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边界层是如何分层的?
在经典的湍流边界层分层模型中,湍流边界层内按照受壁面影响程度,可以分为内层(inner layer)和外层(outer layer)。

内层(inner layer)主要受壁面影响,分为线性底层、过渡层和对数律层(交叠层)。
外层(outer layer)主要受主流区的影响,也被称为尾流层。

黏性底层的范围为0 <
< 5,在此范围内流动由粘性力主导,流体的黏性作用十分强烈,湍流的活动强度较弱。流向平均速度随着法向高度呈线性增长,即满足
=
。
缓冲层,也称为过渡层,其范围为5 <
< 30,在此范围内湍流脉动最为活跃,并且流向脉动速度的湍流度在
≈15的达到峰值。然而,这里的平均速度梯度仍然很高,强烈的剪切使得这里形成了非常高能的小规模湍流,是湍动能产生的主要区域。
对数律层,也称为交叠层,即内层和外层的交叠区域,其范围为30<
<0.15
,许多软件中的壁面函数模型就是在这里生效。这里的速度分布满足对数律,此范围内流向平均速度
随着法向高度
的对数呈线性增长,即满足下式:

尾迹层的范围为
> 0.15
其平均流向速度的分布通常用速度亏损率来表示。

注:
各种流动与传热研究和分析中,常用到无量纲化。根据无量纲化要用到参数的不同,分为内尺度无量纲化和外尺度无量纲化。
以内尺度特征速度
以及内尺度特征长度
进行的无量纲化称为内尺度无量纲化。
其中,
为壁面摩擦速度,即内尺度特征速度;
为流体的运动黏度;
为壁面剪切应力;
为流体密度;
内尺度特征长度。
内尺度无量纲化的物理变量通常加上标“+”。例如,壁面法向高度通常使用标度湍流的特征尺度来进行无量纲化,内尺度无量纲化的壁面法向高度以及流向速度通常表示为
、
和
。
以外尺度特征速度
以及外尺度特征长度
进行的无量纲化称为外尺度无量纲化。其中
为自由来流速度,
为湍流边界层的名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