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实在无语,忍不住吐糟

2023-02-22 14:33 作者:大萌建州卫龙虎将军  | 我要投稿




一:高宗朝的开疆拓土完全是李治一个人的功劳,与武则天没有任何关系。


这并不是谣言而是事实,“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旧唐书·本纪·卷六》    


这是只看了则天本纪,来看高宗本纪

上元二年,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


则天本纪完全将皇后时期一笔带过,根本没有细讲也完全看不到武则天处理了什么政事,更别提八竿子打不着的军事了。武则天对于政事只有建议参与权,并没有实际决策权,军事开疆拓土与武则天无关,用不着给她脸上贴金。


至于资治通鉴就更搞笑了,(麟德元年甲子,公元六六四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然而下一秒麟德二年乙丑,公元六六五年


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见,请复与吐谷浑和亲,仍求赤水地畜牧,上不许。

二月,壬午,车驾发京师,丁酉,至合璧宫。

上语及隋炀帝,谓侍臣曰:“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勣对曰:“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


六六四年就拱手傀儡,六六五年还在处理政事,还责怪别人没有进谏他?这是拱手傀儡的姿态?可见资治通鉴记载这段离大谱。


无论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对于参政的前提都指向一个事件,即上官仪废后被诛事件。因为此事武则天参政,宋人说什么拱手天子。


然而事实是上官仪被诛跟武则天毫无关系,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麟德元年,宦者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旧唐书》


既然上官仪没有参与废后,那么新旧唐书为什么硬要扯在一起,对于武则天进行夸大? 

对于这点孟宪实先生在高宗_武则天并称_二圣论文中指出


武则天称帝确实是唐朝的一大政治教训,因为根本无此先例,防范也无从说起,于是后来人就通过历史书写的方式来防止武则天现象的重演,从《唐会要》的模糊记载看来,或许唐代国史系统已经如此撰写,而两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在同一方向变本加厉,于是唐高宗武则天并称“二圣”就成了人所共知的“史实”。然而,真相是“二圣”之称只存在宫中那个狭小的范围内,根本没有什么天下共称,更没有什么朝会、奏章的正式称号。把一个习惯尊称从小范围扩大化为全国和天下共称,


所以说史书在描写“二圣”“拱手天子”“武则天参政”的时候,对于武则天极力扩大化了,与事实不服。


那这段记录肯定要来源,不然为啥写上官仪不写其他人?


因为,始,则天以权变多智,高宗将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威福并作,高宗举动,必为掣肘。高宗不胜其忿。时有道士郭行真出入宫掖,为则天行厌胜之术。内侍王伏胜奏之。高宗大怒,密召上官仪废之,因奏:“天后专恣,海内失望,请废黜以顺天心。”高宗即令仪草诏,左右驰告则天,遽诉,诏草犹在。高宗恐其怨怼,待之如初,且告之曰:“此并上官仪教我。”则天遂诛仪及伏胜等,并赐太子忠死。自是,政归武后,天子拱手而已,竟移龟鼎焉。——《《大唐新语》·卷二·极谏》



高宗朝开疆拓土的成果与武则天无关,参与的程度有多深?有无史料证明? 没有史料表明,那为何分高宗政绩?


而且并不是一有事就交给武则天,人家是有太子的。

闰十月戊寅,幸东都,皇太子监国 冬十月丁酉,幸温汤,皇太子弘监国 二年春正月乙巳,幸东都。留皇太子弘于京监国 冬十月己未,皇太子监国 丙戌,皇太子贤监国 庚申,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 戊戌,命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招讨总管讨山贼元珍、骨笃禄、贺鲁等。诏皇太子监国


监国摄政干的好还有表扬:上命太子监国。太子处事明审,时人称之。

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时间不长,但留心政务,抚爱百姓,非常尽心,对刑法所施也细审详察。加之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怀。命赏赐绢帛五百段。"


阻止武则天摄政的哪位仁兄,武则天掌权以后也没忘记。

郝象贤,处俊孙也。武后宿怒其祖,戮及其孙。象贤临刑,极骂而死。自此法司将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口。——《谭宾录》




二: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是武三思为拍马屁而建,典型的面子工程。


这也是事实,于赓哲已经出过视频辟谣过了,没想到还是不肯认输,竟然曲解人家的意思?


天枢是武三思带头,然后叫阿罗憾摇人,这很难理解?


四夷酋长怎么了?这本就是在唐朝境内的胡人和胡商,吹点何在?


李治、李隆基也能叫他们。

唐高宗 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唐玄宗李隆基。十月辛酉,车驾发东都,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


这场面不比武则天大?所以吹点何在?更何况这些都是太宗高宗的遗产,与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她是干什么了让别人畏惧她?


