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2.1.1.1 原始的思维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人类认识
1、原始的思维
人类认识的历史,包括从原始时代起至现在为止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历史。我们追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准备时,不能不追溯到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从动物状态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在对自然界作长期奋斗的过程(即劳动过程)中,一面改造了自然,一面也改造了自己的生理器官和本性。在共同的劳动中,他们需要语言来交流意图,协同动作。起初是依靠呼喊和手势,后来,这种劳动的呼喊对呼吸器官与发音器官发生了影响,逐渐地促进了喉腔的发展,以至能够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并进而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促使人的脑髓和整个神经系统逐渐地变得复杂和完善起来,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人对周围世界的反映能力也就增强了。同时,因为有了语言,人们就能够从周围的具体现象中抽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用词把它们标志起来,造成概念。这样,就出现了原始的思维。
原始的思维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人们把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看做和自己一样的东西(例如说石块能从山上走下,树木受打击也知痛痒等);第二、人们认为一事物能转变为其他事物,自然物的本性能传达于人类(例如澳洲土人称木板为神秘的有生命力的容器,入于女子之腹就怀孕;波奈岛土人禁小儿食小鸟,说是吃了就胆小)。原始人的这种思维,在今天看来当然非常幼稚,但他们把自然界看做活动的、相互转变的世界,这就已经包含着辩证法的世界观的萌芽。
原始思维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就表现为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认为万物都有灵魂,把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运动变化都看做是灵魂的活动,这是原始思维的高级发展阶段。首先,从前原始人不能分别自然与自己,现在却能够把自己从自然界区别出来。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1]其次,万物有灵论把世界分为肉体与灵魂(即物质与精神),也表现了人类自觉地对自然进行斗争的开始。所以,万物有灵论一方面固然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的无力理解,然而另一方面原始思维同本能的野蛮人比较起来毕竟是前进了一步。
注:
[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