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逐步更新)

2023-05-18 12:45 作者:稚生生丶  | 我要投稿

(已更新到最新篇章,有用自取)

绪论

1.理论是是什么?

(1)理论

①起源:Theory=去观看

②本义:观察(非沉浸)、沉思活动


(2)理论与反思(反思是理论的品格)

①对《静夜思》的二元对立分析



(3)理论与常识(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①相同:都是一种观念

②不同

A、理论→反思→过滤后的常识→证明

B、常识→经验


(4)理论与阐释

①《关键词·文化与社会》(雷蒙德·威廉斯)

A、一种观念体系、思想系统

B、一种推测、思索(对应阐释)

C、源于人物把握深层世界的欲望

②传统与现代

A、传统理论→规律→工具

B、现代理论→阐释

③自然与人文

A、自然→工具性

B、人文→不具有唯一性


(5)理论与实践

①理论源于实践

A、实践对象→丰富多样→理论非僵化的、非教条的

B、实践(物质性)≠做→精神生产→实践是否具备精神实践?

→实践是一种生产→理论≠空想


2.什么是文学理论?

(1)对文学现象抽象反思

①文学活动的两个系统

A、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B、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②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镜与灯》——艾布拉姆斯)

A、宇宙、作者、读者、作品

B、相关书籍

a.叶维廉:《地域的融合中:两诗教对话》

b.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2)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

(3)对文学观念的学理探讨——文学的本体视域


二、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是什么?)

1.文学是否可以定义?

(1)文学不可定义

①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两种世界:可说(具备物质性);不可说(精神性的事物、抽象的观念)

②《哲学研究》:“家族相似”

“游戏”:与“家族”相似

③莫里斯·韦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

艺术的定义→定义在变化→新形式、案例

④反本质主义: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1981


(2)理论与经验的区别问题

①理论——“不可定义”;经验——“可定义”

②理论是对经验的提炼总结→定义方式的问题


2.文学的定义方式

(1)定义方式

①实指定义——简单化

②逻辑定义——复杂化

③属加种差法(逻辑定义)

·公式:被定义项=种差(事物与其他的区别)+临近的属(事物处于的集合)


(2)文学的存在方式(定义文学的起点)

①物质形态(媒介、载体)/ 精神形态(文学)

②文学定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A、精神形态的事物:哲学、道德、宗教、艺术(文学)——审美性

B、艺术: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文学——媒介:语言


3.属加种加法的问题

①揭示关系、不能揭示本质

②假定了种差的界限是清晰


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1.唯实论与唯名论

(1)本质:事物的共性(共相)

①唯实论:共相说存在的

②唯名论:共相说不存在的→虚构


2.结构论与关系论——“忒休斯之船”

文学→关系结构→语言的运用


3.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问题、缺陷

①预设“现象/本质”关系(二元对立)

②误以为本质是既定事实——本质是变化的

③误以为文学的本质是唯一确定的——过分概括


4.反本质主义的问题、缺陷

(1)虚无主义——反本质≠无本质

①绝对的本质主义(超时空、普遍性)、相对的本质主义

②文学本质具有一定的可把握性

(2)文学性四个维度——文学(是非)问题转化为文学性(强弱)问题


5.作为“事件”文学

(1)2012.伊格尔顿《文学事件》

·“事件”→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规范性

→《便条》→创作背景


四、文学性与文学本质问题

1.维度一:文学的文化属性与审美属性

(1)文化与审美

①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历史性

②文学是一种审美文化——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2)作为文化形态的文学

①诗歌(音乐)→语言、文字→文化

②文化(culture)的本质: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③文化体现人与现实的关系→人创造文化——纯自然的不属于文化


(3)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文学建构现实

①审美文化→以审美视角对人类生活方式重塑→审美理想

②审美的本质特征

A、无功利性(审美性→满足精神需求)/功利性(实用性→满足现实需求)

B、愉悦

③文学提供虚拟情景

A、脱离实用性→释放情感

B、科林伍德《艺术原理》:a.情感两阶段→负荷/释放

b.文艺的功能→释放情感

c.取代现实生活(代偿)→不同体验


2.维度二:文学的语言属性与符号属性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①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VS自动化

②非指涉性VS指涉性

A、多义性VS确定性

B、深度VS浅度

C、内涵式VS直指式——韦勒克:《文学理论》

③虚拟性VS现实性→描述性语言(文学)VS解说性语言(日常)——伊贝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④内指性VS外指性

