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自温中文脉寻踪1——溯源唯远
声明:本文文字、图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图 何勇
前 言
本文首次将温州中学的源头上溯至北宋王开祖所创建的东山书院,这看似惊世骇俗的结论其实是很自然的。简单地说,温州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私家书院——东山书院于1863年并入了官办的中山书院,而中山书院于1902年改称温州府学堂,温州府学堂后来一路更名至温州中学。
温中的历史,从新制办学的历程看,不过二甲子,但从文脉发展的源头看,则将近千年矣。
本文首次完整地梳理了温中的十大校址及其变迁,收集、修复了这些校址的照片资料;全面实地探访了这十大校址的现状,并作了完整的摄影记录。另外,本文还将讲述民族危难时刻的温中故事……
因篇幅过长,本文将分三集发布。文中的一百多幅照片和插图,大部为笔者所拍摄、制作、收集,很多照片都为温中校史馆所无,即便是来自温中校史馆的照片,也都经过笔者精心修复,相信在视觉效果上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温中文脉寻踪1
溯源唯远
温州中学,上承永嘉千年官私之学,下启温州百年兴学之路。
温州虽偏居东南一隅,但官学历史极为悠久。早在东晋太宁初年(301年),永嘉即建有郡学,为浙江最早郡学之一。
唐末官学凋零,私学书院兴焉。北宋皇祐间,王开祖(约1035-1068)设塾讲学华盖山,后人称开祖讲学之所为东山书院(华盖山旧称东山,故名),为温州书院之始,开永嘉学派之先河。
后私学书院渐次官化。清雍正十年(1732年)巡道芮复传移建东山书院于积谷山(今中山公园内),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府李琬虑及东山书院“院址逼于岩麓”而建中山书院。同治二年(1863年)东山书院并入中山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清廷颁布《兴学诏》,要求各级衙门改所属书院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儒孙诒让(1848-1908)商请温处道道员童兆蓉和温州知府王琛,将中山书院改称温州府学堂,开始新制办学。

孙诒让像 1942届校友张树云画
温州府学堂后数易其名,从最初的温州府学堂(1902.7-1906.2)依次易名为温州府中学堂(1906.2-1911.5)、浙江省第十中学堂(1911.5-1912.1)、浙江省第十中学校(1912.1-1925.9)、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1925.9-1927.11)、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7.11-1933.8)、浙江省立温州中学(1933.8-1954.8)、浙江省温州第一中学(1954.8-1985.6)直至浙江省温州中学(1985.6至今)。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温州府以校士馆(科举试院)为址创建温州师范学堂,亦为孙诒让先生亲自筹办。1908年师范学堂成。后易名温州师范学校、浙江省第十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 年),应教育部新学制要求,十中十师合并,校名仍是浙江省第十中学校。
1946年,浙江省立浙东第三临时中学归并温州中学。
温州中学起源发展及校名变迁图 制图/何勇
在开启新学的118年发展历程中,温州中学校园数易其址,留下弥足珍贵的丰富遗存。2020年笔者沿着温中发展的轨迹,考察了每一个与温中相关的官学私学遗迹,走访了每一个温中校址,拍摄了大量的实地照片,试图为温中描绘一条更为明晰的发展轨迹,试图寻访温中文脉发展的踪迹,这条踪迹是空间层面的,亦是时间层面的;是物质层面的,亦是精神层面的。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原址华盖山。华盖山号称温州“九山斗魁之首”,历代文化遗存堆积密集,故东山书院华盖山遗址不可考。今西南麓立有永嘉县学旧址石碑一方。

1877年的华盖山 阿查理 摄

永嘉县学旧址 何勇摄影 2020年
1732年东山书院迁址积谷山。
清·李琬修《温州府志》卷首所载东山书院图 何勇翻拍制作
在1863年并入中山书院后,东山书院院址仍作为中山书院的一部分在使用直至近代。
积谷山麓,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座优美的拱桥。树木郁郁葱葱,一棵造型奇特的古树,如同苍龙探海。树下楼宇亭榭依山就势,一派古意禅趣,这就是东山书院。
1919年,浙江十中学生刘节(著名历史学家)和他的同学门在东山书院前留下这幅珍贵的摄影作品。 摄影/佚名

根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留存照片模拟制作的东山书院山门题字 制作/何勇
遗憾的是,东山书院古建筑群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湮灭。如今,在中山公园积谷山东麓,我们可见一座仿古建筑,匾额上赫然写着“东山书院”四个大字,这是2020年温州公园路改建工程的一部分,虽然无论规模形制都与当年的东山书院相去甚远,但强胜于无,倒也值得凭吊一番。
积谷山麓东山书院 2020年重建 何勇摄影
2020年重建的东山书院 规模远小于当年 何勇摄影
中山书院·仓桥校区
中山书院是温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校址,在永嘉城区仓桥(永嘉城区即今温州鹿城),今温州实验中学广场路校区。从1902年至1960年,除了抗战时期短暂迁址,一直作为温中校址,称仓桥校区,为温中历史最悠久的校区。

