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715?加班可不是竞争力
这两天西贝「715工作制」讨论的挺热闹,在网络上搜索一下过去的帖子,会发现在西贝老板说 715 其实还是谦虚了。
所以,无论官方如何回应没有硬性要求,事实可能都是「你早走一会试试」。
老板为员工沾沾自喜,很多人也觉得加班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
可惜,加班可不是竞争力,加班只是公司状态的一种体现形式。
如果一家企业加班成为常态,那么就有两种情况:有效的加班,无效的加班。

1—有效的加班
有效的加班,可能有两种原因:项目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
·项目高速发展
如果项目发展迅速,那么即使加班,员工也是斗志昂扬的,容易形成正反馈。
大概是这样的正向循环:
项目高速发展→个人成就感强→加班推动项目→项目继续高速发展
不过,这个循环反过来是不成立的:如果项目没有前景,加班并不能让项目起死回生,顶多回光返照,多苟延残喘几天。
就好像我们做广告投放,如果一个广告计划能挣钱,那么越投入越赚钱。
但是不挣钱的广告计划,投再多钱,都不会挣钱。
·市场竞争激烈
如果竞争很激烈,每一分的优势,都需要员工多付出一分;每一分的利润,都需要从人身上获取,那么加班是有效的。
近年比较经典的是外卖大战。
2016年春节,市占率第三的百度外卖花钱送骑手回家过年,很有人情味是么?而市占率第二的美团外卖却反其道而行,加大补贴让骑手在春节继续配送。原本三足鼎立的外卖局势,迅速变成了双雄争霸。
如果竞争激烈,那么不努力就是在退步了。
另外,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加班就越是有竞争力,比如外卖,比如富士康,比如西贝。
毕竟,多压榨现有员工 1 小时,就能少招几个人,对老板来说,这事很值得干。
2—无效的加班
无效的加班也有两种原因:管理效率低下,战略方向模糊。
·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管理低效导致的加班可能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因为高速成长期的企业总是少数,稳定发展的才是常态。
而效率低下,更是常态中的常态。
流程、制度、部门、人员、KPI 设置不合理,工作中相互推诿、拖延、错漏百出、重复劳动,但 deadline 是固定的。
完不成怎么办?加班嘛。
可是老板未必会觉得有问题,因为企业还在盈利,而且都加班,似乎显得员工们爱司如家,很有狼性。
管理效率低下会被公司的业绩高涨而掩盖,而一旦业务停滞,企业立刻就会陷入焦虑。
·战略方向模糊
没有方向的时候,人会焦虑。
个人焦虑的时候可能熬夜,自己感动的痛哭涕零,实际收获也可能真的是〇。
企业焦虑的时候就会加班,只是个人熬夜是主动的,企业员工加班的被动的:
业务增长乏力,领导焦虑,开始找方向、开大会。
大领导又加班又开会的,中高层也得做做样子,要求底层加班。
有效的工作量还是之前那些,又不能按时下班,底层员工只好上班摸鱼,加班干活。
上面这种还是好的,至少员工还能按部就班的工作,加班也有具体的内容。
怕的是领导只给一个模糊的战略方向,或者给很多个方向,导致高层无法分解出明确的工作目标;中层无法拆分出具体的工作安排;底层没有有效的KPI,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结果呢?公司从上到下,各个方向尝试,反复试错,重复劳动,加班干活。
个人用熬夜感动自己,公司用加班寻找安全感。
毕竟加班是最简单、最容易、最懒惰的决策,也是最让人觉得自己还能行的决策。
也难怪会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一个公司开始在考勤上下功夫,说明这个公司快不行了。
和管理效率低下类似,企业的高速成长也会掩盖管理层的能力缺陷,但增长乏力时缺陷就暴露无遗,比如百度《百度全员节俭,擦手少用纸:一将无能,三军受苦》。
所以,喊「狼性」喊的再响也没有用,关键是告诉员工怎么有狼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 996、715 。
3—加班不是核心竞争力
如果加班是核心竞争力,那么每家公司都可以加班。
如果每家公司都可以加班,那加班,算什么竞争力呢?
所以归根结底,企业有没有竞争力,还得看领导的能力,而不是员工加班多少。
那么,怎么样能够少加班,或者做有效的加班呢?
我能想到的一个方法,是聚焦。
把无效的方向、低效的业务、冗余的需求通通砍掉,聚焦到有价值的方向、工作上。
如果方向是对的,工作是有效的,那么不需要加班,业务也一定是增长的。
8 小时就能结束战斗,何苦拖延到 12 个小时、15 个小时?
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加班也无法带来安全感,因为越努力,越无效,越焦虑。
再多的马车连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可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
这也说明为什么像杰克·韦尔奇那样的领导很伟大。
所以与其让员工加班,不如自己好好动动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