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贴吧转载+个人点评】弹药统计数学后的苏德战争

2020-06-02 22:32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本篇数据原载百度贴吧,为苏联和德国二战时期弹药发射量。点评部分由笔者重新分析。

原篇名:二战苏德弹药消耗比较(部分)及本菜私货分析 ——苏军吧(实际上在铁血网和其他贴吧也有转载,前后分不太清楚)转载部分标记为引文,笔者新的评述为正常字体。

炮弹发射总量

德国1942年1月到1945年3月的弹药消耗(原数字千发,贴吧作者转为万发,备注只包括陆军弹药(18万门高射炮大部分属于空军,不在该表格),1941-1945年德军95%陆军弹药发往东线)至1944年10月。德国就往东线发送了527万吨弹药(笔者注:不考虑德国空军使用的高射炮炮弹)。德国人几乎把百分之95以上的地面弹药(笔者注:只包括陆军的地面弹药)都运到东线去了。

3,7-cm Pak - 8 489 37mm反坦克炮炮弹848.9万发 

5-cm Pak - 5 856 50mm反坦克炮 858.6万发

7,5-cm Pak - 13 365 75mm反坦克炮炮弹1336.5万发

8,8-cm Pak - 396 88mm反坦克炮炮弹 39.6万发 总记发射了3083.6万发。

以上为pak-36至pak-43使用的弹药。不含128mm牵引式反坦克炮(数量太少)。

PAK-36 37mm反坦克炮是德国从西班牙内战到苏德战争前夜使用最多的反坦克炮,使用充气轮胎(那时候还是新鲜事物),机动性很好,对于T-26等一大批二战以前的坦克性能不错,但面对法国B1和苏联T-34就明显威力不够。该炮因为无法洞穿新式坦克而得名“敲门砖”。

PAK-38 50mm反坦克炮是入侵苏联时期最重要的反坦克炮,在近距离能够击穿T-34,但打不动KV-1。整体性能略强于苏联45mm反坦克炮,在德军记录里甚至和ZIS-3相当(现实中不是)。该炮是德军最后一个配备榴弹的型号,在苏联缴获后有编入ZIS-3队列充当师级远程加榴炮的使用情况。

PAK-40 75mm 反坦克炮是入侵苏联后为对抗苏联KV-1和T-34开发的反坦克炮,从定型后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反坦克炮,威力足够打穿绝大多数盟军坦克,只有IS,潘兴等重型坦克能够抵御它的打击,所以从炮弹上看,PAK-40的炮弹使用量是最多的。需要注意的是,德国75mm反坦克炮的药筒有700mm,是苏联/美国/法国75mm炮的350-380mm药筒的两倍,所以口径虽然ZIS-3和PAK-40相当,倍径ZIS-3更长,但反坦克性能PAK-40更好。

PAK-43 88mm反坦克炮1943年才加入战场,是德国最后一款大量生产列装的重型反坦克炮,和虎王的KWK43是同一设计。该炮从反坦克威力上基本上是二战最好的,但炮太重,机动性低于可以用人力拖动的PAK-40,所以产量不大,弹药配发数量也能够说明它应用不广。

7,5-cm leIG - 26 563 75mm步兵炮炮弹2656.3万发;
15-cm sIG - 5 263 150mm步兵炮炮弹526.3万发

二战时各国仍然广泛配备团级75/76mm级别的步兵炮。德国也不例外。不过德国150mm步兵炮是二战最大的步兵炮,机动性不高,但是对于前线步兵是攻克地堡等坚固设施的重要武器。为了增强机动性,德国在二战中利用1号坦克等旧底盘将150步兵炮转为自行火炮。

GebK15 - 133 75mm山炮炮弹13.3万发
7,5-cm Geb.G.36 - 3 173 75mm山炮炮弹(Geb.G.36炮的炮弹)317.3万发
10,5-cm Geb.H.40 -69 105mm山炮炮弹6.9万发

