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动画,在今年迎来爆发?马小褂x牛小雨对谈


编辑 / Pel
“违反市场规律做一些个人表达。”
网飞软萌童话《天竺鼠车车》、人气短片合集《中国奇谭》、千万点击的李宇春MV、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艺术学院1994》……
这些迥异多元的动画内容,同来源于一群被称作“独立动画作者”的群体,史云梅耶、山村浩二、雷磊、刘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占据我们视野的主流商业动画,他们的作品往往有独特的创作者个人印记,致力于探索动画的诗性和灵感。

然而,独立动画在更多人眼中也始终很“神秘”:为什么有人选这条小众道路?靠什么盈利生存?为什么我“看不懂”?
如开头所举例子,在笔者看来,中国独立动画圈的声量近两年有所提振、扩散,在一般动画观众、社交媒体、娱乐圈和各类电影节展当中,似乎隐隐呈现“破壁”的势头。
时值我们的老朋友、国内一线的独立动画短片节展「第五届费那奇动画周·2023北京」即将召开。
有趣的是,今年负责初选的5位评委中,马小褂和牛小雨两位评委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动画创作者——一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作为跨界参与独立动画节展评审的“圈外人”,他们如何看待独立动画的特征与发展?

于是,我们和两位评委聊了聊,说说他们眼中的独立动画之“壁”与“破壁”。

马小褂
动画史学者,自媒体人,影评人。动画学术趴前主编,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客座讲师,现任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自2013年以来在个人博客、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等渠道发表了大量动画史相关的文章,并翻译引介了《生命的幻想》《让画面有故事感的色彩与构图》等动画书籍。

牛小雨
出生于安徽合肥,青年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分别获得动画专业和实验影像专业的学士、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曾独立拍摄制作的短片《鱼花塘》和《青少年抑制》入围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和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其长片处女作《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提名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影人单元金豹奖,获得第十六届FIRST青年影展“一种立场”荣誉推介、“FIRST FRAME 2022年度影像”,并入选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镜界”单元。
*本届动画周期间动画学术趴与摸鱼走马也会有线下与线上的活动哦~(详见文末)
学术趴:二位最早是如何接触到费那奇和独立动画的?
牛小雨:我是独立动画老观众了,还是中国独立动画论坛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看,每年买套票的。费那奇独立出来第一届的时候我还在现场~
马小褂: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独立动画这个概念,看动画就是随便看,逮到什么看什么,对这个概念有一定认知,其实就是研究动画史以后。
独立动画这个概念,说到底是从独立电影里面衍生过来,然后独立电影是美国50年代前后才涌现出来的概念,就是有别于八大制片厂的、小成本的、小公司发行的一些作品。
我觉得独立动画其实是一个挺模糊的概念,它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界限。我们印象中经典的独立动画短片,很多其实来自东欧,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之下国营制片厂的产物,尤其萨格勒布的片子,虽然是国家出品,但我们现在会觉得它应该在独立动画这一块的。

学术趴:二位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独立动画创作者,此次“破壁”深入参与节展的心态是?
马小褂:其实邀请我还有一点意外,虽然知道费那奇很久了,而且和费那奇很多人有联系,但作为评委参与进来,还是挺新鲜的一个体验。
比较微妙的一点就是,作为观众,你看到的其实都是已经筛过一遍以后精挑细选出来的好片子。但作为评委的话,你会发现原来下面还埋藏着很多水平很次很次的作品。
另外一方面是,做得很好,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评委意见有争议(最终未入围)的作品。这个是作为观众看不到的。
牛小雨:我觉得我不太破壁了,壁比较薄。我自己本身学动画,然后又一直是费那奇的观众。除了我自己在拍片或实在没有办法,我都会去买套票,从早到晚地看独立动画。
学术趴:另外三位初审评委卫诗磊、周小琳、朱彦潼都是独立动画创作者,他们的观点是否会跟你们更加一致?评选过程中有哪些观点碰撞?
马小褂:大部分有共识(笑)。但剩下那么一些片子(的判断),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很一致。
牛小雨:就比如我这届最喜欢的一个片叫《还内样》,我看到那个片的时候就被震撼了!说这片太好了!但没想到初审时竟然没有一致全票通过。(评委里竟然有人不喜欢)是我很惊呆的一件事情。

