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外来自温中文脉寻踪3——国仇家恨

2022-06-18 16:38 作者:无冕的人  | 我要投稿

声明:本文文字、图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图 何勇

 

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同胞受难。

 

入夜遭日军轰炸的温州街道火光冲天  邵度摄影

 

1939年4月,因仓桥校舍被炸,形势吃紧,温中迁址青田水南、村头。这是温中的第一次战时临时迁址,而温中此后的几次迁址与温州城的三次沦陷有关。


1941年4月19日,日军由飞云江登陆瑞安,向北攻占温州城前后计14天,为温州第一次沦陷。温州沦陷,青田危急,位于青田水南、村头的温中师生被迫转移北山白岩。这在上集中笔者已经详细叙述。


1942年 6月,温中校舍又遭日寇轰炸。7月,日寇从丽水和瓯江口两路进犯并攻占温州,7月11日至8月14日共计35天,为温州第二次沦陷。7月1日,温中放暑假疏散,部分家在敌占区的师生避难南田三滩。9 月15日,高中初中各6个班在温州城区复课,初中部另6 个班留青田水南。


1944年8月,日寇从丽水、青田方向进犯温州,9月9日至次年6月17日占据温州城共计280天,为温州第三次沦陷。1944年8 月中旬,学校再次紧急迁址,温州城区本部迁泰顺江口,水南分部撤至南田三滩。1945年7月,江口本部和三滩分部迁回温州城区。

 

“上前线”木刻  1942届校友张树云作

 

由于日寇的多次袭扰,温州中学的迁徙之路甚至比敌占区的学校更为艰辛。反复迁徙各处,一是没有时间建设经营,二是有限的资源已被先到的兄弟单位挤占,因此,温中师生的生存条件在各临时学校中也是最为艰苦的。

 

 

南田·三滩

 

南田,明朝开国谋臣刘基的故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青田县志》载:(南田)于万山之巅,独开平址数十里,号南田福地。  周围交通闭塞,俨然一片世外桃源。

 

沃野百里的南田台地   何勇摄影

南田原属青田,1946年,析青田、泰顺、瑞安三县接壤处置文成县,南田归属文成。

 

抗战期间,大批省内机构、学校迁入南田,比如:省高等法院、省图书馆和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简称联高)等。其中的联高就驻扎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刘基庙。迟到的温州中学水南分部只能迁往条件更为艰苦的三滩村。


从现在的地图上看,水南和南田之间隔着延绵不绝的群山,隔着碧波浩淼的千峡湖,为何会选择这条艰辛的路呢?关于这个问题,校史并无记载也无从考证。但从1941年的白岩大撤退的成功经验来看,选择这条路线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走过一回的老路。而现在看起来宽阔无垠的千峡湖,当时只是瓯江上游小溪的一部分,当年的温中师生就是沿着小溪河谷步行到达白岩的,现在只需继续上溯数十里,便可达到南田。何况当年的北山白岩就是小溪上的一个航运中转点,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水路也是不错的选择。

 

水南分部迁南田三滩线路图   制图/何勇

 

三滩距离刘基庙大约五华里。45届初中毕业校友刘际松就是三滩本地人,据他回忆:当时的三滩, 只有60来户人家300来人。温中分部6个班,师生员工也近300人。当时的校部和主要教室就设在村口的土地庙——元坦庙,这是个四合院, 正殿和两侧厢房设3个教室,殿后的禄公祠设1个教室,还有2个教室租用民房。师生宿舍布满全村。


刘际松校友自家的5间两厢老屋, 原已住有5 户26人,学校还租用楼上正厅作女生寝室,楼下作音乐教室,两厢住教职员和男学生。全村每座民房都挤得满满的。


现在从温州驾车到南田三滩,距离近110公里,车程约100分钟。2020年一个冬季的午后,寻访小组抵达细雨蒙蒙的三滩。虽然我已经在图片上反反复复看过元坦庙的照片,但当我真正见到元坦庙,见到温中校址纪念碑时,还是非常激动,我的同事们也是兴奋地欢呼。

 

元坦庙外景  何勇摄影

 

门口一侧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三滩省立温州中学分部旧址”。何勇摄影

 

石碑背面简要介绍了温中旧址的来龙去脉,并记录了旧址的建筑结构。张海静摄影

 

 

元坦庙温中旧址俯视图和正视图及教室分布示意图,何勇摄影制作。

 

