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载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2.1 国内档案载体的发展演变
2.1.1 契刻档案
现在已知道的最早的档案记录载体是甲骨。 甲骨主要就是龟甲腹板和牛的 肩胛骨,也包括羊、 猪等动物的肩胛骨等。刻有文字的甲骨是迷信鬼神的殷人在 占卜过程中留下来的档案材料。其中有对于所卜事情的叙述,有占卜结果的记录, 并有事后对是否应验的补录信息。
(1)甲骨档案 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甲骨档案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文 字记录的档案。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 (约公元前 14—前 11 世纪) 的占卜活动中, 人们用刀将文字等信息刻在足够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以此来记录重要信息。档案 内容丰富, 多是反映王室占卜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活动。甲骨档案是商代留给后人 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它的材料之特殊、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多使得它在档案 历史上有着绝无仅有的地位。但是到周代以后, 由于占卜文化逐渐淡化以及龟甲 兽骨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 所以甲骨档案慢慢地被其他方式所取代。甲骨档案材 料制成特殊, 年代久远, 数量多, 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其内容广涉当时社会阶级 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这种档案载体材料特殊, 所以保存 年代久远。商代留给我们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就是这种甲骨档案, 它也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该种档案制成材料之特殊, 年代之远, 数量之多, 在世界范围看也是绝无仅有的。
(2)石刻档案 以石为载体的书史铭文。曾广泛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大凡记功颂 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 都要刻石述事, 昭示未来。中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 于公元前 770 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记 功刻录。此外, 大量的墓志也是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青铜技 术的发展, 坚硬的利器产生, 人们可以在以石为质地的档案载体上刻写文字, 这样就形成了石刻档案。先秦时期, 已出现以石材作为记事材料。到秦代, 石刻 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不仅形式扩大, 数量增多, 而且内容也得到了发展, 此后, 历代把石刻作为发布政策、记载国家大事的最好传世材料。
(3)金文档案 中国古代以青铜器 (钟、鼎、盘、盂等) 为载体的书史铭文, 盛行于殷商末 期及两周。商、周时期, 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 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 历史文献。青铜器上铭文铸字在我国商朝时期就已出现。古代先民以金属统称为 “金”, 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称做“金文”或“铭文”, 具有书史记事特点的青 铜器铭文就称为“金文档案”。从出土的金文档案记事范围看, 它比甲骨档案更 为广泛而详细, 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每遇有重大事件, 都要作器勒名, 珍藏宗庙, 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金文档案的内容包括纪念 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多方面。那时期作为载体的青铜器的制 造工艺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 构思巧妙的造型、优美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 文书体, 其整体的和谐完美都不得不让人赞叹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
2.1.2 书写档案
(1)简牍档案 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简牍档案是指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而 形成的文字材料。“简”由竹或木加工而成, 通常是削成长条形, 将写字的一面 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 这道工序叫做“汗青”或叫“杀青”,目的是使其 易于着墨和防蠹;“牍”是指木片, 称木犊、木札、木简, 多用来书写契约、医 方、历谱、过所 (通行证) 、书信等。“简”是指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牍”是指 方形木片, 主要用于一般公务文书。“策”是指若干片简编联在一起, 用于国家 重大政事和书写典籍。从现存史籍看,由于纸张出现之前, 竹片、木片多用作书 写材料, 因而文书档案常被称做“册”、“典”、“中”、“简册”、“简牍”、“典籍” 等。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以前, 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 最早约产生于先秦, 历经春秋战国、秦汉, 直至东晋末年 (5 世纪初) 纸张普遍应用后才基本绝迹。 简牍的原材料多是竹木, 取材容易, 人们为了可以更加方便书写, 在取得竹木 之后都会对之进行必要的加工, 将其进行烘干, 这样最后得到的简牍不仅易于 书写, 而且还不易被虫蛀, 更加便于传递、保存、阅读。简牍还可以多片连接成 较大的篇幅, 可以书写更多的内容, 容纳更多的信息。
