,第98页。   我们特别要注意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只有这样,才能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的路线,彻底粉碎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企图使认识离开实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以前的一切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现点引到认识论中来,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一系列的根本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社会实践包括许多方面,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斗争。没有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就谈不到其他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人们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和人之间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结成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实践除了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是社会斗争的基础。除了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外,社会实践还包括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相联系、并以它们为基础的其他社会活动,如科学实验和艺术活动等等。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天赋的或者主观自生的,不看作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当然也就否认认识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提到“实践”或“行”的问题,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常常提到“践履笃行”,并把“践履笃行”看作做学问的重要功夫;但是,他们所说的“践履笃行”,不过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修身养性,并且认为,这种活动是为了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或道德原则。这种实践观是唯心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毫无共同之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正确地承认认识是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但是,他们都不了解认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的依赖性,他们把认识看作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消极的直观。例如费尔巴哈,他虽然有时提到实践,但是并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①这就是说,费尔巴哈只是把客观对象当作感觉的对象,而不是把它当作人们用自身的活动来改造的对象,他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只是消极的直观,而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社会生活表明,客观外界不仅是人们思想的对象、感觉的对象,而且首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即人们用自己的活动加以改造的对象。动物的感官也反映着客观世界,但是动物只是在生物学地适应外界的过程中感受外界,它只能消极地反映外界,它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電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外界;所以人类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直观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客观外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并且进行抽象思维,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又能应用规律性的知识指导实践。这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在改变自然界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从它的外部逐步深入到内部,逐步发现自然物的各种属性,了解到自然现象之间的种种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发展规律。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还在不同程度上逐步了解到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关系方面的活动,人们进一步了解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对社会生活本身逐渐有了认识。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实践是各阶级的实践,人们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来认识社会的。   毛泽东同志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   ①《整顿党的作风》,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73—774页。   在阶级社会里,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一般说来,不是和阶级利益直接相关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和政治斗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僧侣曾经因为哥白尼的地动说不利于作为封建的上层建筑的神学而加以反对;宗教裁判所曾经残酷地迫害自然科学家,等等。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尚且如此,对直接牵涉到阶级利害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就更不必说了。   社会实践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以及概括这两种知识的哲学,也都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人类认识史表明,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认识的新课题,都是由社会实践提出来的。社会实践向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问题,才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没有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便不能提出认识的任务。而且,人们也只有总结了实践经验,才能对于社会实践提出来的新问题,给以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回答,产生新的科学知识。认识的历史性和社会实践的历史性,是相适应的。   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以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生产。生产进一步发展,又向自然科学提出新问题,并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材料。离开生产需要和生产经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例如,畜牧业和农业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水利工程和建筑的需要产生了力学,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①这就是说,生产的需要是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大学和专门研究机关的创设,归根到底是由生产需要决定的。社会实践不仅向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且还提供了供科学研究进行概括的生产经验。离开生产经验,科学发明是不可能的。例如,十四世纪以后,由于欧洲手工工业的巨大发展,纺织、钟表制造、磨粉对于力学、染料生产、冶金、酿酒对于化学,透镜制造对于物理学,等等,提供了大量的可供观察的材料,因而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才产生了真正系统的自然科学。十九世纪的英国,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培育蔬菜、观赏植物和家畜的新品种的丰富经验;为寻求工业原料和市场组成的探险队,搜集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品种的资料。达尔文就曾经参加过探险活动,他仔细分析了这些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材料,创立了他的物种进化的理论。   ①《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   生产实践还给认识不断提供新的技术工具,加强了人的感官,帮助人们深入自然,揭示它的秘密。天文学的发展需要望远镜的帮助,人的肉眼只能看见五、六千颗星,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多得多的星,包括距地球十亿光年以上距离的星体,用射电望远镜甚至可以觉察到距地球一百亿光年的以上星系。光靠人的肉眼看不见微生物,也发现不了某些疾病的病菌;如果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学家没有强大的加速器,就不能深入研究原子核内部的运动。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了解,虽然也在逐步地发展和进步,但是,从总的方面看来,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也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只有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时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展开的时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人们,才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十九世纪初期的傅利叶、圣西门、欧文为什么只能提出空想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还没有充分发展。大工业在英国刚刚产生,在法国还完全没有。正如恩格斯所说: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①到十九世纪中叶,当社会条件具备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思想的优秀成果,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空想的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新的革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②依靠本能适应环境的原始的野蛮人,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由于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人才把自己和环境对立起来,把思维和存在对立起来,即把环境当作改造和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又把人和环境、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即使人的认识逐步符合于客观实际,使人的行动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在这种对立的统一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逐步改变了环境,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逐步产生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概念和范畴,也形成和发展了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9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在和其他人的联系当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的。不能设想有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和个人认识。表面看来,某些科学工作可以由科学家单独进行,似乎他的研究纯粹是个人活动,和社会无关。