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治考博参考书分数线真题
第一部分:初试招生目录
第二部分:参考书
625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杨光斌;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杨光斌;
《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杨光斌;
808政治学综合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李宝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彭明、程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唐晓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民主政制比较研究》宋玉波著法律出版社
第三部分:分数线
2021年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 55 55 90 90 372
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治 55 55 90 90 380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政治经济学 55 55 90 90 360
世界经济 55 55 90 90 365
2020年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治、世界经济专业:55,55,90,90,383
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55,55,90,90,370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55,55,90,90,360
复试内容与形式
2021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远程在线复试方式开展,具体复试内容包括:
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250分):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面试题目回答问题,专业面试考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素质面试考察其它知识技能、科研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素质、思想状况等。
2.外语面试(含口语和听力,满分100分):听力考试和口试由精通外语的教师负责,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各人表现给予成绩。
复试过程安排
考生应按照我院通知的复试时间准时参加远程在线复试,无特殊原因未按照考务人员通知时间到场的,迟到20分钟以上或复试过程中未经考务工作人员同意擅自操作复试终端设备退出复试考场的视为放弃复试资格。复试当天,我院安排值班电话(电话号码:010-82500773),考生遇到紧急情况,应提前与我院联系。
1.侯考
考生应当提前进入侯考视频会议室(会议号另行通知),认真阅读网络复试考场规则,并在考试过程中遵守考场纪律。在候考室中,考生不得私自与其他考生交谈,一经发现,立刻取消复试资格。
2.身份核验
考生根据线上报到时的抽签顺序,按照学院安排进入远程复试考场。进入考场时,考生应将《复试通知书》、《准考证》、身份证拿在手中,配合复试老师和视频监考员,进行身份视频在线核验,核验过程由学院全程录音录像备查。
3.考生在线展示签订好的《诚信复试承诺书》,并当场宣读。
4.学院考务人员向考生宣读《复试规则》。
5.面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外语面试)
时间:外交学专业:3月28日
国际政治专业:3月27日
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专业:3月28日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3月29日
世界经济专业:3月29日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学院另行通知
以上面试日期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考场号(视频会议号):另行通知。
7. 考试结束后,考生应按复试组老师要求退出网络复试考场。退出考场后,考生不得再进入候考室或复试考场。
考研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808政治学考研真题回忆
一、简答
1.中国古代封建制与西欧封建制的异同
2.帕特南的社会资本
3.孔子对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辩论
4.秦汉政教的不同?对董仲舒"更化以善治"思想的认识?
5.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6.比较霍布斯与卢梭契约论的异同
二、论述
1.国家认同是什么?如何培养国家认同?
2.《论六家要旨》:六家殊途而同归的思想史意义
3.马基雅维利对于政治与道德关系的看法?与古典政治哲学有什么不同?
1.1自然共同体:主奴关系
“凡是赋有理智而遇事能操持远见的,往往成为统治的主人;凡是具有体力而能担任由他人凭远见所安排的劳务的,也就自然地成为被统治者,而处于奴隶从属的地位:在这里,主奴两者也具有共同的利害。”自然共同体的基础是主奴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首先,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只是附属于主人的财产。奴隶的性质和本分就是“(1)任何人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的人格而从属于别人,则自然而为奴隶;(2)任何人既然成为一笔财产(一件用品),就应当成为别人的所有物;(3)这笔财产就在生活行为上被当做一件工具,这种工具是和其所有者可以分离的”。奴隶是财产的组成部分,“这样,‘财产’(所用物=所有物)就可说是所有这些工具的总和,而每一笔财产(所有物)就都是谋生‘所用的一件工具’;奴隶,于是,也是一宗有生命的财产;一切从属的人们都可算作优先于其他[无生命]工具的[有生命]工具。”
如果说奴隶被当做工具和财产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所以可能是非自然,也就是非正义的话,那么主奴关系的第二个性质,即奴隶是依附性的灵魂,主人是自由的灵魂,则说明这种关系是出于自然的,也就是自愿为奴。“人类的分别若符合于身体和灵魂,或人和兽的分别,——例如在专用体力的职务而且只有在体力方面显示优胜的人们,就显然有这种分别——那么,凡是这种只有体力的卑下的这一级就自然地应该成为奴隶,而且按照上述原则,能够被统治于一位主人,对于他实际上较为合宜而且有益。所以,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用品),这种人就天然是奴隶。”这里亚里士多德将理智和自由的灵魂看成人与兽相区别的关键,而奴隶确实自动放弃自由灵魂而依附于主人理智的人,换句话说,是放弃了作人资格的人。所以这种主奴关系是天然的和自然的。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亚里士多德似乎在为一种特定的奴隶制进行辩护。“上述议论的分歧显然是有根据的,现在所有的奴隶或自由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自然奴隶或自然自由人。同样,很明显,人类确实原来存在着自然奴隶和自然自由人的区别,前者为奴,后者为主,各随其天赋的本分而成为统治和从属,这就有益而合乎正义。”甚至就像“身体的从属于灵魂(人心)和灵魂的情欲部分的受制于理性及其理智部分,总是合乎自然而有益的;要是两者平行,或者倒转了相互的关系,就常常是有害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卑下部落进行战争掠夺是合乎正义的,“战争技术的某一意义本来可以说是在自然间获得生活资料(财产);[战争就导源于狩猎,]而狩猎随后则成为广义的战争的一部分;掠取野兽以维持人类的饱暖既为人类应该熟悉的技术,那么,对于原来应该服属于他人的卑下部落,倘使竟然不愿服属,人类向它进行战争(掠取自然奴隶的战争),也应该是合乎自然而正当的。”
换句话说,亚氏认为主奴关系不应该由外在的强制导致,而是由于人自身的堕落。理智和自由灵魂的缺乏使得奴隶成为依附于主人的工具。在这种天然的互补中,主奴甚至可以形成人的友谊(见《尼各马可伦理学》卷八章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