仓桥校区校门摄影/佚名 修复/何勇

从校名“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可以看出,拍摄时间可能为1927年至1933之间。 摄影/佚名 修复/何勇
浙江省立温中的校徽,其使用的年代应在1933年到1954年之间。
传说晋郭璞见温州依山控海,九山环列,如北斗星座,乃建议跨山筑城,名曰“斗城”。其中华盖、松台、海坛、郭公四山为“斗魁”,建郡城。
除九山之外,华盖等四山正中,有一高地隆起约五六米,称中山。明张璁编《永嘉县志》称此山“实为鹿城灵气所钟”。故李琬选址中山而建中山书院。

中山位置示意图

清·李琬修《温州府志》卷首所载跨页中山书院图
《温州府志》卷首除了永嘉全境图、永嘉府署图外,仅永嘉学宫图、东山书院图和中山书院图等寥寥数幅插图,足见李琬对东山书院和中山书院的重视。 何勇翻拍制作
数百年沧桑巨变,中山书院固然遗迹不存,连这中山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中被完全铲平。
如今,中山书院原址上建有一栋庭院式的大楼,为温州实验中学主教学楼,楼名正是中山楼,庭院正中地面上,青石浮刻“中山书院”四个大字,四周教室环绕,不时传来的少年的清朗书声,似乎还在护佑着这“鹿城灵气”。
在中山书院原址上新建的温州实验中学中山楼。无人机悬停中山楼正中拍摄的球形全景图,画面中央就是中山书院旧址纪念碑 何勇摄影 2020年