A、自描性VS他描性——施蒂尔勒:《虚构的文本的阅读》

B、内向VS外向——弗莱:《批评的解剖》

⑤情感表现VS信息传递→可感性VS非可感性——瑞恰兹

⑥生成性VS惰性——保罗利科:《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

⑦(拟)伪陈述VS陈述→本质区别:是否讲究真伪和逻辑

⑧述行语言VS记述语言

A、代表人物:语用的力量

a.约翰塞尔:《言语行动》《表达意义》

b.奥斯汀:《如何用语言做事》

B、区别

a.述行语言:许诺、暗示→执行、实践

b.记述语言:对事物的描述——具备一般性

C、文学语言=述行语言→对读者的劝说、说服→干预读者判断

⑨含蓄意义与清晰意义之比超过日常标准——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

A、公式:修辞义/字面义>日常标准

B、语言的矛盾性:字面义VS修辞义——对立性


3.维度三:文学的情感性和形象性

(1)情感性

①情感与欲望(需求)

A、文学创作起因→有话要说——现实匮乏/审美理想

②情感与主体

A、情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

B、表达方式:语言→绑定关系:作家/情感→主观性

C、案例→诗言志、诗缘情/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知

③后情感文学→后=(批判?)

A、情感:虚拟性、表演性、代理性——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

B、特点

a.情感是可复制的产品——情感→话语

b.情感有意拉开与主体间的距离

c.情感的泛滥→情感贬值——感伤:不同时代不同感受


(2)形象性——表达独特性

①文学的媒介:语言→公共性→理性

情感→私人性→非理性

③形象大于思想(经典命题)

A、含义

a.作品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超过作者主观意图→形象>思想

b.作品形象所表现的意义与作者的意图矛盾→形象//思想

B、成因

a.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b.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读者→阅读的过程——再创造

历史→作者创作受时代限制——作品具有超时空性

c.作者自身思想的矛盾:作家主观意图≠作家的全部思想→托尔斯泰


4.维度四:文学的想象性与虚构性

(1)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不求善,文学不求真,文学只求美

→《马工程》: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真:现实主义

①文学是作家对生活反映——反映生活真相→真相?

②真相:不是现象真实,而是本质真实→本质?——共性?

③社会科学——逻辑真实/文学艺术→艺术真实——形象


(2)对“真”的追问

①文学的认知性→真:与现实相符

→认识过程→认知性(诗史互证)

②“真”的多义性问题:事实之真(实然)/②价值之真(应然)(文学价值)


五、文学与意识形态

1.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证

(1)肯定

①孔智光(1982):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

②钱中文(1982):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识形态→审美反映论

③王元骧(1989):文学的独特性——审美反映

④童庆炳(199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韵(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⑤童庆炳(1999):审美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2)反对

①董学文(1988):文学=非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读》→意识形态形式≠意识形态

②周忠厚(2003):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③陆贵山(2006):《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2.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证逻辑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意识形态→审美意识→话语蕴藉

①文学是意识形态

②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③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蕴藉


(2)《文学理论》马工程教材——社会意识→审美→语言

①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②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3.意识形态的内涵

(1)意识形态的本质:想象

①意识形态≠知识、科学→不能用科学方式证明

②意识形态: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想象:本该如此

③想象→本不属于自我的想象——被建构

④作用于实践的想象——停留于想象的想象→空想

(2)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询唤

①意识形态的来源:文化、传统

②询唤的方式:A、广告(初级)/影视广告(高级)

B、个体→主体(途径)


4.作者中心论的解构

(1)罗兰·巴特《作者之死》1967→主体性丧失

①写作是一种否定→对主体性的否定

②语言是文本的主体→文本是语言的编织物

③否定“作者先于文本”→“作者与文本同时出场”

④作者死亡→读者诞生


(2)福柯《作者是什么?》1969

①作者的在场与缺席——符号的意义→表达的对象不在场

——写作:作家、表达对象→传统:一体、在场

——福柯:作家创作不在场→知识结构

②写作→消解作家的主体性

→写作与死亡——传统:写作=不朽

——福柯:写作=杀死

③作者功能问题

A、作者名字→专有名字

B、功能:文本归类——权力话语


六、文学作者视域

1.作者问题的复杂性

(1)作者的原创问题

①博尔赫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作品的创造者是否具备独特性?唯一性?——无限猴子定理


(2)作者的考证问题

①施耐庵:《水浒传》——编辑者——说书人是否是作者?听书人是否是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金瓶梅》——与《水浒传》有共同的底本(宋元话剧)

③《红楼梦》:曹雪芹著,xxxxxx续


2.作者中心论

(1)诠释

①将作者视为一个独立个体

②作品的意义源于作者


(2)知人论世(孟子)与传记批评(圣伯夫)

①文本是作者生产出来的→文本作者某种观念反映

②作品意义源于作者→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

③资料→阐释作品


(3)独创性与作者天才论

①杨格(1759):《试论独创性作品》——模仿

A、模仿自然——技巧

B、模仿作家——独创→天才


3.作品中心论的反思

(1)影响

①作者是意义的源泉——作者生平、背景

②作者与作品的绑定关系

③作者的权威性被建构

④作者具有不可复制性

⑤对作品阐释的话语权归于作者(?)