马小褂:我会比较在乎技术方面,对动画来说,表演肯定是一个很基本的需要注意的东西。
学术趴:提及普罗大众对独立动画的看法,有些人会说:独立动画我“看不懂”。你们作为评审如何看待这种感想,会遇到这个困扰吗?如果有片子看不懂,会不会感到“不好意思”?
牛小雨:(看不懂)就打开科大讯飞的翻译器(笑)。主要看不懂是因为没有字幕,说着不知道是哪国的语言,其他好像不太有看不懂的情况。
马小褂: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片子,是属于你看懂了它在表现什么,但是你没有get到“表现之下”作者深层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你看明白了这个片子在讲什么事,但是get不到潜藏的文本。
今年有个片子我印象特别深刻,是一个俄罗斯的片子,他用的是表现主义的版画风格,讲一个农夫的妻子生了一个蛐蛐儿,然后农夫就抓起斧头,要把蛐蛐儿杀死。

马小褂:其实他讲的“事”我是看明白了,但片子的隐喻和符号可能就和斯拉夫民族相关,太本土化,不在他那个语境下get不到。我当时很纠结要不要选这个片,风格特别,画得挺好,无调性的现代主义音乐也特别有意思,那个片子整体我都特喜欢,唯一的缺点就是我没看懂他的潜在文本(笑)。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你没有看懂一个片子,不是什么特别大不了的事。尤其是其他国家的片子,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和我们有文化隔阂的东西,不在那个氛围下确实是很难解的。
尤其像独立动画,这样的创作就是很多的,因为商业动画大家会考虑到大众通用的语言,用比较浅显的意象符号去表达,但是独立动画就不会去考虑这么多。
独立动画人要么就是接接广告,接接外包这种业务去养活自己,如果这种活都不接的话,很多就是属于勉强为生的状态。当然也有那种工作归工作、爱好归爱好的人。
毕竟独立动画生态中的创作者,是在违反市场规律做一些个人表达,但这种东西又很有必要存在,它其实探索了动画的表达空间,拓宽大众的审美疆域。

马小褂:你一开始可能看不懂的比较多,但是在慢慢接触的过程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片子你能够 get 到它的意思,还是一个培养的过程。
牛小雨:今天早上听汤浅政明在东布洲动画周的直播也聊了这个问题。汤浅说他小时候也会有看不懂的动画片,然后他会多看几遍,就慢慢看懂了,所以他(后来)会想故意把片子做难懂一些,大家就能多看几遍了(笑)。

学术趴:牛小雨导演您作为动画专业学生,后来却“跨行”成为真人电影导演,在许多采访中您提及“动画思维”对自己电影创作的影响,可以具体聊聊“动画思维”是什么吗?
牛小雨: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会聊,什么样的东西只有电影才能拍,什么样的只有动画才能做,二者的隔阂在哪?首先是媒材,做动画用到的材料可能性更多,可以做偶动画、剪纸动画或者手绘动画。

牛小雨:再比如,真人实拍里人是人、椅子是椅子;但在动画里,椅子可能是个角色。包括动画可以变形,而现实的物理空间没有变形的可能。
但除了这些之外,动画其实带来的是一种创作思维——能否在拍真人电影的时候发现“材料本身的意义”,然后它可能是拓宽出新的电影语言的一个东西。做动画或看动画片给我带来了对材料的敏感,会让我做美术的时候尤其强调这一点。


