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清顶级科学家徐寿的传奇人生

2022-07-08 18:00 作者:江南拱桥夜  | 我要投稿

《Nature》 是一部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Nature》上。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能发表一篇《Nature》文章,足以证明其研究已经能够引领学术界的走向,甚至奠定其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是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荣誉。                                            

然而在100多年以前的清朝,那个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封建时代,竟然有一位留着辫子穿着长衫的中国人首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他就是徐寿,被称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
简单介绍一下:徐寿生于1818年,那时还是清朝嘉庆二十三年,江苏无锡人。徐家只是一个世代务农的普通家庭。徐寿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徐寿拉扯大,徐寿就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为在那个年代,科考是人们晋升到社会上层的唯一途径。但是屡次应试,连秀才的功名也没取得,母亲去世后,徐寿自断科举之途,“专究格物致知之学”。

放弃了科考以后,其专心研读《水经注》《鲁班全书》等古书,并学以致用。自制了指南针、象限仪、自呜钟等物件,虽然他做的东西精美绝伦功能新奇,但是却被大多数人视为奇巧淫技不堪大用。甚至有人嘲讽他傻,放弃科考花钱做这些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直到1852年秋天,徐寿还在无锡老家待着。除了经营小生意,闲时就帮人家修修东西。                                    

不过,真正带徐寿走上人生巅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他对乐器的研究。心灵手巧的徐寿会做好多种古代乐器。有一次,他在县城帮人修理七弦琴,作为一个博览群书之人,他手法美妙,谈吐优雅。这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清代举人华翼纶!

当时华翼纶正在给儿子华蘅芳找伴读,一看徐寿,就觉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当时徐寿34岁,华蘅芳不到20,但两人共同的爱好,都是喜欢钻研洋人的那些先进物件。志同道合之下,两人很快好得像亲兄弟似的,并在以后的科学生涯中,成了最为重要的搭档。此后华蘅芳搞到了一本由英国医生合信著的《博物新编》。

《博物新编》是中国清朝晚期英国人合信(Benjamin Hobson)用中文编著的一本书籍。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全书分3集,每集1卷,介绍了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包括许多当时的最新科学发现和成果,在当时风靡一时,对近代中国的科普事业起到一定作用。这本书为他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天窗。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用来观察光的折射和分色,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他在书上看到了一个蒸汽机的外形图。没办法他就悄悄地跑到长江边上的外国轮船附近,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天的时间,然后就回去埋头苦干。仅仅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他就造出了外国几百年才研制成功的蒸汽机。又过了几年他们就完整地研制出了蒸汽轮船的制造技术。当时的西方根本就不认为中国能够研制出这样的东西,可是中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震惊了当时的西方列国。

刚好在这时,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廷意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这么一来,徐寿就这样被清朝大臣们推到台前。被请进了曾国藩所开设的安庆军械所,委以重任以造轮船,徐寿凭着《博物新编》上的图和简介,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来就开造了。没有零件,就自己一锉子一锉子的做。就这样靠着一股韧劲和聪慧,三个月后徐寿造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三年后,造出了中国海军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看到这艘船,曾国藩激动地说:“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同治帝更激动,直接就钦赐给徐寿一块牌匾,上书:“天下第一巧匠”!

一战成名后,徐寿他们又被调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艘军舰“惠吉号”很快诞生了,“操江”、“测海”、“驭远”等战舰也相继出现。徐寿堪称我国海军军工业的鼻祖。他向曾国藩建议,自造大炮和翻译西书,但遭到驳斥。这也是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对于没有功名的工匠,始终无法消除的轻蔑和歧视。

于是,碰了钉子的徐寿开始潜心译书工作。他设法取得江南制造总局会办冯俊光等人的支持,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招聘了包括傅兰雅、伟烈亚力等几个西方学者外,还召集了华蘅芳、季凤苍、王德钧、赵元益及徐建寅等略懂西学的人才。

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专门翻译西方化学、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一生译书13种,26部书籍,约300万字。他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系统地介绍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目表》,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将近代西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特别有意义的是,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命名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的方法。就是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这就是让无数学生头疼的元素周期表。其中“钾”、“钙”、“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沿用至今。

1881年,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刊登了一篇题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文章以实验为根据,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徐寿,而将这篇文章翻译为英文的人正是傅兰雅。

1884年,年届67岁的徐寿在格致书院安详辞世,纵观他的一生,不求功名利,勤勤恳恳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中国科技的启蒙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难怪连李鸿章都称赞他: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大清顶级科学家徐寿的传奇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