没得吹又开始吹阿罗憾了,真是笑死,这个阿罗憾是波斯灭亡后逃到唐朝的波斯人,当时波斯是阿拉伯的领地,这货就是个流民领袖,而且阿罗撼墓志铭第一句就是大唐,全程也是为大唐歌功颂德,没有提武周,人家是意思也是“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 一个靠唐朝庇护的人,武三思找他能拒绝?


还拿慈禧举例,你以为慈禧不行?不就是找几个在国内的胡人胡商,在某人带领下造个什么玩意,然后敲诈勒索也好,事后补偿也好,让他们好歹出点东西,然后四夷歌功颂德慈禧,你以为不行? 还有你拿在武周的亡国人和本就在唐朝境内的胡人胡商=外国驻华公使?  


四夷掏钱百万亿完全是夸张,因为正史并没有记载,即便是有掏钱也是被迫的。因为有这么一件事。

泉献诚墓志铭:二年二月,奉敕充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门押运大仪铜等事。未毕,会逆贼来俊臣秉弄刑狱,恃摇威势,乃密于公处求金帛宝物。公恶以贿交,杜而不许。因诬陷他罪,卒以非命。


四夷酋长、藩长之一的泉献诚竟然被来俊臣敲诈勒索死了,泉献诚是卞国公、左卫大将军尚且如此,那剩下的四夷酋长、藩长胡人胡商除了掏钱还有什么办法?


这个天枢完全是武则天武三思自娱自乐的产物,拿四夷酋长参与来吹大可不必,一他们本就是境内的胡人胡商,二掏钱也不必吹,因为非常大的可能是敲诈。














三:武周天枢是武则天个人自娱自乐,自己修建。


这话没错,拿正史来看《旧唐书·本纪·卷六》:梁王武三思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


《新唐书·列传·卷一》:延载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 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使纳言姚 护作。乃大裒铜铁合冶之


武三思摇了一帮人建天枢,武则天同意于是大征敛东都铜铁,自己找材料,自我吹嘘,不是自娱自乐是什么?


至于大唐新语记载,由于年代记载导致数据、位置有所差别,后来太平广记记载的时候,就改了数据错误,至于位置就没动。

《太平广记 · 卷二百四十·谄佞二》: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余万斤,铁一百三十余万斤,钱二万(万原作百,据明抄本改。)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张革命之功,贬皇家之德。


所以还是得信正史,梁王武三思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承认自娱自乐













四:“亚洲大战”纯属虚构,根本不存在,其中的室韦不能算国家。


好不容易承认亚洲大战是假的,规模也是假的,结果多条战线难度更大都来了?首先没有四方联合作战,即便是有也不可能汇集在一处进攻,势必还是四条战线,何来的《多条战线,就需要瞻前顾后,难度更大?》


我们反驳的就是亚洲大战和参战人数?谁又否认争压根不存在?有关该战争的史料也是假的?自说自话,贼喊捉贼。


室韦是国家都来了,后突厥、吐蕃、阿拉伯是国家,唐人记载的室韦也是国家,但你觉得能相提并论?


隋书·室韦传 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所 谓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并无君长,人民贫弱,突厥常 以三吐屯总领之。


请问武则天打退的是哪个室韦国?


而且边境防卫战我不知道有什么可吹的,除去室韦依附东突厥,这俩人数都没记载属于日常外,西突厥也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冤杀阿史那元庆导致其子勾结吐蕃反叛,有才能的元庆死了派了斛瑟罗过来,这又为日后碎叶镇十姓地丢失埋下伏笔。













五:武周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一塌糊涂。


根据中国军事博物馆编著的中国战典所记载,进行统计,武周期间对外战争11战6胜,胜率54.5%。


你的26次,获胜21次,胜率高达80%。是谁统计的?


你的一安西之战,是武则天收拾自己在垂拱丢失四镇的烂摊子


你的二反制四夷,只不过是场普通的边境防御、


你的三洪源谷之战是防御战,斩首只有两千五百多


你的四茂州之战依然是防御,斩首只有一千多。


也就是说“四大胜仗”有记载的斩首就只有三千五百多级?



仅高宗末期云州一战,斩首一万俘虏两万获得牛羊马三万,武则天执政二十一年这点战绩还好意思说?还一副骄傲的口气? 


