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1.6.3 确立哲学中“第三条”路线的企图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3、确立哲学中“第三条”路线的企图
除了那些公开承认意识是世界的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还有这样一些学说,它们企图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说什么它们站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是哲学中的“第三条”路线。例如,实证论(来自“实证的”、确实的一词)就是这样的哲学派别。
实证论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现在它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在自然科学家中也很流行。
实证论把以前的一切哲学都叫作形而上学,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对一些不能得到科学解决的、超出经验范围的问题做烦琐的丝毫无结果的议论。实证论者首先把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第一性的,是自然界还是意识,列入这一类问题。实证论者宣称,科学应该只研究能够观察到的事实,而无须去找寻这些事实背后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寻找这种基础的哲学都是无益的。没有哲学,科学也完全可以过得去,科学本身就是哲学。
实证论者认为:他们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而是经验事实的研究者,是研究科学的人。但是,在实证论的这件外衣下面,实际上隐藏着唯心主义的哲学路线。实证论者由于回避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断定科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把自己和物质世界隔离开来,把自己锁在自己的意识的框框里,也就是说,他们是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
实证论者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来:实证论者喋喋不休地谈论“事实”,但在他们看来,“事实”就是我们的知觉。实证论者硬说,我们直接得到的只是我们的感觉和知觉。我们应该只限于研究我们的感觉和知觉。
资产阶级实证论哲学家多大宣称并且现在还在宣称,他们站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实际上,他们是和唯心主义者站在一个阵营里对唯物主义作战。他们把唯物主义叫作形而上学。当唯物主义者断定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时,似乎他们就超出了“经验的范围”。这种指责的荒谬可笑还需要证明吗?唯物主义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学说,是从人类的全世界经验中得出来的直接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是一切形而上学[1](其中包括那种议论各种不存在的“本质”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调和的敌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既反对那种虚构世界的“观念”基础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也反对那种宣传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教会的形而上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愤怒地唾弃实证论想把关于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的原理宣布为形而上学的企图。实证论妄想嫁祸于人。它在口头上反对虚构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实际上在偷偷地搬运主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全部哲学史表明,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中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第三条”路线。现在还拥护实证论的西方科学和技术界的知识分子,越是早日觉悟到这一点,越能早日摆脱实证论的胡说,并站到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稳固立场上来。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证论以马赫主义形式出现,这是以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恩·马赫的名字命名的。这种哲学的另一个名称是经验批判主义(对经验的批判)。
马赫及其追随者,包括他的俄国信徒亚·波格丹诺夫,也是狂妄地宣称要克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实际上,马赫的哲学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马赫断言,世界的原初的“要素”是感觉。每一事物都是“要素的复合”(或感觉的复合),而整个自然界则是“要素的序列”的总和。这些“要素的序列”是由思维着世界的人们自己“整理出来”的。人的周围的一切都是人的感觉。这就是马赫主义对世界的看法的实质。
但是,马赫主义者曾经企图掩盖自己的观点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他们断言,要素(即感觉)是“无所属的”,要素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观念的,既没有物理的本性,也没有心理的本性,而是“中立的”。
为了粉饰唯心主义,马赫主义者宣称,他们的哲学是“经验的”哲学,它以经验为依据并宣布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为批判反动的马赫主义哲学而写的。列宁指出,马赫主义者以“经验”为口实,决没有使他们的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问题在于“经验”本身既可以作唯物主义的理解,也可以作唯心主义的理解。唯物主义者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产生出来的,同时也强调指出,人是在经验中感到客观世界的,换句话说,在我们的经验中有客观的内容。马赫主义者虽然同意我们的知识是从经验中产生出来的,但是他们否认在经验中感到的客观实在的存在。马赫主义者断言,我们在经验中不是同客观世界,而只是同感觉、知觉、表象发生关系,并且应该仅限于研究感觉、知觉、表象。换句话说,马赫主义者实际上在维护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列宁痛斥了马赫主义者想借助“中立的要素”这种字眼而站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企图,认为这是哲学上的骗局。列宁写道:“任何人都知道什么是人的感觉,但是脱离了人的和在人出现以前的感觉,却是胡说、僵死的抽象概念、唯心主义的谬论。”[2]列宁指出,“中立的要素”实际上是人的感觉,而那种企图用人的感觉来建立世界的学说,则是主观唯心主义。
列宁问马赫主义者;在没有人类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如果自然界是人的意识创造出来的,如果把自然界归结为感觉,那就是说,不是自然界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自然界。可是,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在人们出现以前很久,自然界就存在了。
列宁问马赫主义者:人要不要用脑来思想?马赫主义者竟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脑本身也是“要素的复合” 感觉的复合,即人的心理的产物。结果是:人不用脑思想,相反地,脑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生活而想象出来的思想的“结构”。
列宁问马赫主义者:其他人是否存在?按照马赫主义的哲学观点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周围的一切人都是他的感觉的复合,即他个人的意识的产物。
马赫主义哲学引向唯我主义。这一点最好地证明了马赫主义是毫无根据的。
20世纪初期,马赫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影响。在20年代,马赫主义却让位给实证论的新形式了。
注:
[1] “形而上学”一词在哲学中有两个意义。第一,形而上学意味着对世界的反辩证法的观点;第二,形而上学是指关于存在的“真实的”超感觉本质的思辨的、没有科学根据的、经院哲学的臆想。关于形而上学在第二章里还要详细地讲到。
[2] 《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