元坦庙内有一老戏台,戏台顶部装饰华美,其匾额上“乐乐乐”三个大字,颇为意味深长。

 

恒二宗祠即禄公祠,是刘基七世孙刘禄的宗祠,刘禄字恒二。  张海静摄影

 

禄公祠俯瞰    何勇摄影

 

禄公祠正殿,三滩分部的另一处教室  张海静摄影


今天的三滩仍是一个有点落寞的小山村,一条小路,沿着溪边,从村头直通村尾;几户人家,零零落落,并无多少烟火。可以想象,当年的三滩肯定更为荒凉。但这个荒凉山村热情质朴的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接纳了这些远道求学的年轻学子,他们家家户户都以住有这些有修养的“文化娃”为荣。

 

三滩村俯瞰图  何勇摄影

画面下方的方形四合院就是元坦庙,它的右上方就是禄公祠。

 

我们的举动引起了村民的注意,在了解来意之后,他们热情地和我们交谈,热情友好的张海静还特意去她的菜地里拔了萝卜送给我们。我们向她打听绕道千峡湖去青田的路,她表示有路可通,但路况不佳。不开车的人,对路况是没有概念的,为谨慎起见,我们特意问她是否会开车,不曾想,年纪不大的她居然有着25年的驾龄!二十年前还在温州开过出租车。

 


张海静,本文的第二摄影作者。笔者因为匆忙,漏拍了几个画面,通过微信,请她补拍,她第一时间发回所摄画面,取景颇合笔者心意。

 

村口走过一位赶羊的老婆婆,气定神闲,笑容自信而从容。

 

当无人机升上高空,元坦庙边上的一座小山展露了它的全貌,竟然是一颗惟妙惟肖的爱心,似乎展现着三滩人的一片赤诚。

 

文坦庙中的温中校旗  何勇摄影

 

 

 

当天下午,我们还途经刘基庙参观,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公祭》的传承人刘一侠和他的团队正在排练一个舞龙活动,其中的女队由当地的大妈们组成,表现尤其出彩。还罕见地摆出各种文字造型。

 

 

泰顺·江口

 

泰顺北部,有一古镇,称百丈口,司前溪和洪口溪在这里汇合成一条大江,就是飞云江。清代以来,飞云江航运的兴起,使百丈口成为闽浙交界的物资吞吐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据说,那时候的百丈口三面环水,除了洪口溪、司前溪,另有一条小溪,轻轻巧巧地从百丈口中间迂回穿流而过。家家户户门前流水潺潺,鹅卵石的街面,青砖的防火拱门,鳞次栉比的商铺货摊,琳琅满目的物资货品,成群结队的挑夫商贩,俨然一个大山里的“小上海”。

 

因深处大山,又兼水路运输之利,抗战期间,大批机构学校迁入百丈口及其周围村镇。其中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迁百丈口,温州师范学院迁莒江,温州中学迁江口,后二者都是飞云江支流边上的小村庄。


从地图上看,南田三滩离泰顺江口并不遥远,为何温中三滩分部不与江口本部合并呢?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交通问题,当时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南田属瓯江水系,江口属飞云江水系,直线距离虽近,却隔着崇山峻岭。水南出发沿小溪上溯就可以直达南田,因此水南分部迁三滩较为方便。而从温州出发,沿塘河水道抵达瑞安,然后溯飞云江而上到达江口,因此温州本部迁江口也较为合理。二是江口资源缺乏,接纳能力有限。江口是一个小村庄,总共没有几户人家,初来乍到的温州中学所能占有的资源极为有限,实在无法接纳更多的师生。

 

泰顺江口琵琶洲   施明达 摄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没有太多现成建筑可以借用,学校在1944年暑假,先行派人用毛竹、茅草在江口村对面的山坡上搭建临时校舍,并于当年10月10日成功复课。


48届高中毕业校友黄本华回忆说:茅草教室,可避雨雪但不御风寒,冬天的教室寒风刺骨,寒风中的同学们却越发勤奋刻苦,大家都知道勤奋刻苦是为了什么,勤奋刻苦不正是为了民族的未来吗?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校仍然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排除万难在溪滩上开辟了运动场,并于1945年召开了全校春季运动会,运动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其中甚至包括拿竹竿为工具的撑杆跳高,比赛项目似乎比现在的温中运动会更多更全。