(2)缣帛档案 中国古代以丝织物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缣帛档案最早发现于 1942 年被盗掘 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坟墓, 既有文字, 又有图画, 但原件已流失国外。中国是丝 绸的故乡, 丝织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缣帛档案的产生, 在秦代使用广泛。缣帛具有 质地坚韧轻柔的特点, 以绢帛为载体的档案具有便于携带和保管等优点, 但是 由于其价格十分昂贵, 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 所以未能普遍使用。
(3)纸质档案 以纸张作为载体的档案。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公元 2 世纪后, 纸 逐渐在中国内地和西北地区广为使用。1986 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墓中, 出土了约公元前 179—前 150 年间的纸质地图残片, 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质档案。纸张成为档案的载体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 其寿命的无可比拟性 与独具的魅力使其在人类漫长的信息记载、传递和保存的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 位。历史上就有“千年寿纸, 五百年卷”之说。“纸的发明使文字的使用变得简 便易行, 它改变了简牍档案笨重不易书写, 缣帛昂贵的局面, 到了 3、4 世纪已 基本取代简帛, 成为国家主要的书写材料, 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1.3 新型载体的档案
(1)新型载体的档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大批具 有光、电、磁特性的唱片、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新型载体档案相继出现。 尤其是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 档案载体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出现了以各种代 码和激光为介质读写的磁性载体档案, 光盘档案以及依赖电子计算机设备和相 关软件读写的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出现, 是档案载体最剧烈的一次革新, 它对 传统的档案管理原则、档案基本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观念。
2.1.4 小结
(1)由契刻(甲骨/石刻/金文)档案向书写(简牍/缣帛/纸质)档案转变的原 因:虽然以甲骨、金石为代表的契刻档案有着不易腐烂、保存长久的优点,但是青 铜器比较昂贵, 而石材则笨重、制作费力,这些不易推广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与后代逐渐完善起来的史官记录历史的制度要求不相适应。于是,更为轻 薄的简牍、缣帛、纸张档案相继流行。简牍一段时间是用刀来刻写的,但流传后 世的大部分还是以书写为主。缣帛因其材料稀少、昂贵,虽然一直到晚清仍有作 为书写、记录档案的例子,但是不成规模。纸张书写档案的应用,成为中国古代档 案书写的主要载体。 纸张作为档案书写载体,有着易携带、易书写、易检索、易大规模保存、易 检索等诸多优点,从魏晋开始,无论是国家图书馆还是一些私人藏书者,都已经积 累了数量巨大的文献古籍,其中当然包括纸质档案的保存。东汉元兴元年 (105)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原料, 经过挫、捣、抄、烘 等工艺制造出质量较高的纤维纸, 是现代纸的前身。这种纸, 原料容易找到, 又 很便宜, 质量也提高了, 逐渐被普遍使用。我国在纸张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各种载体的档案仍同时使用。直到东晋安帝时 (404) , 太尉桓玄下令说:“古无 纸, 故用简。今诸用简者, 皆以页纸代之。”纸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 纸质档案也才逐渐普及起来。它的产生及优越性, 使其代替了以往的载体, 使档 案载体趋向统一, 即纸质化。纸张的出现促使公文载体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 给 文书档案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
(2)纸质向新型转变的原因: 是现代技术应用于档案领域的结果。新型载 体档案出现的最早标志是:1826 年世界第一张照片—— 《在 Le Gras 的窗外景 色》的出现。新型档案载体的概念很广, 主要包括照相底片、照片、缩微片、磁 带、软磁盘、光盘等等。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使档案载体多元化, 但并未完全 取代纸质档案。
2.2 国外档案载体的演变
2.2.1 纸张使用前使用前
(1)石刻档案(铸刻在石质材料上的文书或档案,其与金石档案一起被称为“题 铭档案”) 梅腾自传:迄今知道的最早的传记性石刻档案,现存于柏林博物馆,公元前20 世纪左右,记述了梅腾的公职生涯,以及法老的恩赐。 巴勒摩石碑:1877 年出土,出自公元前 2000 多年的埃及纪年石刻,刻在玄 武岩上,这些事件是用法老在位的年份来纪年的。上面载有前王朝至古王国第五 王朝(公元前 4000—公元前 2420 年)各法老的名字(他们进行远征等活动), 以及尼罗河水位的标记。它是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成为研究埃及早期历 史的重要史料。 汉谟拉比法典: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是两河流域阶级社会第一部最完 备的成文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石柱上,又称“石柱法”。它是至今收藏的最完 整、最古老的一部奴隶制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历史和法权史的珍贵史料。
