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家与革命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简介—三十年战争

2023-06-08 13:23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它起初是以德国路德新教诸侯为一方,同天主教诸侯、德皇为另一方,相互争夺权力的内战,不久演变为欧洲各国争权夺利的第一次全欧战争。

       十六世纪初期,在德国等国发生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一个名叫路德(1483—1546)的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支持德国贵族没收教会财产,使宗教更适合资产阶级的要求。宗教改革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诸侯的支持。历史上把这一派叫做新教(路德教或路德派)。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德国诸侯的势力不断增长,并削弱了德皇(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力。十七世纪初,德国分裂为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两个敌对的诸侯集团。他们在宗教的掩饰下,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而欧洲各大国都企图干涉德国,以阻止它强大起来,并想乘机扩张侵略。罗马教皇、德国皇帝及西班牙统治者支持天主教同盟诸侯集团。法国、荷兰、英国则支持新教同盟诸侯集团。德国国内两大诸侯集团之间以及欧洲两大阵营之间的尖锐对立,使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1618年的捷克人民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1617年,德国皇帝马提亚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继承人。斐迪南狂热地推行天主教,1618年他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会,宣布新教徒为暴民。这引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对,并举行了起义。三十年战争从此爆发。

       三十年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1618年起义后,捷克再次摆脱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1619年,捷克国会推举新教同盟首领、巴拉丁地区的选侯腓特烈为国王。捷克和巴拉丁组成联军,与斐迪南打仗。起初,捷克方面获胜。斐迪南求救于天主教同盟。天主教同盟和西班牙出兵,打败了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腓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捷克成为奥地利(德国最大的邦国)的一个省。

       二、丹麦时期(1625—1629年):由于皇帝斐迪南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及西班牙占领了巴拉丁,直接威胁着法国和荷兰的安全。英国、丹麦、瑞典等国也不愿意让哈布斯堡统治势力增强。1625年,在法国首相黎世留倡议下,英、荷、丹三国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英、荷怂恿丹麦出兵。而丹麦国王克利斯丁四世早在联盟订立之前就已经与德国的新教诸侯联合采取军事行动了。这样,德国的内战很快扩展成为国际战争。

       1626年,丹麦和德国新教诸侯的联军失败。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与哈布斯堡统治者签订和约,保证以后不再干涉德国内部事务。

       三、瑞典时期(1630—1635年):皇帝斐迪南二世和天主教同盟获胜后,使得德国的势力大增。瑞典担心自己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受到损害。在法国的援助下,瑞典于1630年7月进攻德国,并且获得了初步胜利。但到了1634年9月,德国皇帝联合西班牙,大败瑞典军,并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

       四、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德国皇帝的胜利,对法国大为不利。法国便直接出兵,于1635年5月对西班牙宣战。战火迅速蔓延。站在法国和瑞典方面参战的有荷兰、威尼斯、匈牙利等;站在德国皇帝方面参战的有西班牙和德国的一些诸侯。主战场在德国,也打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在四十年代之前,法国和瑞典失利。1642年秋,瑞典军击败德皇的军队。1643年春,法军大败西班牙军。此后,法国和瑞典占据优势。天主教同盟在失去西班牙的援助之后,无力再战,皇帝斐迪南三世求和。法国和瑞典同意停战。

       从1643年起,交战双方开始谈判。因法国和瑞典争议不一,谈判在威斯特伐利亚省(现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境内)的两个城市中进行,一直到1648年10月才达成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历史上都叫做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和约保证胜利者获得了大片领土。在德国内部,几个强大的诸侯都获得了新领土。和约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力;皇帝不得干涉诸侯内政;帝位不得世袭;帝国重要事务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皇帝不得专断。并且规定了卡尔文派教徒与路德派教徒享有同等的权利,等等。

       这个和约沉重地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德国皇帝企图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的幻想破灭了。德意志依然处在分裂中。

       这个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德国在三十年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恩格斯指出:“在整整一代的时间里,德意志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到处是焚烧,抢劫,鞭打,强奸和屠杀。有些地方,除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或者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甘冒风险,为所欲为,这些地方的农民受苦最多。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下,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但是受苦最深的,又是农民。”【1】自由农民破产,农奴制又成为普遍的制度,整个德国处于精疲力尽,更加四分五裂的状态,广大的社会阶层因此产生了深刻的沮丧心情。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6页


国家与革命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简介—三十年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