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起源
引言
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 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地收集,并将收集到 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 便产生了。 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认为图书馆的概念有一个更普 适性的定义,即: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和其他形式的记录信息) 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也就是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 扩散装置。
1 图书馆的起源
1.1 图书馆产生的条件
1.1.1 人类信息交流的需要
人类信息交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即社会信息的交流。社会信息 的内容十分庞杂,凡是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信息都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息。人类 社会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概括来讲,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 交流是指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是指人们通过辅助工 具而间接接触所产生的信息交流。 直接交流的优越性在于生动、直观、感受性强。直接交流的媒介主要是语言。 此外,还包括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直接交流的过程,是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 器官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直接交流时,人们获取的信息也是综合性的,许多“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也只能靠直接交流获取。而且,直接交流不需要任 何工具就可以进行,所以,比较方便、迅速,反馈及时。 然而,直接交流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它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在异时、异地,如果不借助工具,直接交流就无法进行。其次,它的存贮受 到限制。人类的直接交流是大量存在的,但对它的存贮却是有限的。没有存贮起 来的直接交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会稍纵即逝,无法重现。第三,直接交 流还要受到语言本身的局限。由于民族地域的不同,语言的种类及一种语言的语音各有不同,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和同种语言不同发音的人们,在进行直 接交流时会受到限制。 正因为直接交流存在着上述局限性,所以才使得间接交流发展起来了。 间接交流是指通过专门的信息中介体进行的交流,如文字、文献、通信工具、 互联网等。间接交流的优越性,恰恰是直接交流的局限性,反之亦然。间接交流 与直接交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要借助中介工具才能进行。通常情况下,大规 模的间接交流要通过特定的信息交流中介机构来实现,如报刊编辑发行机构、图 书馆、档案馆、信息公司、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发行机构、通信公司等。 图书馆作为一种中介性工具,正是为适应人类间接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的。
1.1.2 人类信息交流的需要
语言和思维在人类发展较早时期开始产生。语言是社会必要的交流工具。但 是,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也给交际带来了种种不便。其中最主要的不便,是 语言一经说出就成为过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留存下来反复使用。因 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又发明了文字。人类创造文字,大约是五六千年以前的事, 人们用文字记载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文字作为辅助交际工具的长处,就在于它能 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用文字记载的文献, 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人们还能够读懂,甚至一些无人再使用的死 文字,也能依据文字和语法规律破译。 有了文字,就需要有记录文字的工具和载体。随着文字数量的增加,人们用 文字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更复杂了。当人们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准 确地记录事物的时候,最初的图书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图书,就产生了如何整 理、如何保存、如何利用这些图书的问题。为了一定的需要,将一批图书保藏起 来的场所,就是最初的图书馆。所以,图书馆直接起源于保藏图书的需要。 一般地讲,人们将图书以及图书以外的各种附着在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 献。文献的外延要比图书的外延大得多。因此,图书馆的实际收藏对象,确切地 说应当是文献、信息。 文字是使人类社会发展到目前程度的必要条件,没有文字,也就没有现代的 社会文明。而文字的功用是通过文献体现出来的,文献又是通过图书馆保藏、利 用的(图书馆是社会上担负文献保存的主要机构),所以,图书馆就是人类社会 文明的标尺。图书馆事业的发达与否,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综合 国力的发达程度。
1.1.3 人类信息交流的需要
记忆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它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用信息 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一个对信息输入后的编码、存贮,并能在一定条件下 提取的过程。记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依靠记忆把经验保存在自己的头 脑中,并在经验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想象活动,然后,这些思维和想象的 结果又作为经验保存在头脑中,作为进一步思维和想象的基础。记忆的功能,就 在于它能够使人的思维逐步深化、复杂化、抽象化,促使人的智力向更高的水平 发展。离开了记忆,人对以前感知的事物就会变得陌生起来,就无法进行思维和 想象活动。 但是,记忆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这就是它的对立面——遗忘。因此,人们在 进行思维和想象活动的时候,总是要不停地同遗忘做斗争,以求得到长久的、稳 定的记忆。当人们面对丰富的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多种多样的经验,感觉到仅仅通 过个体的记忆无法保存这么多的实践经验的时候,便开始想办法借助工具来保存 记忆了。在没有文字以前,人们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办法,记录以往 的经验。 文字产生以后,人们便用文字记录经验,以保持记忆,于是文献也就出现了。 文献的产生,使人脑的记忆功能得到了补偿,文献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图书馆则 是对文献信息进行输人、编码、贮存、提取和利用的机构。图书馆的产生,可以 说是对人脑功能的不自觉的模拟,是人脑功能延长的初级形式。电子计算机的问 世,则可以说是对人脑功能的自觉模拟,是人脑延长的高级形式。今后,深度学 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和分布式存储,则构建了一个更近似模拟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思 维和记忆存储体制。 图书馆使人类的文化得以保存和继承,在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中,起到了“记 忆”人类共同经验的作用。杜定友先生指出:“图书馆的功能,就是社会上一切 人的记忆,实际上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美国巴特勒指出:“图书馆是 将人类的记忆移植到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的一种社会装置。”