中山书院旧址纪念碑 何勇摄影 2020年

春至中山楼 何勇摄影 2014年
抗战期间,仓桥校区多次被日寇轰炸,几乎夷为平地,后于1947年重建。1960年,仓桥校区改为温州六中,即现在的实验中学。现存建筑均为近年重建。
实验中学全景 何勇摄影 2020年
画面中的两片操场所在的位置是实验中学的两个校区,右为东校区(本部),左为西校区(分部),当年是温州中学仓桥校区先后的两个部分。 何勇摄影 2020年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中的一个小水池颇有来历。
温州建城后,王羲之、孙绰等名士相继出任郡守。经过几任郡守的建设经营,温州城初具规模。而郡府衙门的后院就是小小的中山,名士郡守于山下开池建楼,登临吟咏。
公元422年,温州迎来了一位大诗人,或者说,正是温州山水的滋养和激荡,造就了这位大诗人,他就是谢灵运。就是在这里,谢灵运写下了著名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于是这池塘成了“春草池”,这座楼成了“池上楼”。中山下的春草池、池上楼今已不存,后人于积谷山西麓重建,即今谢灵运纪念馆。
中山及池上楼复原模型 何勇 摄影/后期
积谷山西麓的池上楼 何勇摄影 2020年
今实验中学操场边也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碧草青青,草丛隐隐绰绰一块石碑,碑上春草池隐约可见。
实验中学校园内的春草池 何勇摄影 2020年
道司前校区
1923年,十师并入,十师即孙诒让于1906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校址温州府校士院,今鹿城区蝉街温州八中址。这样,温中就新增了一个校区,称道司校区。仓桥为中学部,道司前为师范部。1931年,师范停办,仓桥为初中部,道司前为高中部。道司前校区一直延用至1965年。
道司前校区校门
从校名“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可以看出,拍摄时间应为1927年至1933之间。 摄影/佚名 修复/何勇
1937年1月,当年的初中春季毕业生在新落成的中山纪念厅前摄影留念 校史资料 修复/何勇
中山纪念厅上浮刻的浙江省立温州中学校名。这和现在的浙江省温州中学的校名还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温中百年》中“1985年6月,学校复名浙江省温州中学”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摄影/佚名 修复/何勇
注:中山纪念厅并非校歌中所唱的中山精舍。中山纪念厅位于道司前校区,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中山精舍代指中山书院的校舍,位于仓桥校区。
上世纪六十年代道司前校区内校门 摄影/佚名 修复/何勇
道司前校区被多次重建,温中遗迹今已不存。笔者于2020年10月28日探访道司前校址时,正赶上八中大规模基建,甚至连正门也无法正常出入。好不容易七拐八弯从后门进入校园,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工地。
校园内新建的大楼
一楼的拱形结构就是模拟当年道司前老温中的建筑风格。操场左侧那棵数人合抱的大树可能是温中时代的唯一遗存。何勇摄影 2020年
2019年,五马街——蝉街改造,道司前校区门口新建了仿古的温州第八中学校门,并将原温州师范学堂校名复刻于校门左侧,并建有温州科举博物馆。
道司前校门原址上重建的温州八中仿古校门 何勇摄影 2020年
原温中道司前校区门口温州师范学堂复刻石碑 何勇摄影 2020
说起“温州师范学堂”这一校名,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据温州府中学堂原教习、解放后温州首任文管会主任刘景晨先生手稿记载,当年孙诒让请张謇(字季直,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题写了两个校名,一是“温州师范学校",二是"温州师范学堂",当时将"温州师范学校"刻石悬挂于校门,而"温州师范学堂"六字弃用而被刘先生收藏。1949年3月,刘先生将珍藏近40年的”温州师范学堂“墨迹赠予当时的温中校长金嵘轩,请他刻石留念,因为温州师范学堂于1923年并入温中,是温中的一部分。
刘景晨藏张謇"温州师范学堂"墨迹
至于后来的温州师范学院并非起源于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而是起源于1933年平阳黄溯初先生所捐赠的郑楼小学,但校名也是温州师范学校。1956年,出于对孙诒让先生的景仰,黄溯初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的师生将原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的校名石额(因并入温中,校名石额被弃用)悬挂于校门。后来,黄溯初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也数易其名,温州师范学校石额又被弃用。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读温州师范学院时,曾亲眼见到这块石额,当时就闲置在学生宿舍桥边的一块菜地里。
如今这块历经百年沧桑的传奇石额收藏于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2004年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但认真说来,这块石额应是温中旧物,温大如果能将其物归原主的话,也是美事一桩。
“温州师范学校”石额原件 何勇摄于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 2020年
至于刘景晨先生所赠“温州师范学堂”六字,金嵘轩先生是否刻石留存?如有刻石,原石流落何方?均不得而知,如今温八中门口的“温州师范学堂”为2019年根据所存墨迹复刻。
1923年春,朱自清任教十中,同时在十师兼课,同年10月,十师并入十中,所以他撰写的十中校歌才有“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之句,中山精舍当然指中山书院旧址上新建的仓桥校区,而怀籀亭位于道司前校区,是为纪念创办十师和十中的孙诒让先生而建,因孙先生别号籀庼,故名怀籀。
据温中第一届高中生王建之(王会煦)校友回忆,怀籀亭原是一座六角牙椽木结构小亭,但到他1925年入学时,怀籀亭已经废圮(详见《籀亭灯火》,文载温州中学九十周年校庆纪念册)。
不知何种原因,重建后的怀籀亭却是一个方形厅堂式建筑。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怀籀亭照片就是这种造型。
上世纪六十年代道司前校区内的怀籀亭 摄影/佚名
《怀籀》匾额 摄影/佚名
1962年温中60周年校庆时,怀籀亭辟为校史纪念馆。温中1965年迁址九山,怀籀亭也因各种原因,今已不存。原址也不在今八中校园,而大致位于今蝉街教育宾馆的位置。
2002年,温中迁址三垟时,曾准备重建怀籀亭于新校园,后因各种原因搁置。
校歌是学校精神的传承,而温中校歌出自文坛大家之手,唱诵校歌,温中学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歌中所吟诵的中山精舍固然不见,连怀籀亭为何物,竟也一片茫然,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九山校区
1965年3月,温州中学迁至九山湖畔的原温州师范学院(非当年并入温中的十师)校址。
对于很多当代温中人来说,可能他的记忆都在九山湖畔,因为九山校区的毕业生,年龄跨度大致为三十多岁到七十多岁。



除了那段叫浙江十中的岁月,绝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温州府中学堂、省立温州中学还是温州一中、温州中学,都可以用温中来简称。
温中搬迁到九山之后,主体教学楼一直沿用原有建筑,这是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主楼高四层。主教学楼沿用了三十多年,直至1997年完全拆除,并于1999完成重建。2020年,温中迁离18年之后,主体建筑基本保持1999年的原貌。
九山校区之美在于九山湖,可惜的是,考虑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所有临水之处都做了高高的钢铁护栏,护栏上还长满了藤蔓,再加上周围树木都已长大,几乎完全做到了临水而不见水。对于摄影而言,现在的九山校址环境不算友好,笔者于2020年11月两次前往九山校区拍摄,仍很难找到好的拍摄角度。最终只能借助于无人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九山校区 来自校史资料 修复/何勇