其实,不仅他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他所具有的科学基础知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成为他研究对象的某些问题的提出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辩证唯物主义不把实践看作是各个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看作人们的社会活动,首先看作人民群众的活动,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活动。劳动人民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的主体,他们的斗争对于人类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首创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实践经验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最初源泉。虽然他们的经验是分散的,没有系统的,需要经过综合、提炼,才能成为有系统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社会斗争经验,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不能产生。因此,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经验的总结。我们坚决反对把群众看作“不知不觉”的“阿斗”,而主张把群众看做我们寻找新知识的第一个先生。一切做实际工作的干部和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必须眼睛向下,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然后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除了实践以外,认识是不是还有别的来源呢?没有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只有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思维,达到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①当然,这绝不是否认人们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又说:“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①《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64页。   接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是重要的。每一代人都是把前代人的认识的终点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而后把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的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通过语言和文字传留给下一代。如果事事都要取得直接经验,极而言之,如果每一代人都要从钻木取火开始去获得火的知识,人类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但是,书本知识却只是知识的“流”,而不是“源”。关于文学艺术,毛泽东同志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②。毛泽东同志这段话,适用于整个知识领域。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但是反对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认识的根源,因为那样就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会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书本知识,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接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   ①《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4-265页。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817页。   我们要重视从实践中学习,又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方法认真地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革命干部学习革命战争的规律时写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①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才可能正确地、深刻地、有批判地接受书本上的军事知识,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我们丝毫也不轻视读书,相反地,我们一向提倡多读书,但是在读书时,我们反对教条主义地死啃书本,主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下,越是多读书,就越有益。   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題》,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65页。     三 认识的辩证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革命实践的辩证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同质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用感官直接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形成一定的颜色、声音、冷热、软硬。气味等等感觉以及由这种种感觉形成的关于客观对象的印象。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认识的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生动的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在感性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就在于它直接反映现实。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第一步,没有这第一步,就没有往后的第二步,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   然而,正因为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直接反映,它也就有着局限性。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和规律。一般、本质和规律等等不是感官所能直接感触到的。人们通过感官只能感知日出月没、星辰的位置变化以及昼夜交替等现象,而不能把握天体运行的规律。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阶段。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对象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就产生了概念,从感觉印象到概念是认识过程中的质变。概念所反映的,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循此渐进,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理论的结论,这时,就可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人们到一个人民公社去,首先接触到这个公社的许多具体材料,然后经过思索,从这些具体材料中抽出它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共同点--都是集体所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等,又抽出它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不同点--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集体所有制,政社合一等等,逐步理解了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本质,这时,对人民公社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我们去调查一个人民公社的情况,起初了解到各个生产队的情况和具体做法,听取了各方面的反映,这时候,人们就要用脑筋来想一想,进行判断和推理。“这个公社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个別的”这就是一个判断。进一步研究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有什么经验,缺点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教训,以及今后怎样改进工作等等,这就需要进行推理。如果掌握的材料是丰富的、真实的,思维的方法又是正确的,就能够引出合乎客观规律的结论。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是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理性认识已经不是个别事物的印象,而是综合了许多事物或各个方面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作用,舍弃了次要的东西,从中抽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事物运动的规律。例如,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接触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等等,看到它们的不同的特点、生活习性和用途,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科学家对积累起来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舍弃了各种植物的个别的、次要的、具体的特征,概括出它们的一般的、主要的、共同的本质。这样就形成“植物”的科学概念。   由此可见,概念的形成和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就是经过抽象的概括、分析和综合,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概念、理论的抽象虽然是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但是只要是根据实践经验而进行的科学抽象,不是任意摘取事物和现象的个别方面,不是凭主观想象,那末,就不但不是更空虛、更不可靠的认识,而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列宁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①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概念,并没有包括个别地主或资本家的具体活动的一切细节和被剥削阶级在每个个别场合所进行的斗争的一切具体情况,但是这个概念却深刻地、全面地反映了阶级斗争这一客观事实的本质,这个科学概念能够指导我们深刻地认识阶级斗争的每一具体现象。人们运用科学的概念,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就能根据现有的知识去考察新的领域,得到新的知识,依据事物的规律性,预见未来。天文学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准确地推算出日蚀、月蚀发生的时间,制订未来许多年的历书。地质学根据地层变化和地壳中发现的生物遗骸等等,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成因,进而推断出矿物的蕴藏。气象学根据各地的气压、气温、湿度等等变化,可以作出天气预报。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以前就预见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预见的巨大威力。   ①《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1页。   理性认识的上述种种特点和作用,都是感性认识所没有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事物的现象只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为了认识客观规律性,首先必须占有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考作用,进行逻辑的加工。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事物的现象表现着本质,个别之中有一般。感性材料既然是现象和个别东西的反映,那末,它也就包含着本质和一般的东西但是,感性材料中所反映的东西,却是真象和假象、本质东西和非本质东西混杂在一起,是事物的各个片面和表面的联系。