1.1.4 人类信息交流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开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实现的。生产力的发 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人们为了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行政管理,记录生产经验,进行统计等,对文字的产生提 出了要求;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为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 础——书写工具和记录载体。不论这种工具和载体多么简陋,但它们的出现本身 就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图书馆的产生提 供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图书馆的出现,也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综上所述,人类信息交流的需要和为克服人脑记忆功能的局限性的需要,是 图书馆产生的必要前提;文字和文献的出现,是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动力;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则是图书馆产生的基本保证。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图书馆产生 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图书馆从产生开始,就与人类的文明紧紧联系 在一起。它的发展与演变始终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
1.2 图书馆起源发展
在古巴比伦王国的一个寺庙废墟(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尼普尔)附近,通 过考古发现了许多泥版文书,其中包括关于神庙的记载、献给它比伦国神的赞美 歌、祈祷文以及苏美尔人的神话等。据估计,它存在于公元前 30 世纪上半叶, 距今天大约有四千多年。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之一。考古学家在 古代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及其邻近各国发现的图书馆或档 案馆还有几处,包括国家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其中有的泥版书按专题排列。但 是,这些“图书馆”大部分是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出来的,迄今无详尽的 史料证实这种推测。而且,早期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一般是兼 有二者的职能。 真正的图书馆的产生,是在公元前 7 世纪亚述巴尼拔国王(Ashubanipal, 约公元前 668 年至公元前 626 年在位)时期建立的一所皇宫图书馆,它位于美索 不达米亚的尼尼微(Nineveh)。该图书馆藏有大约 25000 块泥版文书,按不同的 主题保存在柜子中,泥版文书上刻有主题标记,在收藏室的门旁和附近的墙壁上 还注明泥版文书的目录。 在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约前 28 世纪一前 23 世纪),就已经出现了王室 图书馆。在古埃及,许多神庙同时又是学术活动的中心,神庙里也设有书吏,记 录庙宇的历史、祭祀活动及诸神的传说。这些记录都保存在神庙的图书档案室, 这一点为在今天埃及境内遗留的寺院档案库遗址所证实。此外,古埃及的权贵阶 层也拥有私人图书馆或档案馆。在古希腊,据推测,公元前 6 世纪可能已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后来又出现了 私人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私人图书馆非常有名,古希 腊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斯特拉本说,亚里士多德是希腊最早建立图书馆的人,也 是教给埃及国王如何建立图书馆的人。 公元前 3 世纪希腊化时期的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在首都亚历山大的布鲁黑 姆建成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国王经常派专人到各国花高价购买图书。只要在亚历 山大城出现好书,就有这个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前去抢购。他们还借来不少书籍, 抄成复本。托勒密三世甚至下令,凡进入亚历山大港的船只,必须把船上的书籍 统统借给”亚历山大图书馆。该馆把这些书籍用廉价的莎草纸抄写,然后把抄本 而不是原书退还。这样,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十分丰富,是当时希腊化诸国里 最大的图书馆,成为希腊化时代的文献中心。亚历山大图书馆这种力求将国内外 文献收集齐全的做法,影响了西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传统,并在近现代形成了许 多恐龙般的巨型图书馆,这种发展模式一直到 20 世纪中期才受到质疑。 在古代中国,约公元前 1400 年的殷商时期产生了甲骨文字。19 世纪晚期, 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据考古学家考证,其中有些甲骨的正文之 外还有编号,很可能是由当时的图书馆或档案馆保存的。至迟,中国于周朝(约 公元前 10 世纪左右)有了正式的有文献可考的图书馆——“藏室”。
1.3 中国历代图书馆发展
商代出现最早图书馆,设立史官,将记录的文献和书籍放在专门的图书文献 库室中。到了秦汉以后,中国图书馆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表现为图书馆工作逐 渐与档案管理和史官职责相分离。[6]隋唐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逐步发展,这都 得益于手写本(手抄本)的盛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其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 展。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出现书院藏书。宋代崇文院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形态的 出现。而明清时期,以“天一阁”(明)为代表私人藏书兴起,官府藏书和私人 藏书在数量和规模超过前代,大量古籍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