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西辽”这一名称的看法以及对文章中叙述的更正

今天我在那篇关于起儿漫王朝的翻译文章里补充了一些前言,但我下午回头一看,发现有很大错误和纰漏。由于我对王治来先生《关于“后西辽”》(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01期)一文看的并不仔细,导致出错,在此简单更正一下。
首先,“后西辽”这个名称是王治来先生提出的名字,即用以称呼1225-1307年统治克尔曼的突厥人政权起儿漫王朝。他的依据主要是王朝建立者忽都鲁速檀为喀喇契丹人,与西辽——喀喇契丹一脉相承,故而将其称作“后西辽”。我的看法是:既然有了“起儿漫王朝”这么一个辨识度较高的称呼,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给它加上“后西辽”的名称。我的理由是:
从目前我能接触到的提到后西辽的史料《世界征服者史》、《史集》都没有提到忽都鲁速檀和西辽王室耶律氏有血缘上的关系,仅仅提到他是“喀喇契丹人”。但是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无法判定他是哪个民族的人,最多是“西辽国人”;同时他和自己兄弟长期效力于花剌子模十余年,身上的西辽印迹已经很淡了,因此和西辽政权联系不大,谈不上什么“后西辽”;他还改信了伊斯兰教,从哈里发那取得了“速檀”头衔,与西辽较官方的信仰相左,这更能体现它实际是一个偏伊斯兰化的政权,并没有继承西辽的某种特质、精神。或许王老是从五代后梁后唐诸朝代获得的灵感,但是不得不说,这涉及到中外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差异,因此关于这种政权的起名,要么是古籍传下,约定俗成;要么就是按照其王朝内部自称而起名,以前信息不发达,还可以说给某个东西起不同的名字, 但是现在21世纪科技发达,查阅信息很方便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再设立多个名字,这在了解历史的时候也会添加不必要的麻烦。如这个后西辽,其实和西辽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个名字一起,就容易误导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