(2)反思

①作品是历史资料的证明→独立性、审美性的丧失

②预设因果关联→因:作者——果:作品

③两个倾向(极端)

A、社会历史决定论

B、神秘论


5.作者个性与文学传统

(1)原创→受传统影响

(2)传统与个人才能——作者的复杂性

①个体:意识/无意识

②社会:原创/传统影响


(3)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①传统

A、概念:过去与现在的结合

B、创作→先融入传统

→非个人性→创作:消灭个性

C、作者的作用:中介(催化剂)

D、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

(4)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1973)——“影响的焦虑”

①影响→焦虑、自卑——诗歌史→使人受他人(前人)之害的历史

②“强者使人”(强力意志)→挖掘潜能,追求独创

(5)作者与传统的关系

①作家创作一定受到传统影响(顺应/反向)

②作家对传统的接受是选择性的(部分传统)

③作者接受传统引导,创造传统


6.作者意图问题

(1)作者意图的复杂性:个体/社会

(2)作者意图的可能性:存在/可还原

①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967):“保卫作者”

A、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原初性关系

B、创作过程——将主观意图融入到文本的过程

C、文本有客观意义→作者意图

D、意义与意味

a.意义:语言符号的意义→客观的

b.意味:历史、经验→主观的

E、如何发现意图?→重现作者世界

②孟子:“以意逆志”——意:读者之意/志:作者之志

A、前提:“心之所同然”——共通性

B、《知音》——作者:俞伯牙/模范读者:钟子期

——解读作者意图→把握隐含的思想


(3)作者意图的隐匿性

①意图谬误——比尔兹利、维姆萨特《意图谬误》(1946)

A、否认作者意图与作品的解释关系

B、作品中的说话者:表演者

C、传记研究、心理研究与文学研究分开

②意图谬误——两个论证

A、两个对象

a.作品——物→公共性

b.作家——人→个人性

B、意义的产生:语言

③“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

A、“私人语言”不存在→语言只具备公共性——作者不存在私人意图

④温贝托艾柯《读者的角色》(1979)

A、经验作者与模范作者

a.经验作者:作家本人(实际创作者)

b.模范作者:实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作者→隐含作者(?)→文本策略

B、创作过程:经验作者→模范作者

C、造成经验作者与模范作者差异原因

a.作者观念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

b.读者的时代性

c.作品的叙事方式

⑤嵇康《声无哀乐论》--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4.文学与意识形态

(1)文学→(使人信以为真的)虚构→

(2)意识形态批评

①分析作品如何建构自我与现实想象性关系

A、形象→镜像→认同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感情基调:孤独→效果:代入感

——性的欲望→孤独引发→欲望强烈压抑

——“同时天涯沦落人”

B、叙事策略→套路(表达方式)→叙事类型

②分析作品的离心结构

A、表层:中心

B、深层:携带的内容会离心

③分析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接受、改写、误读


七、文学创作问题

1.文学的创作过程

(1)文学创作本质

①处女座现象→创作=“事件”

②“创作”VS“制作”——艺术品VS工艺品(可复制性)

——创作过程是实验过程VS制作之前就知晓结果


(2)文学的创作过程

①《文学理论教程》

A、发生阶段: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B、构思阶段

a.构思心理:回忆沉思、想象联想、灵感直觉、理智情感、意识无意识

b.构思方式:结合、陌生化、变形简化

C、物化阶段

a.形之于心/形之于手

b.词语提炼

c.即兴推敲

②《文学理论》马工程

A、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

B、创作心理机制:直觉/情感/想象/理解

C、创作主体条件:创作修养/创作社会责任


2.文学创作灵感问题

(1)灵感的本质

①原意:“神”+“气息”=“神赐的灵气”

②inspiration

A、灵感是可控的思维方式

a.不可控→潜意识

b.可控(原因)→产生前提条件→事件、问题(现实生活客观存在)

B、灵感是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a.意识→重复、程式化→潜意识

b.潜意识→诱因的触发→意识

C、灵感:受意识制导→酝酿于潜意识→诱因的触发→实现于意识→灵感


(2)灵感的特征

①突发性:苦思寻觅→无法预料,不期而至

A、偶然性中孕育着必然性

B、原因

a.潜意识

b.量变→质变

c.现实存在偶然补充

②瞬息性

A、特点:稍纵即逝,停留短暂

B、原因

a.思维的运动性

b.意识的模糊性

③独创性:独一无二性、原创性

④亢奋性(写出一个绝世文学,写得实在太好了,就不像我写的)


(3)灵感发生的基础

①实践基础(非无中生有)→即兴

②认识基础→输入——理性/非理性

③生理基础


八、文学创作的想象问题

1.文学终结论

(1)普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①电子媒介→读图时代

②文学终结论→文学(?)——语言文字(载体)

——想象→超越

2.想象

(1)两种想象

①类型

A、作家创作的想象→作品(结果)

B、读者阅读的想象→作品(开始)

②什么是想象?