武则天四大败丧师数十万,失地五百万,损失战马海量。


你的镇楼图统计双标而且不全,一些败仗不记载,还有明显损失惨重却强行平手,明明没有交战别人诈降却算成平手,防御守城胜利算胜利,防御守城失败不算失败。


以下我自己统计的武周败仗。


1万岁通天元年丙申,公元六九六年:“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


2黄麞谷,虏又遣老弱迎降,故遗老牛瘦马于道侧。仁师等三军弃步卒,将骑兵轻进。契丹设伏横击之,飞索以鎉玄遇、仁节,生获之,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契丹得军印,诈为牒,令玄遇等署之,牒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云:“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匪石等得牒,昼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


3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钦明,绍之曾孙也;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


4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5、钦明兄钦寂,时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虎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虏杀之。


6孙万荣收合馀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居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


7春,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

  孝杰遇契丹,帅精兵为前锋,力战。契丹引退,孝杰追之,行背悬崖,契丹回兵薄之,宏晖先遁,孝杰坠崖死,将士死亡殆尽。


8武攸宜军渔阳,闻孝杰等败没,军中震恐,不敢进。契丹乘胜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将击之,不克。


9武懿宗军至赵州,闻契丹将骆务整数千骑将至冀州,懿宗惧,欲南遁。或曰:“虏无辎重,以抄掠为资,若按兵拒守,势必离散,从而击之,可有大功。”懿宗不从,退据相州,委弃军资器仗甚众。契丹遂屠赵州。


10又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


11癸丑,默啜寇飞狐,乙卯,陷定州,杀刺史孙彦高及吏民数千人。


12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馀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十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13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馀匹而去。

默啜剽陇右牧马万匹去,俄复盗边,诏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大元帅,率并州长史武攸宜、夏州都督薛讷与元忠击虏,兵未出,默啜去。——《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列传一百四十.突厥上》


14毗伽可汗碑:(东 25) 我征讨六(州胡)。在那里,我将胡人击溃。汉人的王都督率领五万人马前来(迎击)。我与之交战于圣峰,在那里歼灭了这支军队。

(该王姓都督经考证应为王诜,时为检校胜州都督。参考《大周故检校胜州都督左卫大将军全节县开国公上柱国王君墓志铭》的叙述,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姓氏与突厥史料所述的王都督完全契合。)


15空厥寇盐、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岭,寇并州。

(默啜)寇盐、夏等州,杀掠人吏。——《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

(长安二年),寇盐、夏,掠羊马十万,攻石岭,遂围并州。——《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列传一百四十.突厥上》



《暾欲谷碑》:(东I-1 ) 我们有二千人马,我们有两支军队。自从他们被创造以来,自从他〔指第一位突厥可汗〕成为君主以来,突厥民众与突厥可汗从未到达过山东诸城和大洋。我请求我的可汗(出征)

《暾欲谷碑》刻载:“突厥诸部有史以来从未见过山东(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和山东二省)诸城和海洋,(此次)摧毁了二十三座城池,诸城成为一片废墟。


来,几败?自己算








教书都出来了,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巩固指的是武则天派遣三万汉兵,开拓是指北庭都护府,连这都不知道?教书就是真理? 能不能替代正经史书? 整个武则天篇章基调就是吹,这可信度能有多高?连新唐书都被不少武吹质疑,结果把教书奉为圭臬,就因为一个吹了一个黑了?










七:武周百姓生活很不美好。


让百姓参观就等于百姓生活好?能不能别这么搞笑?


还是看正经史料,看看武则天时期百姓生活如何。


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


今虽和市,甚于掠夺,顷者诸州虽定估价,既缘并市,则虽平淮,加以简择,事须贿求。侵克之

端,从此而出。牛羊踊贵,必倍于常。百姓私赔,即破家产。虽官得一牛一羊,百姓已失两牛两

羊价矣,此则有损而无利也——《唐会要卷六十二•谏诤》


雷家骥《武则天传》——可见女皇连正赋所得的搬运,也要征收折脚价钱。和市甚于掠夺,官价形同贿求,可见女皇以低价,由官方向民间强逼收购的手段,对百姓而言无异是经济掠夺,变相加税。在她统治的中晚期,由于兵役屡兴,官吏膨胀,享乐日甚,使政府开支日大,故实行此政策比天皇来的更强烈而更普及,难怪复辟皇帝要下赦改革,以收拾民心了”


以至高宗、则天数十年间,义仓不许杂用。其后公私窘迫,渐贷义仓支用。自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旧唐书·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垂拱三年·山东饥,关陇弊,历岁枯旱,人有流亡。


圣历元年·今诸州逃走户有三万馀,在蓬、渠、果、合、遂等州山林之中,不属州县。土豪大族,阿隐相容,徵敛驱役,皆入国用。其中游手惰业亡命之徒,结为光火大贼,依凭林险,巢穴其中。——陈子昂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陈子昂在“谏雅州讨生羌书”(《全唐文》卷212):况当今山东饥,关、陇弊,历岁枯旱,人有流亡