牛小雨:比如某件服装我采取塑料的质感,为什么得是塑料的质感?能带来什么效果?你得知道这个材料本身意味着什么,材料本身是就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动画的影响,可能你就是不会对这些细节这么纠缠,但最后变成完整电影的时候,它就是“散”的。
还有就是,如果你一直有看动画片的习惯,你的世界其实是“开源”的:你知道桌子椅子可能会说话,知道出门有可能掉入异世界,不会觉得物理空间无法打破,这是跟实拍电影人根源上不一样的地方。这是动画带给我的养分。
学术趴:牛小雨导演研究生期间就读于实验影像专业,在你看来,独立动画和实验影像之间是何种关系?
牛小雨:实验影像的圈层主要存在于美术馆,甚至都不会像独立动画有费那奇那么一个专业节展。可能只是电影节里一个单独的策展单元。
费那奇这次也收到了一些实验影像。东艺大有好几部,像李泽昊的作品被选定在平行宇宙单元,他的片子大家觉得更偏实验影像。但其实对我来说它就是动画。
包括山村浩二,他自己的东西既可以放美术馆,又可以在荧幕上放,有一点交集,很多作品夹在这个缝隙中间。
学术趴:上文提到动画对电影创作的影响,这在您所知的当下年轻电影从业者当中普遍么?
牛小雨:其实并不普遍(笑)。
学术趴:原来是这样么?(笑)有人还觉得动画文化越发被主流接纳,或者说收编。
马小褂:我倒觉得(这让)大家看动画反而看得更浅。更多把动画当成一种消费。
牛小雨:或者说变成了“所谓的”亚文化群体,觉得ACG的东西很酷,但却并不真的看动画。
马小褂:如果电影系的人普遍不看动画,但其实动画系的人一般都既看电影又看动画,甚至还打游戏,兴趣爱好最广泛(笑)。
学术趴:这关联到下一个问题,从《向着明亮那方》《胶囊计划》到《中国奇谭》……近两年,越来越多独立动画创作者借助商业企划走向大众。费那奇今年的合作伙伴当中赫然也多了小红书、KAPPA等品牌。独立动画越发有“泛化”“破壁”的势头?二位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马小褂:以日本动画为例,其实他们的独立动画从一开始就和商业关系非常密切,NHK60年代有个很有名的一个电视栏目叫《大家的歌》(みんなのうた)。它类似于费那奇如今的「委托单元」,是商业性质,但电视台并没有对风格太多束缚,只是要求内容和歌曲贴合。

马小褂:所以我觉得《中国奇谭》也是类似,它虽然是个比较商业的东西,但还是“一个命题”,只要围绕这个命题来写(就好),具体的风格没有对创作者做太多的要求。这有点像是独立动画和商业动画相融合、相交汇的一个模式。独立创动画创作者(数量)是更多了的,很多作品都会获得资方的支持,我觉得这并不是坏事。
牛小雨:但我其实会担心这个问题,(这种企划)其实还是流量的逻辑。包括像《中国奇谭》在准备第二季,可能还是会走所谓国风的路线,它可能会变成一种“中国奇谭”风格的动画,离真正的“独立动画”越来越远?
马小褂:我觉得独立动画未来可能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就是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费那奇上这类偏艺术型的、经典的独立动画。

马小褂:另一方面,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很有商业气质,但实际上是独立制作的、甚至很有草根性质的、不能算电影的独立动画,那可能也是独立动画的一个发展方向。
我觉得这个方向对于动画的边界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看起来在艺术性上好像没什么开拓性,但他们开拓的是动画整个媒介的边界。
学术趴:最后,跟学术趴的读者分享一些你最推荐的本届费那奇展映影片吧!
马小褂:比如爱沙尼亚的《伊娃》,做得太厉害了。韩国有一部《魔法回归之日的大海》技术特别成熟,视听语言也很电影,当时看的时候吓坏了,一直忍不住在想这片子居然是独立动画作品,感觉再长一点的话完全可以当成日本一线的二维商业动画电影来卖。


马小褂:国人作品里印象最深的是《下辈子想成为独角兽后颈上的痣》,有一种《四叠半》但是女性视角的感觉。然后立陶宛有一部《会更好》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片子,探讨的是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苏联遗产和后殖民主题,表达得特别内敛和高明。


牛小雨:《还那样》、《寒冬》,还有平行宇宙单元我很喜欢的《人科》,还有很多!不能再多说了,建议大家直接购买套票,慢慢发现属于自己的惊喜~



「费那奇动画周·2023北京」即将于11月10日-11月13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间剧场举办,观众们将欣赏到多场精心挑选、策划的动画展映。动画学术趴也会参与费那奇艺术市集的摆摊,欢迎来线下见面哦!
▶活动日程、片单等详情信息请点击:【正式开票】全场导览 | 第五届费那奇动画周·2023北京 活动总攻略!
▼购票链接请点击:

此次的学术论坛单元也会和往年一样在摸鱼走马公开直播,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届时即时接收直播信息~

活动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中间艺术区中间剧场
活动时间
11月10日 - 11月13日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