A、在场VS不在场→真实VS虚幻

B、柏拉图:认识过程的四个阶段

a.想象(低级)→信念→理想→理念

b.不在场→永远在场

c.想象:感性直观的事物的影像

C、亚里士多德:理智知识→正确/想象→可能不正确

a.文学表现对象:经验、体验——不能再现现实(暗指)

D、康德

a.再生的想象力→“不在场”转变到“在场”的过程

b.创造的想象力→把感觉经验的综合、整理的过程

→连接知性与感性的过程

c.想象与审美→认知(突破)→自由

E、胡赛尔:意向性

a.认知不是被动反应→认知是主动意向性过程

b.认知=想象:使对象得以显示


(2)想象定义

①能力:使不在场的事物在场

②能力:综合表象加以创造


(3)想象问题的几个层次

①想象基于现实:回忆、联想→意识形态性

②幻想→突破

③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前提预设→逻辑发展


(4)想象的特点

①超越时间限制——《尤利西斯》

②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有别于科学想象——《蝇王》


(5)想象的类型

①再现性想象(回忆):根据对客体的描述(象征性描述)构造曾感知过的客体

②创造性想象(虚构性想象):在感觉材料基础上把表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组合,形成新的表象

③比拟性想象(相拟性想象)


九、文学的读者视域

1.文学经典问题

(1)经典概念的内涵

 ①“经典”的中西方语源

  A、中国: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典范、规范

   a.“经”→织物的线→纵→时间→经受(时间)考

   b.“典”→标准:法则→常→典范、规范

  B、西方

   a.classic→阶级等级→杰出、标准

   b.canon→芦苇→教规、教条

C、“经典”特性

 a.超时间性

 b.典范、标准、规范性

 ②文学经典的发生

A、语言符号

 a.口传相授→传授力有限→文本多→内容增删→准经典

 b.印刷时代→以语言方式固定→经典

 c.印刷媒介:对象(文本—作者)与主体(读者)割裂

B、认知悖论→(向往)文化、传统→(ab)代表性作品→经典

 a.渴望了解全部文学现象

 b.阅读作品时间的有限性


2.本质主义经典观

(1)观点:经典的构成因素→存在文本内部

(2)关于经典的观点

 ①“成熟”——T.S.艾略特《什么是经典作品》

  A、心智成熟

  B、习俗成熟

  C、语言成熟

  D、共同体完善

 ②“14条经典定义”——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③布鲁姆《西方正典》

A、26位代表性使人→强者诗人

B、界定标准:原创性/陌生性

(3)经典的构成

 ①文学机构、学术权威(历史价值)

 ②批评家(历史价值)

 ③大众、市场(流传价值)


(4)文学经典的特征、标准

 ①特征

A、精神

 a.时代精神、历史品格

 b.人类生存状态、精神追求

 c.对终极价值的怀疑、追问、回答和批判

 d.民族寓言和民族思想

B、审美

 a.提供审美经验(独特性)

 b.语言的典范性


 ②经典产生的前提

A、文学是人学→情感性

B、审美标准优先

C、原创性

D、可阐释性


3.建构主义经典观

(1)观点:经典是外部因素生产出来的

①经典不具有永恒性→经典具有历史性

②经典的产生具有滞后性→追问(结果)

③经典诞生的时空条件→经典化


(2)文学经典的建构因素

 ①政治权力——《诗经》

A、建立道德规范依据

B、官员考试依据

C、学术研究对象

 ②知识精英

A、教材(文学史)

B、文学批评(期刊)

C、文学奖

 ③市场(大众)


4.文学经典之争

(1)本质与建构之争→新旧争论

 ①新:颠覆——发展“异端”→建构

 ②旧:保守——捍卫“正统”→本质


(2)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①作品的艺术价值

 ②作品的可阐释空间

 ③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

 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价值取向

 ⑤发现人

 ⑥特定读者的期待视野


(3)经典形成

 ①还原意识——历史

 ②稳定性——内在独特性


5.文学经典的当下命运

(1)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表现)

 ①语言的中心地位衰落

 ②文学经典消费化

 ③经典存在根基消解——中心性(正在进行)


(2)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逐步更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