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实物描写练习:蛋|以及对沃尔特·佩特的仿写

看封面进,然后写。先说感想:我果然是个画手(手动猫头)。
---
一颗蛋,摆在了我家的餐桌上。餐桌正对着一扇窗户,我通常能看到清晨六点的天光透过窗户的玻璃和栏杆,只在蛋上留下模糊的明暗。
哎,没错,它是我的早餐。
我不太确定小孩为什么不喜欢吃早餐,是被迫早起的起床气?是还没从睡眠状态走出来的食欲不振?我记得我跟早餐有深仇大恨,为了不吃蛋跟我家奶奶天天拉扯。
我想起我小时候奶奶骗我吃蛋的话术:蛋白很白、蛋白很滑,吃啥补啥x,小脸蛋儿也能这么又白又嫩~
我现在只想吐槽这是什么鬼话。
但防不住,当年我就是一个臭美的小孩(远目)。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我怎么能斗得过我奶呢。她凭借对我的了解,把握心理,精准投喂,实现了人类早期的诈骗x。
不过蛋不会骗人,它的营养价值之高,确实是我们容易获得的最浓缩的精华了。
我对蛋的印象,就源于小时候这份“不想吃”,我看它、盘它,就是不敲开它。
所以我知道蛋有着微妙的外形,尖头圆头不对称,变化弧度也不规律,无论以哪个支点、哪根轴线开始旋转,那跳动的边缘线都让形状的差异肉眼可见。
如果我有秩序敏感期,那么一颗蛋看在我眼里、握在我手里,应该会是一次对秩序感的突破。
——这就叫做,现实的冲击。
我又想起我小时候听过的关于达芬奇的传说,传说他会天天画蛋的素描,画不同光影、不同角度下的蛋,每一张素描都不是一样的。
我说我绝对有被这个故事吓到。我完全可以预见这种行为的枯燥,和其背后显露出的疯魔。不过,艺术嘛,有谁不疯呢(摊手)我很快就看开了。
对啊,蛋不会骗人,如果连蛋的光影和形状都能把握住,那么不会有什么比这更真实的收获了。
后来我还知道了转蛋的现实意义。我从电视频道里第一次看到生活小妙招:把蛋转起来就能分辨出这颗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我拉着奶奶做实验,并暗搓搓地觉得是一种成熟。
只是,真正的成熟,大概体现在我会主动吃蛋了,我知道怎么挑蛋了,我甚至记得往家里的冰箱补充蛋了。
所谓漂亮蛋的蛋壳就是有些许粗糙,颜色倒没什么讲究。
有人说皮越红越土,我保持着一枚杠精惯有的怀疑,拒绝偏听偏信,对我妈挑蛋的标准嗤之以鼻(然后被她骂了一顿)。后来似乎被科普辟谣了,假的。土鸡蛋才没有在蛋壳颜色上有所表现,有一种非常白的鸡蛋,它也是土鸡蛋。
那说法大概是营销手段。就像那个卖辣椒的故事,卖家用颜色深浅、辣椒长短、外皮软硬,毫无科学依据地区分辣椒的辣与不辣,买家信了,只要挑起来了,购买的意向也就增强了。
蛋壳的那些粗糙其实是气孔,蛋壳是透气的,这在我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就有了初步的了解。蛋也不止三层,吃蛋这么多年,我也发现了蛋壳与蛋白、蛋白与蛋黄之间都还有膜结构,这在我学了生物学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生命的诞生,很精巧对吧(笑)。
我听我家念佛的妈妈说,吃素也有几种等级,没那么严格的人,鸡蛋牛奶这些蛋白质也是吃的。他们大概可能也许会挑不能变成小鸡的鸡蛋来吃,我在这里不想鄙视这些人的矫情、教条、伪善,我主要是又想到了“云英蛋”这个神奇的词汇,我也是从电视剧里第一次听到的这个词。
我隐约记得剧情是主角团来求药。巧的是,告诉他们这个偏方的人,就养着一窝云英鸡,巧的是,在他们来这里治病的几天,后院里就跑进来一只野公鸡……小时候看只觉得这剧情很曲折离奇,现在回想起来:这怕不是诈骗?(请下载安装国家反诈APP)
我为了验证我的记忆,我再去搜了一下云英蛋,百度这个垃圾搜索引擎居然会推送“云英蛋的营养价值”,拜托,这和骗人有什么区别?真的有人会被骗吗?
我又嗤笑起来,可现实是,真的有人会被骗。如果这个人缺乏生物学知识,如果这个人病急乱投医,如果这个人对现代蛋鸡养殖一点都不了解……那这个人是个傻子,是个可悲的傻子。
蛋不会骗人,但如果你是一个容易被骗的人,坏人永远有办法借着蛋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