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亲子教育:这才是真实的亲子关系,爱与恨的纠葛

2023-06-14 18:12 作者:听说吧心理咨询  | 我要投稿


电影《铃芽之旅》,除了一如既往的流畅唯美、意境十足的画面外,新海诚导演在这部集大成之作中也展现出了他细腻温暖的人文关怀,对灾难的思考,对受灾人民的关注。


而具体到铃芽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灾难在人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但同时导演也在传递着,要抚慰那些创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勇敢面对之后,重新开始珍贵的日常生活。


而片中在展现铃芽的自我救赎之旅外,也着墨描写了一对真实但另类的“亲子”关系——铃芽与小姨,从互有间隙到真正的情意相通的转变。


01

真实复杂、爱恨相交的亲子关系


在小铃芽未懂死亡为何物时,妈妈因为灾难离世了,此时接住小铃芽破碎的依恋关系的是正值青春芳华的小姨。


在风雪肆虐中,小姨向小铃芽发出邀请“成为我的家人吧”。于是彼此成为了各自生命中不可剥落的部分。


在小姨的养育下,铃芽逐渐长大,而小姨也渡过了自己年少的青春。而这份看似紧密的关系中,却潜藏着各自不能言语的情感。


那份努力过头的便当,每次打开都会迎来同学调侃的目光,这份营养丰富,灌注着关怀的便当正如同学的调侃,“沉重的爱”,铃芽或多或少觉得有点压力;


而总是劝小姨去组建自己家庭的铃芽其实心里也一直觉得因为自己,小姨才保持着单身,觉得自己耽误了她的人生,心怀愧疚。



而尚在韶华的小姨在勇敢地担下了养育小铃芽的责任后,其实内心里有着许多担忧。


在意识上,她必然是爱铃芽的,关心铃芽,想尽办法联系踏上旅途的铃芽,担心铃芽是不是被不靠谱的男人骗了,甚至不惜跟随铃芽脚步,抛下工作去找铃芽。


但在潜意识中,这份爱的背后藏着不能言表的部分,也许有她对于肩负生命的养育的惶恐、也许掺着她对于姐姐那份来不及悼念的悲伤、也许有她为自己在不经意间便流逝的青春的怨和不甘......


铃芽与小姨,两人关系中这份依恋之情中有着在乎对方、支持对方的部分,但也有着埋怨对方、攻击对方的部分。


她们不是真正的“亲子关系”,但这其中爱与恨的纠葛却是真实又典型的亲子关系。


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这种情结。知乎上有一位女生分享了自己与母亲复杂的关系与相处模式。


有一天晚上,她在卧室里看书。母亲在客厅一直跟她说,把吊顶灯关上,那个灯太热了,开床头灯吧。她关了吊顶灯,开了床头灯之后,妈妈又说,这个床头灯太黑了,还是开吊顶灯吧。


女儿说,你烦不烦,我想开哪个灯就开哪个灯!母亲一句话都不再说,带着一脸的愧疚出去了。又过了一会,小心翼翼地给女儿端过来一碗蜂蜜水。


现在轮到女儿愧疚了,她觉得自己刚才对母亲的态度,简直是混蛋极了。她与母亲从小便是如此的相处模式,妈妈会说她不够独立,但又什么事都抢着帮她做;而她又一边享受着母亲的照顾,也一边排斥、反感母亲的做法。


母亲与她便是如此又爱又恨,相爱相杀着,让她感觉自己性格和未来的路,都前途未卜,一片灰暗。


心理学家克莱因认为婴儿的第一个爱与恨的客体便是母亲,既是他最渴望的,也是他最恨的。


依据克莱因的理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妈妈既是可爱的,又是可恨的。


当孩子发展到偏执—分裂位态时,孩子会分裂出全然对立的“好”与“坏”:


当匮乏、空空的乳房难以满足、安抚情绪不安的孩子时,迟钝的母亲变成了“坏乳房”,显得“可恨”,有着想毁灭掉“坏妈妈”的想法;


然而在平时,能够及时满足、安抚的丰盈乳房又是另一个“好乳房”、又变得很“可爱”,自然地想要靠近这样的“好妈妈”。在此时孩子的眼里,妈妈似乎是分裂的,爱与恨也是对立的。


