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5.6 正名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仅供学参考】
6、正名
孔子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指辩正名分、名称。《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春秋末年,礼坏乐崩,“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奴隶主阶级的等级名分遭到严重破坏。对此,孔子主张“正名”。他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严格遵守应有的名分,不许违礼犯上,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宗法等级制度。孔子政治上以名正实的“正名”主张,也包含有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名实现的萌芽。荀子《正名》篇指出:“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辩同异”,除政治涵义外,明确赋予“正名”以认识论内容,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唯物主义改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