神功元年,狄仁杰上疏: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


丁厥则天皇太后奉遗托孤……借如崇建塔宇,附丽朝阙,凭县官之力,散王府之财,中使相望,匠人经始,则有之矣。


《全唐文》卷211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三条)”:当今天下百姓,虽未穷困,军旅之弊,不得安者,向五六年矣,夫妻不得相保,父子不得相养。自剑以南,爰至河、陇、秦、凉之间,山东则有、青、徐、曹、汴,河北则有沧、瀛、恒、赵,莫不或被饥荒,或遭水旱,兵役转输,疾疫死亡,流离分散,十至四五,可谓不安矣。


《唐会要》卷85记载,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凤阁舍人李峤上表: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违背军镇,或因缘逐粮。苟免岁时,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积岁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挂。或出入关防,或往来山泽,非直课调虚蠲,阙于恒赋,亦自诱动愚俗,堪为祸患,不可不深虑也。


《旧唐书》列传38韦嗣立传记载,韦嗣立上疏:国家自永淳已来,二十余载。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


《新唐书食货志》:加以武后之乱,纪纲大坏,民不胜其毒。自高宗已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


《旧唐书•狄仁杰传》: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取其髓脑,曾无心愧。州县役使,十倍军机。枷杖之下,痛切肌肤。愁苦之地,不乐其生也。


武太后、孝和朝,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恣情奢纵,造罔极寺、太平观、香山寺、昭成寺,遂使农功虚费,府库空竭矣。——《通典卷七·食货七》


则天长安中,又令悬样于市,令百姓依样用钱。俄又简择艰难,交易留滞。又降敕非铁锡、铜荡、穿穴者,并许行用。其有熟铜、排斗、沙涩、厚大者,皆不许简。自是盗铸蜂起,滥恶益众。江淮之南,盗铸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涛险峻,人迹罕到,州县莫能禁约。以至神龙、先天之际,两京用钱尤滥。其郴(州)、衡(州)私铸小钱,才有轮郭,及铁锡五铢之属,亦堪行用。乃有买锡熔销,以钱模夹之,斯须则盈千百,便赍用之。——《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    


剑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馀户,见散在彼,专以掠夺为业。——《请罢姚州屯戍表.张谏之》



岑仲勉在《隋唐史》中描述的一针见血:

《廿二史札记》一九首以“务取实才真贤”为其开脱,似无非侧重姚崇等三数人,然此只属偶然性而已。彼所用宰相,绝无表现者占四分之一,无一长可取者数亦不少,如武三思、宗楚客、姚、杨再思辈。薛怀义市井无赖,而三付以讨突厥之任,武攸宜、武懿宗皆裙带儿,而各使出讨契丹,张易之、昌宗兄弟更面首之流,而特为置控鹤府,设官属,此犹可曰务取实才真贤耶?赵翼猥摭拾三数消极性之动作,为之延誉,其亦不思之甚矣。


高宗昏庸,武后阴鸷,尤其武后诛锄异己,勇悍之士,栗栗自危(汉人如王方翼之流徙,程务挺之被杀,外族如泉献诚、阿史那元庆,均为来俊臣所构陷),老将凋零,新进又暗于兵事,故在内则有突厥之脱离复立,在外则有吐蕃、契丹之侵略事张。


近人对则天有恕词,然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廿一年,实无丝毫政绩可纪。突厥横行于北地,吐蕃跳梁于西陲,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来俊臣、周兴、丘神勋、索元礼、侯思止、万国俊、吉顼之流,乘时出现。”


雷家骥:“上坏贞观之治,而下为开元改革的对象,(唐玄宗)改革有成,始能造就开元之治。”


吕思勉:武后虽有才能,可是宅心不正。她是一种只计维持自己的权势地位而不顾大局的政治家。当其握有政权之时,滥用禄位,以收买人心;又任用酷吏,严刑峻法,以威吓异己的人,而防其反动;骄奢淫佚的事情,更不知凡几;以致政治大乱。突厥余众复强。其默啜可汗公然雄据漠南北,和中国对抗。甚至大举入河北,残数十州县。契丹酋长李尽忠亦一度入犯河北,中国不能讨,幸其为默啜所袭杀,乱乃定。因契丹的反叛,居于营州的靺鞨,营州,为热河朝阳县,为唐时管理东北异族的机关。就逃到东北,建立了一个渤海国。此为满族开化之始,中国对东北的声威,却因此失坠了。设在今朝鲜平壤地方的安东都护府,后亦因此不能维持,而移于辽东。高句丽、百济旧地,遂全入新罗之手。西南方面,西域四镇,虽经恢复,青海方面对吐蕃的战事,却屡次失利。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武则天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以功过论,武则天过大于功,均田制在她手里开始破坏的,府兵制在她手里开始废弛的,膨胀的政府机构也给唐王朝带来不良的影响


实在无语,忍不住吐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