以上为山地步兵采用的火炮。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山地步兵和空降兵还有配备LG 40系列无后座炮,这种无后座炮本人前文介绍无后座炮历史提过,可以直接使用这两种山炮的炮弹,射程与之相近,但精度不够,所以并未全面替代德国人的山炮。

7,5-cm leFK 16 and 18 - 241 75mm野战炮炮弹24.1万发
10,5-cm leFH - 79 450 105mm师属轻型榴弹炮炮弹7945万发
10-cm K18 - 5 523 100mm加农炮(也有归类为重炮的)炮弹552.3万发
15-cm sFH - 18 498 150mm师属重型榴弹炮炮弹1849.8万发
以上总计10708.7万发,超过1亿。

75mm 轻型野战炮在1930年前后设计,只有26倍口径,威力很小,和四号A坦克那个号称“木棍”的75炮师出同门,所以产量和配发都很少,仅有24万发炮弹,不足75步兵炮的百分之一。

100mm K18是一种52倍口径的加农炮,原本计划和75mm野战炮构成师属火力,但因为威力不足,战前和战争中合计生产仅1400门,很快被交给大西洋壁垒的海岸炮兵(大西洋壁垒名称宏达,但装备都是陆军不要的战前火炮、缴获的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的存货)。

因此,从42年起,德国一个标准步兵师配备两种师属压制火炮,即105和150两种口径。105和150两种师属火力打出了1亿枚炮弹,彰显了他们作为师属压制火炮的重要地位。

17-cm K - 445 170mm列车炮炮弹44.5万发
21-cm Mrs.18 - 1 336 210mm重型臼炮炮弹133.6万发
15-cm K18 and K39 - 121 150mm重炮炮弹12.1万发
21-cm K39/40 - 18 210mm重炮炮弹1.8万发
24-cm K3 and H39 - 10 240mm重炮炮弹1万发
比师属炮兵更强大的炮兵,一共只发射了193万发

以上几种火炮(带K都是大型加农炮)基本上都是德国的军或者集团军一级才能调动的武器,归属建制独立的重炮营。需要注意的是,170加农炮也被盟军俘虏后使用在突尼斯战役和诺曼底战役中,射程30公里。

德国的军属炮兵并不像苏联的军属炮兵那么经常参加火力准备,一般只有特定的时候才会参加炮击,比如攻打布列斯特要塞时就动用过21cm重炮,失败后又调来卡尔大炮。这种武器并不是前线部队标准的武器。

5-cm Gr.W.36 - 19 537 50mm迫击炮炮弹1953.7万发
8-cm Gr.W.34 - 50 416 80mm迫击炮炮弹5041.6万发
12-cm Gr.W.42 - 3 527 120mm迫击炮炮弹352.7万发
迫击炮炮弹仅仅发射了7348万发

德国主力的迫击炮为81mm迫击炮,这种迫击炮被配属在德国步兵营里使用。50mm迫击炮为连排级武器,威力很低,1943年后基本不见使用,而后期最受德国欢迎的迫击炮莫过于仿制苏联M1938式的42式120迫击炮。该炮虽然配属给团,但是其发射的高爆弹威力强于105榴弹炮炮弹。该炮还出口日本,即所谓的二式12厘米迫击炮。

苏联统计合计表格

该表格缺失1941年份。万幸的是,原贴楼主找到了41年的数据。

1941年苏军弹药消耗
Continuing to gather information: these are ammunition production figures for 1941:
Item/1941(in thousands):

Aircraft board cannons: 航空机关炮炮弹
20-mm /8 900 —— 20mm炮弹890万发
23-mm /2 080—— 23mm炮弹208万发
Totals/10 980 —— 合计1098万发