(2)泥板档案 (主要出现在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从 BC3000 年左右就开始使用泥 板书写 ) 两河流域最古的文献(约公元前 4000 年),就是关于供奉祀神费用的农场的 文件。苏美尔人在乌鲁克后期(约公元前 3200 年)产生了最古老的图形文字, 是楔形文字的前身。最初是图形符号,后来发展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二者一 起组成词组。楔形文字起初,文字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书写,以后改写从左往 右横写。楔形文字泥板上的文字符号是极难辨认的。(拉伽什泥板、西帕尔泥板、 哈图萨什泥板、埃勃拉泥板)
(3)纸草档案 (尼罗河流域 从奴隶社会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纸草又 名纸莎草。19 世纪下半叶,便产生了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纸草学, 专门研究古代纸草文献。现存于世的著名的纸草档案有:
(4)哈里斯夫纸草: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公元前 1164 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四 世为追记其父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的功绩而写成的。1855 年,在埃及底比斯发现, 是已出土的纸草档案中最大的一件。
(5)伊浦味陈辞(伊浦味箴言):现藏于荷兰莱丁博物馆,故又称莱丁纸草。它 是古代埃及上层代表人物伊浦味目睹公元前 1750 年左右埃及发生的一次奴隶起 义情景之后,写给法老的一份报告。
(6)羊皮纸档案 羊皮纸并非都是有羊皮制成的,除羊皮外,还有小牛皮等几种经过加工的兽 皮,因羊皮居多,而称为羊皮纸。羊皮纸具有耐用、柔软、磨光后可两面书写的 优点,一般分为普通羊皮纸和羔皮纸,中羔皮比较好。 BC3世纪至13世纪其是欧洲各国主要的书写材料,11世纪前与纸草纸并用, 14 世纪逐渐被纸张取代,18 世纪以后,有些国家仍然使用羊皮纸书写法典等重 要的文件。如美国国家档案馆有三份被视为“镇馆之宝”的历史档案——《独立 宣言》、第一部《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原稿均是写在羊皮纸上的。
(7)蜡板档案 蜡板即涂了蜡的薄木片。蜡板因易于磨损主要用于书写临时性文件。主要是 罗马人广为使用,不易保存。
(8)金属档案(铅板、铜板、金片等金属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9)棕榈树叶档案 在古代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都有使用。棕榈树叶有扇形和非扇形两 种。棕榈树叶,贝多罗,我国称为贝叶,在上面书写佛经称为“贝叶经”,我国 西藏、青海、云南等一些著名佛寺均藏有贝叶经。
(10)桦树皮档案 桦树皮档案本身含有可以防虫蛀的保护剂——桦树油。印度现收藏有产生于 公元 450 年的桦树皮档案,被称为婆罗门手稿。在美国收藏有印第安人拉德瓦尔 族在 1849 年交给总统的白桦树皮请愿书,请求准许他们从苏比湖迁徙到别处。 泥板档案和纸草档案是奴隶社会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两种古代档案; 石刻档案虽然分布广泛,但因比较笨重后来被更加轻便的材料取代;棕桐叶档案 的地域色彩比较浓厚。尽管这些档案在不同国家的使用各有侧重,但在纸质档案 一统天下之前.它们是并存和交叉的。
2.2.2 纸张使用之后
(1)纸质档案 以纸张作为载体的档案。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公元 2 世纪后, 纸 逐渐在中国内地和西北地区广为使用。1986 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墓中, 出土了约公元前 179—前 150 年间的纸质地图残片, 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 质档案。纸张成为档案的载体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 其寿命的无可比拟性 与独具的魅力使其在人类漫长的信息记载、传递和保存的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 位。历史上就有“千年寿纸, 五百年卷”之说。“纸的发明使文字的使用变得简 便易行, 它改变了简牍档案笨重不易书写, 缣帛昂贵的局面, 到了 3、4 世纪已 基本取代简帛, 成为国家主要的书写材料, 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新型载体档案 新型载体的档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大批具 有光、电、磁特性的唱片、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新型载体档案相继出现。 尤其是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 档案载体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出现了以各种代 码和激光为介质读写的磁性载体档案, 光盘档案以及依赖电子计算机设备和相 关软件读写的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出现, 是档案载体最剧烈的一次革新, 它对 传统的档案管理原则、档案基本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观念。
2.2.3 档案载体的演变规律
