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2、前言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的批判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完全科学和彻底革命的世界观,它是与以往任何一种哲学根本不同的崭新的哲学。这种哲学之所以产生,首先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2]。如果没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不可能的。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要创造出这样一种完全科学的哲学,还“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3]。如果不批判地改造两千多年来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是不可能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5]毛泽东同志也指出:“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6]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除了首先要了解它的社会经济的前提以外,还必须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作为某种哲学“派别”的创始人,而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创造新的哲学,不是为了什么“体系”的需要,而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因此很自然地,他们对待哲学遗产的总的原则,就是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要贯彻党性原则,必须坚持唯物论路线。全部哲学的历史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党派斗争的历史。唯物论是唯一正确的路线,一般说来,反映着进步阶级的利益;唯心论是完全错误的路线,一般说来,反映着反动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它的根本利益要求彻底揭示世界的本来面貌,而不给以任何的歪曲,因此,只有唯物论的路线才能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就必须在哲学上坚持唯物论的路线,反对唯心论的路线。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这样做的。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7]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唯物论的路线,并不是停留在旧唯物论的水平上,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旧唯物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是把它向前推进,赋予它一个符合于现代科学成果的新形态,并且把它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所以列宁又说:马克思的哲学是“比以往一切形式的唯物主义丰富得不可估量和彻底得无可比拟的现代唯物主义”。[8]
要贯彻党性原则,必须同整个旧哲学进行全线的斗争。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9]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要同过去的一切旧哲学“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以往的一切哲学,包括那些曾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哲学在内,都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都是以“科学的科学”自命的非科学的哲学,都是少数哲学家及其门徒的私有财产;它们不是、也不可能是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科学武器。因此,对于这样的哲学,必须从原则上予以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反对一切旧哲学、埋葬一切旧哲学的斗争中产生出来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旧哲学死亡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不破不立”。不从根本上否定一切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毕生同一切旧哲学进行全线的斗争的。
要贯彻党性原则,还必须对以往的哲学遗产采取辩证法的分析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旧哲学的彻底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辩证法的否定。这就是说,要对全部哲学遗产进行审查和研究,把它们“一分为二”,区别为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对于精华的部分,是当作人类思想的财富继承下来的;但是这种继承也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取过来,而是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当代科学的成果,对它们加以批判和改造,把它们变成具有新质的东西。至于糟粕的部分,是要坚决抛弃的;但是抛弃也不是简单地一笔勾销,置之不理,而是指出它们的错误的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加以驳倒,并把它们当作“肥料”来利用。列宁曾把认识史比作结果实的树,而把唯心论比作树上的不结果实的花。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斩断这株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而只是打落树上的空花,切除树上的赘瘤,用富有生命力的营养来促进它的新陈代谢,使它健康地继续发展。正如恩格斯本人所说的:“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10]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遗产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右的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旧哲学的简单的继承者,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旧哲学的终结,是认识史上的大革命,抹煞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本质区别。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同黑格尔是“师生关系”,同费尔巴哈是“朋友关系”,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继承了黑格尔的衣钵,同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没有原则的区别。这种意见是极其荒谬的。黑格尔的哲学是辩证唯心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它们都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敌对的阶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反对它们、战胜它们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还有人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使用了某些唯心论哲学使用过的范畴,就表明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唯心论的传统。这种意见也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这些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经过了根本的改造,它们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了。另一种是“左”的倾向,即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中积极成果的任何联系,把两千多年来极其丰富的哲学遗产当作一堆无用的垃圾,不分清红皂白地全盘抛弃,一概骂倒。这种观点表面上似乎特别“彻底”,特别“革命”;实际上,它割断了认识的历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了凭空创造出来的东西,说成了“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偏狭顽固的学说”[11]。这是一种粗鄙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只有既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又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辩证的联系,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的哲学,从以往的哲学遗产中批判地吸取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或“积极的成果”呢?
(一)唯物论。如恩格斯所说:“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12]它是同人类在千百万次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朴素信念相一致的自然而然的世界观,是任何不受唯心论偏见影响的人类认识所固有的。因此,唯物论在人类认识史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悠久的传统,是唯一正确的路线。只有沿着这条路线前进,才可能得到真理。当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无论是建筑在直观基础上的古代朴素唯物论,或者是建筑在力学基础上的近代机械唯物论,由于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都不可能具有科学的形态;然而它们所主张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基本的一般命题却无疑是正确的,它们对于这个命题的说明和论证在今天看来虽然有很多肤浅、幼稚和不确切的东西,但是却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以往的唯物论中吸取了这种基本内核,根据当代科学成果加以改造,作为创造新哲学的营养料的。
(二)辩证法。辩证法和唯物论一样,也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13],它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观。只有用这样 发展观去看世界,看人的认识,才能做出科学的说明。这种发展观的传统也是十分悠久的,“不论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14]古希腊的自然哲学首先提出了自发的辩证法的世界观;后来的形而上学唯物论者当中也有一些人在某些问题上具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斯宾诺莎、狄德罗等人);而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上有些唯心论者也对辩证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黑格尔创造了具有丰富内容的唯心辩证法的体系,“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15]“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16]以往的辩证法思想,虽然或者是自发的,或者是被唯心论的神秘外壳包裹着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猜测和臆断、胡说和废话,但是,许多思想是合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对两千多年来的辩证法思想作了辩证的综合,“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17],才创造出了崭新的科学形态的唯物辩证法。
(三)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严整的哲理科学,它不仅应当揭示物质世界的辩证法,而且应当揭示思维的辩证法,即是说,应当揭示人们的概念、范畴等等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各种概念和范畴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这正是辩证逻辑的任务。黑格尔以前的许多哲学家(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对思维的形式和范畴的关系问题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而黑格尔更在唯心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逻辑的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摧毁了这些思想成果的唯心论的神秘外衣,清除了其中的谬误和混乱,把积极的成分吸取过来加以改造,建立自己的辩证逻辑体系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既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学。
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以往的哲学遗产中批判地吸取了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学这样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造和发展,就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把唯物辩证法推广于社会历史领域,就成为唯物史观。
本篇的任务不是论述哲学领域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这是哲学史这门科学的任务),而是扼要指明在哲学史上有哪些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的“积极的成果”,以便使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孕育、诞生及其发展的过程,了解这个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18]
注:
[1]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9页。
[2]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4页。
[3] 同上。
[4] 列宁:《论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全集》第31卷,第283页。
[5]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19卷,第1页。
[6]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8-279页。
[7]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19卷,第2页。
[8]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35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1-272页。
[10]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7页。
[11]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19卷,第1页。
[1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7页。
[13]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
[14]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8页。
[15]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8页。
[16]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21卷,第35页。
[17]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8页。
[18] 本篇的任务仅在于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而不是一般地讲哲学史,故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的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哲学史)概未涉及。这当然不是说这些哲学思想是不重要的。再则,也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前提主要是欧洲哲学思想,就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欧洲的产物。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是服从于统一的规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哲学思想的总结,在实质上也是对人类全部哲学思想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