Field and AA artillery: 陆军身管火炮炮弹
25-mm /251—— 25mm高射炮25.1万发
37-mm /5 863—— 37mm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炮弹586.3万发
45-mm /12 432—— 45mm反坦克炮炮弹1243.2万发
76-mm /8 800—— 76.2mm师属加农炮、团属野炮,山炮、高射炮炮弹880万发
85-mm /3 592—— 85mm高射炮炮弹359.2万发
122-mm/4 310—— 122mm榴弹炮/加农炮炮弹431万发
152-mm/2 337 —— 152mm加农榴弹炮炮弹233.7万发
203-mm/1 325 —— 203mm榴弹炮炮弹132.5万发
Totals/38 910 —— 合计3891万发

Rocket ammunition: —— 火箭炮炮弹
M-8/570 —— M-8火箭炮炮弹57万发
M-13/417 —— M-13火箭炮炮弹41.7万发
Totals/987 —— 合计98.7万发

Mortar rounds:—— 迫击炮炮弹
50-mm/15 910 —— 50mm迫击炮炮弹1591万发
82-mm/7 033 —— 82mm迫击炮炮弹703.3万发
120-mm/1 140 —— 120mm迫击炮炮弹114万发
Totals/24 500 —— 合计2450万发

Naval guns/1 563,9 —— 海军火炮炮弹156.39万发

Air bombs: —— 航空炸弹合计311.25万发
HE/1 226,5 —— 高爆弹122.65万发
Incendiary/1 859,4 —— 燃烧弹185.94万发
Lighting/4,9/44,5 —— 照明弹0.49万发
Chemical/21,7/97 —— 化学弹2.17万发

Hand grenades/26 310 —— 手榴弹2631万枚
AP mines/5 032 —— 反人员地雷503.2万枚
AT mines/1 511 —— 反坦克地雷151.1万枚

Small-arms ammo (in millions) —— 枪弹424.3425亿发
7,62 rilfe and machinegun/3 369 —— 7.62mm步枪/轻重机枪弹336.9亿发
7,62 submachinegun/777 —— 7.62mm冲锋枪弹77.7亿发
12,7-mm/96,7 —— 12.7mm重机枪弹9.67亿发
14,5-mm (AT rifles)/0,725 —— 14.5mm反坦克枪弹725万发

陆军一共发射6439.7万发炮弹,其中迫击炮占了2450万发、

由该表可知两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第一,由于双方压制炮兵编制和使用有比较大差异,德国一般是师属炮兵包括105和150两种榴弹炮,而苏联则是师属76(ZIS-3师炮,该炮也用于反坦克甚至作为步兵炮使用)和122两种主力火炮,在二战最初的1941年和最后的1944年,45年还有过152mm榴弹炮。不过,苏联师属152榴弹炮(战前使用M1909/30式,后期换装为D-1)由于太过于笨重,早在诺门罕之战就有一个师属152炮连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41年也有大量被俘虏,所以就算是1943年D-1配备后,整体的使用量仍然较少。所以,单纯对比师属火力,就会发现德国人的105榴弹炮弹使用量和苏联76mm使用量相当(7900万对8100万,注意,苏联42年76师炮弹药大幅增加是因为该表格也把T-34-76的F-34主炮计入其中,因为它和ZIS-3都是来自于二战前F-22式师属76,弹药通用,因此刨去30000多辆T-34和KV-1,以及反坦克的ZIS-3后,反而苏联师属76的炮弹远低于德国105),德国人150炮弹和苏联122 M1938式榴弹炮炮弹相当(1800万对2500万),会得出苏联压制火力不如德国人的结论,但现实中却不是。