带着这些未能整合的爱与恨、好与坏,孩子进入下一个阶段,抑郁位态。


在此时,孩子意识到母亲只有一个,爱恨不再是对立,而是混合掺杂着,成为了爱恨交织、又爱又恨。


孩子会是混乱的,他需要将自己先前分裂开来的爱与恨,好与坏进行整合。


在整合过程中,孩子会为自己那些“毁灭”妈妈的想法感到自责内疚,而如何处理修复这种内疚感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关键,以及能否顺利整合的必由之路。


当母亲给予的爱意超过了孩子的“恨”,能够包容孩子的攻击时,孩子不再担心自己会“毁灭”母亲,内疚感便被修复了;


若是母亲无法承接这种攻击性,爱意无法抵御孩子心中的“恨”时,孩子只好将“恨”掩藏,害怕自己的攻击性会“毁灭”母亲,爱恨依旧是对立交织,处于混沌状态。


同样的,爱恨交织,子女有,母亲也有。“母爱”是天职,“母恨”也相伴而生。


就像温尼科特曾经列举出了17条正常母亲恨孩子的理由,例如婴儿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恨”是被掩盖在潜意识中的,意识上母亲本能地爱着孩子,但潜意识中的恨却会像排毒一般,宣泄到了孩子身上。


透过孩子,母亲早年成长经历中的创伤和缺失会被激活,孩子镜映着母亲曾经压抑着的恨与攻击,愤怒与不忿。


曾经也是孩子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没能修复“恨”带来的内疚感,只能选择将“恨”掩藏,只宣称“爱”,将“恨”藏于“爱”中,所以便出现总以“爱”的名义的伤害。控制欲多过对孩子尊重的母亲,用“为孩子好”的蜜糖包裹着自己排给孩子的毒,让孩子爱恨不分。


于是在这爱恨纠缠不清的母子关系中,母亲们强调着自己可以为了孩子的幸福吃苦受累,为孩子付出一切,给出所有的爱,但看似100分的爱里却有着60、70分的恨。


而孩子呢?在这混沌的关系中,孩子只能不断地说服自己去爱母亲,说服自己去相信母亲的爱,然后吸收下这排下来的毒,承受着母亲过去得不到宣泄的恨意。


但这些有毒的爱有时便成为了悲剧的源头之一。


今年3月,一位23岁的女孩在网上发帖倾诉,自己一直被母亲催婚催育,甚至以死相逼,后来女孩的朋友登录她的账号发帖表示,在母亲的重压下,女孩选择自杀。


4月,四川一位女性在父母要求下连续考公5年没有上岸,接连承受失败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02

“恨意”的表达,亦是“爱”的流动的开始


温尼科特在提出“仇子论”后也说,母亲对孩子有的恨,是一种客观的恨,只有这种恨能被自己承认时,爱意的那部分才能被安全传送。


铃芽与小姨之间深埋多年的隔阂在彼此将那些过去未曾言说之情真正说出口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在那个下雨天昏暗的停车场中,铃芽在吵架时说出那句:“你把我带到九州,并不是我求着你的啊!环姨,是你说让我做你的孩子的啊!”,而小姨也在异能的影响下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都是因为你,我的生活才变成这个样子!把我的人生还给我!”



这段争吵冲突将两人之前一直在努力地、小心翼翼地“扮演”和睦家人的局面打破,彼此将那些攻击、叛逆、内疚、怨念释放出来后,本以为会破裂的关系却前进了一步。在恨意表达之后,真正的“爱”也开始在关系中流动。


所以在两人争吵过后,小姨辛苦地踩着废弃的自行车,载着铃芽去追逐她的所爱,说出了那句触动许多观众的心的话:“虽然那是我的心里话、但绝对不是我唯一的想法。”


这便是真实而又丰满的关系,会有恨意和不满,但也依然能够互相依偎着走下去,它没有那么脆弱,不会因为双方释放出来的攻击性便轻易破碎,所以不必怯于表达;当爱意得以流动传达时,“爱便会成为我们抵御内心仇恨和破坏性带来的焦虑的最强大保障”。


爱与恨得以整合后,亲子关系不再是纠缠别扭的状态,母与子的情感界限也逐渐明晰,心里能够慢慢明白:


“我对母亲/孩子有很多期待,ta不一定可以都满足,所以我会感到不满。但不满是我自己的事,不是ta的事。”


在自己的心里找一个安置“恨意、不满”的地方,不把它投射出去,而是学会去整合升华,攻击与恨便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锋利的“矛”,可以对抗不公,刺破幻想;亲密与爱意则会成为最坚实的后盾,挡住现实生活中的冲撞,为我们提供庇护。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亲子教育:这才是真实的亲子关系,爱与恨的纠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