黄本华校友还特别提到了温中篮球队,在写到和温师、英士大学等高校队比赛时,黄本华校友仅用了简短的四字:“所战皆捷”。看来,现在的温中女篮甚至能击败不少高校队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1945年泰顺江口本部春季运动会优胜者合影 来自校史资料

 

1945年6月在泰顺江口本部成立的歌咏队 来自校史资料

 

意气风发的求学少年

1945年夏摄于泰顺江口,背后就是他们所乘坐的舴艋船  校史资料  修复/何勇

 

令人惊叹的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学校的文体活动还是如此的丰富,尤其难得的是还能想到摄影留念,这也让后来的温中学子有机会一睹前辈温中人少年时的风采。


2000年,珊溪水库蓄水,温中江口校舍旧址沉睡水底。

 

兵荒马乱的时代,学生们物质上是贫乏的,但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比只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的当下学生更幸福。在国破家亡时,还能有书可读是幸福;每日野菜番薯,偶尔吃上一个鸡蛋是幸福;从小溪里抓几条鱼儿,在百丈口教授夫人们的地摊上换一个笔记本也是幸福;外敌入侵,同仇敌忾,发奋图强,精神有所寄托也是大不幸中的幸福。


战火连天的时代,也有意外之喜,这也是当时温中学生的大幸福之一,那就是战乱使很多著名学者、教授流离失所,辗转来到各战时学校任教 。数学家徐桂芳、戏曲专家王季思、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当时就因此任教于温中。


徐桂芳先生曾任教于英士大学,后来英士大学几经搬迁,其中的工学院迁到了泰顺百丈口,徐先生也辗转来到百丈口任教。由于物价飞涨,生活窘迫,一份工作很难养家糊口,徐先生同时在莒江的温师和江口的温中兼课,这三地大约成三角形,各地之间隔着约20华里的山路,工作之艰辛可以想象。后来,温州中学迁回温州市区,徐先生仍受邀兼课。


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就是徐桂芳在江口任教时的学生。有一次数学学术会议,徐桂芳碰到谷超豪夫妇,谷超豪对他的夫人说,徐先生是他的数学老师。"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谷超豪的老师",徐桂芳说。是啊,老师哪能记住所有学生呢。当然,老师也不在乎学生是否记得住自己,只要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做老师的也就满足了。


至于贾祖璋先生担任温中生物教师,这对于贾先生自己是一种磨难,但对于温中却是一种惊喜。


贾祖璋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的多篇作品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等入选中学教材。著有《贾祖璋全集》5卷。


1937年9月,战火迫使已经在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多年的贾祖璋回到家乡浙江海宁,迫于生活压力,1939年,贾祖璋告别妻儿,只身前往桂林广西省立两江师范学院,接替著名画家丰子恺担任国文教师。1940年暑假,贾祖璋返回浙江准备接妻儿至桂林共同生活,哪知途径浙南时,日军发动战事,他滞留温州。生存维艰,前途渺茫。后来,他应温中校长朱一青之邀,到已经迁址青田的温中任教,担任初中博物和高中生物教师。这一呆就是5年,贾先生始终与温中共进退,水南、南田、龙川、江口、温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贾先生博学多才,著作等身,来温中之前,就曾在开明书店出版过多部中学生物教材并被广泛采用。虽然是生活所迫滞留温中,但贾先生将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深受学生喜爱,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温中学子。

 


抗战结束后,贾祖璋回到开明书店继续担任编辑,这是1947年开明书店部分编辑合影,后排右二为贾祖璋,前排左一为贾祖璋的师友叶圣陶。

 

令人扼腕的是,当年贾祖璋辞别妻儿远赴桂林,竟是他和妻子所见的最后一面。1943年,贾祖璋的妻子在海宁病故,消息竟是数月之后才传到温州,人生的大苦难不过如此。


贾先生的儿子贾柏松也辗转来到温州,就读于温州中学,是温中1947届校友,但《温中百年》师生名录不见其名。


《温中百年》载有48届校友郑征庄忆文《花鸟虫鱼皆有情》,文中郑征庄校友深情回忆了他的博物老师贾祖璋先生。此文最后附有编者按,全文如下:


关于贾祖璋先生(1901-1988), 除了这篇纪念文章,我们还收到47春校友贾柏松从福州寄来的一篇文章,惜因篇幅限制未能刊用。贾柏松同时寄来去年9月在其父百年诞辰之际出版的5卷精装本《贾祖璋全集》 ,我们已为转赠母校图书馆。谨此表示谢意。



外来自温中文脉寻踪3——国仇家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