那么问题出现在哪?就在军属炮兵中。

根据苏联战前编制,每个军拥有3个重炮营,分别是09/30式107mm加农炮、09/30(A-19) 122mm加农炮和,M1937(ML-20) 152mm加农炮。107mm加农炮在41年损失极重,因此后来主要生产的便是A-19和ML-20,而现实中军属炮兵和苏联独有的“预备炮兵”(大型独立的炮兵师甚至炮兵军)更偏爱ML-20一些,所以ML-20产量(包括ISU-152)显著多于A-19(包括IS-2)的数量。在所有苏联执行的战略进攻中,军属炮兵师,方面军和大本营预备炮兵师都会全力加入火力打击之中,这点就和德国人并不频繁使用170以上军属炮兵有了鲜明对比。那么计入军属和方面军预备炮兵的A-19和ML-20后,苏联在火力压制方面动用的炮弹也超过1亿,对德国人的火力就不再存在弱势,甚至某些时候还有优势。这原因后面会说。

第二,就是双方的迫击炮发射数量天壤之别。原作者引用的数据很说明这点:

德军:50mm迫击炮炮弹1953.7万发+80mm迫击炮炮弹5041.6万发+120mm迫击炮炮弹352.7万发=7348万发
苏军:50mm迫击炮炮弹3226.84万发+82mm迫击炮炮弹13432.37万发(突破1亿)+107mm迫击炮炮弹78.8万发+120mm迫击炮炮弹4375.68万发+160mm迫击炮炮弹21.585万发=21135.395万发(突破2亿)

但是,作者把原因归结为双方在步兵炮领域上的差别,认为德国人更重视直射的75mm步兵炮和150mm步兵炮,而较少重视迫击炮。实际上这么看比较肤浅了。现实中,苏联和德国75/76mm步兵炮生产都是15000门左右,德国人配备的75mm步兵炮炮弹有2500万发,苏联2100万发,双方位于伯仲之间,而且在后期德国人有三号突击炮(上表没提到装甲车辆弹药),苏联则有大批坦克和ZIS-3,步兵炮占比下降很正常,所以步兵炮不是双方迫击炮查出来3倍的原因。其真正原因在于,苏联对于迫击炮定位并不简单是“步兵伴随火力”。

如果大家喜欢看历史书,那么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中国取得苏联数据经常是“火炮及迫击炮有XXX门”,而且强调“是德国的N倍”。但比对苏联和德国师属重炮的产量,德国105产量和苏联122相当,150产量和ML20相当,只有ZIS-3产量高达10万门有着很大优势,但不要忘了,ZIS-3损失也高达80000门之多,而且ZIS-3有很多配备在反坦克炮和SU76单位里,不参加火力压制。那么,这N倍数量优势又怎么来的?答案就是后面的“迫击炮”。

由于41年折损了太多大口径火炮,而大口径火炮生产非常浪费工时,德国人和苏联人每年只能生产约3000门105、122口径火炮,以及1000门左右的150/152口径火炮,根据统计,德国人SFH 18 150加榴炮需要花费8个月的工时才能够下线,同理适用于ML-20火炮。因此,苏联在重型火炮缺编较大(41年兵员也缺,连军一级编制都取消了),但急需重火力的情况下,苏联将大量的82mm迫击炮和120mm迫击炮在战斗开始前夜秘密推到战线前面,火力准备开始时,对5公里内的德国阵地展开爆发突袭,利用82mm、120mm迫击炮弹不弱于76mm和122mm师属火炮的威力有效地对近距离目标展开压制,以解放更有价值的122,152对纵深目标进行火力延伸打击。同时,苏联还有很多名为“近卫迫击炮团”甚至“重型近卫迫击炮旅”的单位,实际上他们配备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这些火箭炮往往会在大口径榴弹炮打光后补上最后一轮齐射,而在喀秋莎火箭遍布天际的弹幕下,苏联坦克会搭载着步兵开始冲锋。所以,苏联统计数字中包括迫击炮和火箭炮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连同上面提到的缴获的德国PAK 38 50mm反坦克炮,在必要时都会加入火力齐射。

统计数据后有很多玄机。只有深刻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才会知道为何数字产生了差异。




【贴吧转载+个人点评】弹药统计数学后的苏德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