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记:强迫性人格……

2019-04-29 23:51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有研究发现,强迫性人格障碍患病率约为1%,但是在人群中,有强迫人格倾向者大概有10%-15%(作者的研究估计)。强迫性人格倾向者的强迫性虽然没有严重到可以被判定为障碍的程度,但是仍有可能因这种倾向而遭遇种种困扰,例如拖延、考试焦虑、人际冲突、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不过也有些强迫性人格倾向者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提高了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工作效率。

图片源于:wallpaper


将强迫性人格倾向分为两类,一是强迫性人格偏差/缺陷,二是强迫性人格风格/状态。前者的强迫性的损害大于裨益,后者中的个体则是善于运用人格中的强迫性从而使得整体人格趋于成熟。具体而言,强迫性人格偏差表示个体在大多数生活和工作情景中都表现出了强迫性人格的特点,而强迫性人格缺陷则只在少数情景中表现出强迫性人格的状态(局部的);强迫性人格风格只个体在大部分情境中都表现出具有适应意义的强迫,如个体倾向于追求完美、条理性、计划性,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过这种风格不是僵化的,能够根据现实而调整。强迫性人格状态则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宏,个体调动人格中追求完美、计划性、条理性和规则意识的元素应对生活或工作中的挑战。强迫性从不严重到严重依次为:强迫性人格风格/状态、强迫性人格偏差/缺陷、强迫性人格障碍。

在这本书中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对动机的分析是综合的,不同于经典精神分析将人的动力分为简单的几种(如性、生本能、死本能),本书中认为动机有大量的形式,对个体动机的分解会发现每一种动机其实会由许多基本动机单元构成,在不同动机之间会发生叠加、冲突、共生、掩抑、互激等,呈现“动机叠加”的状态。

图片源于:wallpaper


作者在对临床个案的分析中发现,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发生主要有三类因素;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三是青少年期的成长环境。遗传研究已经发现,有某些基因特点的人容易发展出强迫性人格障碍和抑郁,但具有这些基因特点的个体只有在后天的创伤性激发下才会激活基因潜力发展出强迫性人格障碍

作者的临床经验发现,多数强迫性人格障碍者都曾有在婴幼儿期(0-3岁)的被寄养的经历(概率很高)。少数几个未被寄养的个案中,发现了他们早期母子关系也是异常的(如母亲本身就有强迫性人格倾向,缺乏照顾、亲近婴幼儿的能力、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其影响或许与被寄养中所产生的母子分离是同等的。在不良客体关系中成长的婴幼儿会导致先天性格的矛盾,其自我意识会波动在渺小化和夸大之间,对他人的意识也在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间波动(有时觉得别人特别完美,有时候又会觉得别人一无是处邪恶无比)。

个体青少年及儿童期的成长环境对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形成也同样值得关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三个方面。直接照顾者的工作性质、文化背景会影响对待子女的方式,作者接触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中,至少有一个直接照顾者是教师、医务人员、会计、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95%以上),父母以教师为业会增加子女患上强迫性人格障碍及强迫障碍的风险(临床经验,未被实证研究证实)。强迫性人格障碍者在中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园,多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者是持续不懈地努力成为最优秀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的极端努力而逐步发展出强迫性,从而对人格造成稳定的影响。

图片源于:wallpaper


 

从文明程度上看,并不是文明越精粹,越有利于人格的发展。强大的文明意志认为自己已然掌握许多正确的方法,于是就不让孩子去做“幼稚”的探索,使得在此种环境中成长的人无法获得探索的乐趣与能力,于是就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文明的强迫性所导致的自我的削弱,有时要经过几代人的时间才最终体现为文明的“衰落”。

摘自:《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訾非)



笔记:强迫性人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