(1)档案载体的加工工艺逐渐精细. 从加工工艺的角度看,不难得出档案载体的演变规律是由手工加工向着复杂 的高科技加工演进的。商周的甲骨档案较为简单,只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坚硬的 龟甲牛骨上。而金石、简牍和缣帛的加工工艺就稍微复杂些。比如,青铜器的加 工铸造就首先要将准备铸造的器形塑出泥模,然后在泥模上翻出外范,雕刻所需 花纹;再次阴干、晾晒后,组合放入烘窑中烘烧,使之脱水、定型;最后出窑后趁热 浇注。纸张的加工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 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新型档案载体的加工工艺正向着高科技、高精度 的方向迈进。如光盘的加工工艺包括:注塑成形、冷却、染料层旋涂、染料层洗 边、干燥、染料层缺陷在线检测、反射层溅镀、保护层旋涂(CD-R)、粘合层旋涂 (DVD±R)、紫外固化、成品光盘在线检测、标签层印刷、紫外干燥等。
(2)档案载体的寿命逐渐减少。 档案载体的寿命从古至今是不断减少的。我国已经出土的甲骨档案距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可见甲骨载体的寿命足有数千年。青铜同样是十分耐久的载体, 几千年后,仍有许多基本保持原来的面貌。简牍的寿命要比青铜稍短,但是根据出 土的简牍产生的年代,距今仍有 2000 年左右的历史。缣帛的寿命大约为几百年, 但在适宜的环境下也可保存至千年。1970 年代发现的绘制于西汉文帝前的帛地仍然是比较耐久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档案,便是距今 1700 年的西晋文学家陆 机所写的“平复帖”。相对而言,新型档案载体的寿命比较短,硬盘大约为 25 年左 右;质量好的光盘 30- 50 年左右,普通的只可以使用 10 年左右;磁性载体软盘的 寿命就更短,一般为 3- 5 年的时间。可见新型档案载体的寿命还是比较短的。
(3)档案载体的信息容量逐渐增多。 从我国上古三代的甲骨———龟甲和兽骨(以牛的肩胛骨为主)到如今记录 数字化档案的新型载体,其存储容量呈现了递增的趋势。档案载体这一发展规律 已经为众多学者所认识。
(4)档案载体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档案载体发展与其所在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保持着一致性。不同时代,每 种档案载体或者是因为政治需要,或者是根据经济发展而选择的。由商代特有的 政治经济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为满足其祭祀及生活需要,商代的畜牧业已经极 其发达。纸质载体广泛应用则源于社会经济发展, 尤其是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 成熟, 这不仅仅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而且同时也提高了造纸的效率,使纸 张价廉质优,尤其是东晋末年,官府正式下令停止使用简牍,以纸取而代之之后, 纸张就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至今最不可或缺的档案载体。即使在今天,尽管新型 档案载体不断翻新,人类却仍然不能跨入完全远离纸张的“无纸世界”。而新型 载体的出现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磁性记录载体还其他数字记录 载体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5)档案载体的人工可识读性降低。 档案载体人工可直接识读性对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加强,对技术发展提出的要 求越来越高, 这种技术过时性已经使许多新型档案载体从原来对技术的依赖从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更新而发展到几年。新型档案载体出现之前的所有中国古代 档案载体都是人工通过肉眼直接可识读的,而不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或手段工具。 当人们看到传统档案载体时,如甲骨、青铜器、石器、简牍、缣帛、纸张等,便 可以直接对档案载体上记录的信息内容进行识读 (排除不同语言的障碍),即所 谓“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同时也就读取了档案信息内容进行理解。 自从新型 档案载体出现以后, 档案信息内容的人工直接可识读性就逐渐减弱。 除了至今 仍然在使用的传统纸质载体之外,其他新型载体,例如磁带、磁盘、光盘、闪存 以及其他数字记录载体,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来识读, 因为 新型档案载体采用了数字代码来进行记录, 我们只有通过特定程序进行解码, 才能将其还原为记录前的原始状态。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技术过时性问题也成为 档案管理者还原新型档案载体记录信息的重要障碍,这又加大了新型档案载体与 新技术兼容性的难度,也为继续识读这些档案信息内容带来了挑战。
结 语
档案载体是档案信息存储的介质, 它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保存各种形式的档 案信息, 使文明得以传承, 二是实现档案信息的传播, 使档案信息得以再利用。 档案载体经历了两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纸张的出现, 使档案载体实现了统一; 第二次变革是新型档案载体的出现, 打破了纸张一统天下的格局, 出现了“百花 齐放”的局面。新型载体虽然不耐久, 但它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的系统, 这个系 统具有不同的寿命层次。当其中的一个寿命层次终结时, 我们只需要替换或更新其中的老化部分, 这种载体及其所记载的信息就可以获得再生。 档案载体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发 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个历史时期的档案,虽然其记录 方式在变、 载体各异, 但是其记录的目的一致, 功能一致, 都有记录、凭证、 备忘的作用。而随着档案工作进入信息化时代, 电子档案将成为新的档案载体类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