九山校区 年代不详 来自校史资料 修复/何勇
九山湖畔 1983年 木刻画 作者/佚名

1992年的九山校区 来自校史资料 摄影/佚名
1999年的九山校舍新教学大楼 来自校史资料 摄影/佚名
2020年九山校区现状:籀园小学 何勇摄影 2020年
从空中俯瞰,九山校区几乎就是一个岛屿 何勇摄影 2020年

温中·九山湖·瓯江·永嘉山水 何勇摄影 2020年
胜昔桥路上的榕树长大了,沿着河岸形成颇具规模的榕树群 何勇摄影 2020年
胜昔桥路古意盎然 何勇摄影 2020年
1960年,温中搬离了仓桥校区,搬离了中山书院旧址,1965年,温中又搬离了道司前校区,搬离了校士馆,来到了九山湖畔,似乎越来越远离了初创的“故土”,但冥冥之中,似乎又靠近了本源,因为九山湖畔,胜昔桥旁正是为纪念孙诒让先生而建的籀园。
1908年,孙诒让逝世,1913年,温州学界筹建籀公祠,地址为大士门曾氏“依绿园”,同时于祠旁建立六县公共图书馆。1917年,籀公祠建成。1919年,图书馆建成,这就是温州市图书馆的前身,习惯上称为籀园图书馆。
籀园紧邻温州中学九山校区,籀园图书馆曾辟为温中校史馆。
2012年,以籀园为主体建筑,成立温州教育史馆。教育史馆左侧白墙上仍镶嵌着两块石匾,其中籀园二字正是张謇所书,和“温州师范学校"同出一人之手。

九山湖畔的籀园 何勇摄影 2020年

籀园图书馆旧址 何勇摄影 2020年
籀园的主体建筑包括籀公祠、原籀园图书馆、文德堂、服膺轩等四部分。

籀公祠 何勇摄影 2020年

原籀园图书馆 何勇摄影 2020年
文德堂 何勇摄影 2020年
服膺轩 何勇摄影 2020年
三垟湿地校区
2002 年,学校迁三垟湿地新校舍,九山校舍改籀园小学。
对于老校区,笔者苦于照片之少,因而感慨多、文字也多;但到了新校,照片多了,文字就留给后来者写吧。

新校址在温州城南,濒临三垟湿地 何勇摄于大罗山之巅 2019年
温州中学遥对大罗山,南面是视野开阔的三垟河网,北面是不断长高的温州城市高楼群 何勇摄于大罗山之巅
彩虹之眼 何勇摄影 2020年
幻日奇景 何勇摄影 2019年
从高空俯瞰温州中学三校区,从左至右依次是新疆部、本部和五十一中 何勇摄影 2018年
天空之镜 何勇摄影 2017年
温州中学三垟湿地新校址全景鸟瞰 何旗风摄影 2016年
虹 2015年12月10日 何勇摄影
沸腾的思弦湖 何勇摄影 2014年
云起罗山 何勇摄影 2013年
天朗气清 何勇摄影 2012年
春水 何勇摄影 2011年
十年一场雪 2010年12月16日 何勇摄影
北教学楼 何勇摄影 2009年
新校西大门 何勇摄影 2008年

日出思弦湖 何勇摄影 2007年
曾经的桃花林 何勇摄影 2006年
春风 何勇摄影/后期 2005年
新校舍的老照片 何勇摄影 2004年
这是笔者所摄第一张温中新校照片,当年还是使用胶片相机拍摄的。笔者2008年调入温中,此前曾受邀多次拍摄温中校园风光。如今,笔者在温中12年了,所拍照片难以计数。

温州中学校址变迁图1 制图/何勇
温中近12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主要校舍就是上述仓桥、道司前、九山和三垟湿地四个校区。但我们注意到,上图仓桥、道司前校区的时间轴上出现了几个小缺口,在那几个缺口中,隐藏着温中人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故事,值得我们去追忆,去怀念……(未完待续)
在下集中,笔者将带着读者去实地探访散落温州各地的温中战时临时校址,讲述那个特殊年代的温中故事……
参考书目:
李琬(清):《温州府志》, 成文出版有限公司
刘绍宽:《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年
李方华:《温州市教育志》, 中华书局,1997年
《浙江省立温州中学1945年同学录》(残片照片资料)
《温州一中八十周年专辑》 温州中学八十周年校庆筹委会编
《温州中学九十周年纪念刊》 温州中学九十周年校庆筹委会编
《温中百年》 温州中学百年校庆筹委会编
《温中百年校庆通讯》 温州中学百年校庆办编
《怀籀》 温中校友会编
鸣谢:
感谢温中校友总会秘书处、温中退休教师吴方胜老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对笔者提供的帮助!
感谢共同参与寻访温中战时临时校址的温中同事们!
何勇
2020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