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回顾】扯(秋思)

2022-07-20 17:56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算起,京剧大概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相对还算“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京剧一直算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大概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步入了它的最顶尖辉煌时期,那时候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我们现在熟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马谭张裘”、“李袁叶杜”、“南麒北马关外唐”、“童家班”、“厉家班”、“王家门”以及“富连成”、“荣春社”、“正字科”、“昆大班”等等等等都跟那个时代有着极深的渊源。全国的大多知名戏园子、剧场也是在那个时期新建、扩建的,仅上海市区这样的场所就不下几十处,现存的也差不多有十几处了。


不过1949年以后,经过公私合营和剧团重组等多次折腾,以及各类思想运动的洗礼,再加上强烈的意识形态改造以后,剧团也就越来越少了,演员也大不如以前活跃了,以梅兰芳先生为例,梅先生一生编演新戏无数,据《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记载,1915年4月,只一个月时间,梅先生就演出了《宦海潮》、《邓霞姑》两出新戏,这说明梅先生以及他的创作团队是高效有序的,而1949年到1959年的十年间,梅先生和他的团队只编演了《穆桂英挂帅》一出新戏,也不知道是梅先生老了,还是齐如山先生去了台湾,亦或是创作团队没落了的原因,不过我还是觉得各类行政事务和运动改造拖垮了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和经历,因为这个时期的梅兰芳先生担任了中国京剧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院长职务,有人说,梅先生是有职无权,根本谈不上牵扯精力和时间,好吧,关于梅先生有职无权的事,咱以后单聊,但作为一个双重院长,肯定有大会小会要开,出席各种院长需要出席的大小活动,所以不可能不分散艺术精力和艺术创作时间,说明白了吧,此处不接收反驳。


时间来到现实当下,政府在京剧甚至戏曲艺术事业上花了很大的力气和金钱,各大官方非官方的媒体,大呼小叫的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于是我们也终于看到了振兴弘扬的成果,剧场又改造了,从四千座改到一千座,剧团开始了新一轮的关停并转,戏校也终于开始扩招了,京剧演员不再是那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了,而是具有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了,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毕业以后都没再上过舞台,而是在各行各业普及弘扬着自己的专业,可喜可贺。


记得刚看戏那会儿,信息比较闭塞,大概的渠道就是报纸和广播电视,因为电视机的普及程度不高,看到的也还是比较有限的,那时候经常能看到的就是报纸上的演出广告和一些评论文章,广告基本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评论文章就比较热闹了,有说戏情戏理的,有说历史典故的,有赞扬演员的,也有批评演员的,也有就演员或者戏情戏理展开讨论的,说是“百家争鸣”毫不为过,曾经就看到过京剧研究者王家熙先生与著名程派演员钟荣女士打笔仗,就各自不同的艺术见解在报上发表文章,一来一往很是热闹,读者也是收益匪浅,两边有没有个人恩怨咱不知道,但就这种基于艺术而又不带人身攻击的讨论,确实让戏迷和读者大大受益。反观今天,传统媒体大大的发展,网络媒体等新兴平台层出不穷,但让我受益的却没有,对,是没有,不是很少,各大主流媒体差不多都是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互相吹捧的文章、报道,而自媒体又大多冷嘲热讽的评论,网络论坛更是充斥着造谣、谩骂、诋毁,把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京剧更推向万劫不复,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态势。


唉,现在说实话真的很难,想做个明白人更难,只能相互忽悠,演员把观众忽悠成真“傻子”,观众把演员忽悠成真“疯子”。咱看看,能不能把自己忽悠成“老军医”、“一针灵”,挂牌营业,赚点棺材本,呵呵。扯累了,词穷了,碎觉碎觉。(2020-3-6 秋思于上海)

【旧文回顾】扯(秋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