因此,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对感性材料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这就要去伪存真,发现事物的真象,不为各种假象所蒙蔽;要去粗取精,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不要粗枝大叶,为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必须由此及彼,把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发现其“来龙去脉”,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满足于片面的、零碎的了解而看不到事物的全体必须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探索其内部联系,不要浮光掠影,不求深解,停留在事物的外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指导我们对感性材料整理和改造,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系统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辩证的规律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我们认识了它,自觉地用它进行思维,它就成为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辩证的思维,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出客观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这就是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综合客观材料,在每一步分析中都要用事实、实践来检验,而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把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任意乱套。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①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被证明完全正确的理论原则,但它并不能代替我们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研究。具体问题的结论只能是进行具体研究的结果。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页。   毛泽东同志指出:“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①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概括,充分地估计了认识特殊事物的重要性,没有对于特殊的认识,就没有对于一般的科学认识;又充分地估计了一般理论对于继续深入认识特殊事物的指导意义,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特殊和认识一般的辩证法。   就人类的认识秩序说来,总是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然后才能进行概括,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共同本质,但这决不是说只有把所有事物的特殊本质都研究过、都认识清楚了才能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在研究问题时,感觉材料搜集得越全面、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抽象、概括的工作。然而,要把所有事物的特殊本质都研究过、都认识清楚然后才进行抽象、概括,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们在感性认识中所接触到的对象的数目总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些麻雀,决不能看到世界上所有的麻雀。但一般寓于特殊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解剖一个或几个麻雀,就能够认识天下所有麻雀的共同生理结构。研究麻雀如此,研究其他事物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抓住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事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认清其特殊的本质,就可以借抽象思维的力量,进而认识该类事物的一般的共同本质。恩格斯指出:“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且使之确定起来。”②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出版,第284-285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4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所以可靠,因为它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胡思乱想、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然而,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是不完全、不深刻的反映。只有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才能全面地、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它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这种辯证的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在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各坚持一个片面,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不仅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且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客观事物,不包含客观内容,认为理性认识是天赋的、主观自生的东西。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者,例如斯宾诺莎,虽然承认理性认识是和客观事物相适应的,但认为感性认识在欺骗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外界必须绕过感性,而仅凭理性的直观。   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例如洛克认为,经验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可靠的知识,但否认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认为理性认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反映,不过是纯粹的名词而已。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例如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都把经验看成是纯主观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则是依赖于经验的、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是完全错误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是它们都把统一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绝对对立起来,因而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虽然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由于它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也就不能解释理性认识怎样来源于客观世界的问题,当它否认感性认识的真实性肘,实际上就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离开了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由于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不把理性认识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在认识论上就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给那种认为理性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唯心主义留下了地盘。   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也都不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条主义者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他们轻视感性经验,不了解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来自实践经验,实际上把真理看成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主观自生的东西。他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南,而是当作教条,不懂得理论必须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他们是思想懒汉,拒绝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硬要客观实际服从千篇一律的公式。这是主观主义的一种形式。经验主义者则犯了类似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轻视理论,否认感性认识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因而,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片面当作全体,把现象当作本质,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他们要客观实际服从主观的狭隘经验,这种经验主义也是主观主义的一种形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运动是否结束了呢?没有,认识运动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①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能够指导我们在革命实践中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不付诸行动,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同时,理论结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应用理论于实践,达到了预想的目的,理论的正确性才得到了证实。而且,原来的认识即使是正确的,也总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客观情况的全部变化,在实践中总会发现许多前所未料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总结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感性材料,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修改或补充原来的认识,使其得到发展。理论回到实践中去,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认识方面说,又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①《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68页。   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而证明了理性认识的正确性,就完成了对一个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然而,就过程的推移而论,认识的运动还没有完成。因为,物质世界的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当随着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永无止境。   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革命实践,循环不已。毛泽东同志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①这就是对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的基本概括。   ①《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社1965年版,第273页。   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形成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毛泽东同志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①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就是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坚持下去,就是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革命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再回到特殊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领导者先作群众的学生,再作群众的先生的观点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结合起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第3卷,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4页。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