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 脾胃系病证 笔记
第一节 胃 痛
1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通;病位:胃
3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良附丸:良附丸,药已全]
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饮食积滞,阻塞胃气——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米饮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舌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湿热蕴结,胃气痞阻——痛势急迫,胸闷灼热,纳呆恶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中汤:清中汤内用二陈,黄连栀子白豆蔻。]
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丹参饮+失笑散——瘀停胃络,脉络壅滞——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甚痛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芍药甘草汤——胃阴亏耗,胃失濡养——胃脘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一贯煎:一贯麦地,沙归楝杞][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脾虚胃寒,失于温养——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缓解,泛吐清水,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桂枝汤+饴糖)+黄芪]
第二节 呕吐
1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2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胃
3治则:和胃降逆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呕吐酸腐,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脉滑实
[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米饮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呕吐清水痰涎,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胸胁胀痛,舌淡红,苔薄,脉弦
[四七汤: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舒。又有局方名四七,参桂夏草妙更殊。 ]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恶心呕吐,食入难化,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淡胖,苔薄,脉细
[香砂六君子:木香、砂仁+六君子]
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饮食稍多即吐,面色晃白,倦怠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濡弱
[理中汤: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呕吐反复,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第三节 腹 痛
1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通。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3治则:以通字立法
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良附丸:高良姜 香附][正气天香散:绀珠正气天香散,香附干姜苏叶陈,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自经匀]
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大承气汤: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泻后痛减,大便秘,舌苔厚腻,脉滑实
[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裹,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腹痛胀闷,痛引少腹,痛窜两胁,遇忧思恼怒则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细涩
[少腹逐瘀汤: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小建中汤:桂枝汤+饴糖]
第四节 泄 泻
1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2病机: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病位:肠
3治则:运脾化湿
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外感风寒,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泻下急迫,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食滞肠胃: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活或厚腻,脉滑实。
[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米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脾虚失运,清浊不分——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命门火衰,脾失温煦——黎明前脐腹作痛,完谷不化,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神丸: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施,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泄火衰扶。]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腹痛而泻,腹中雷鸣,每因抑郁恼怒,情绪紧张而作,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第五节 痢 疾
1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2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病位:肠
3治则:扶正祛邪,顾护胃气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痢下赤白脓血,胶冻样,腥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芍药汤:芍药草,在当槟,芩香连,桂将军。]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甚至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口淡乏味,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陈苍朴草)+夏藿]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痢下赤白清稀,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喜温喜按,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桃花汤:赤石脂 干姜 粳米]+[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 ——阴虚湿热,肠络受损——痢下赤白,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驻车丸:驻车当归连胶姜]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有赤白黏冻,倦怠嗜卧,舌质淡太腻,脉濡软或虚数
[连理汤:理中汤(甘草人参术干姜)+黄连。]
第六节 便 秘
1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3治则:通下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肠腑燥热,津伤便结——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麻子仁丸:二仁一芍小承气(大黄,枳实,厚朴)]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肝脾气滞,腑气不通——欲便不得出,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六磨汤:纹枳槟香(沉香)木(木香)有药(乌药)。+枳实, 名六磨饮]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大便艰涩,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脾肺气虚,传送无力——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黄芪汤:黄芪便蜜陈麻仁。]
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阴津不足,肠失濡润——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增液汤,麦玄黄。]
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阳气虚衰,阴寒凝结——小便清长,面色晃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