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艺术类考研关键词:文艺与市场

2018-11-27 11:30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编辑:凯程艺术硕士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与市场关系的表述,尤其是“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的说法引起了普遍热议。

        文艺与市场关系的扭曲,或者说某些文艺作品与市场的低俗化共谋,并非一种孤立或自因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征,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甚至是整个现代性负面效应的一种呈现。就利益取向对建构公民德性的阻力而言,它不是中国才有的特殊现象,与市场形成低俗化共谋的也远不仅仅只有文艺。因此,纠正——或者哪怕是尽可能减少——这种扭曲关系,必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批判固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于表象的批判,并不能起到太多实质的作用。一些低劣作品的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的现象是值得深思的。批判的声音有时仅仅作为一种消费的体验被裹挟进消费主义的漩涡之中,消失于无形。

      在理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讲话》提出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大量文章以《讲话》的这一表述为依据,指出真正的文艺精品不会在市场方面输于媚俗的低劣作品,同时举出了一些精品力作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的实例。好的作品不会没有市场,笔者并不否认这一点。不过,《讲话》暗含更深一个层次的思考,即针对理想情形与现实情形的区分。《讲话》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讲话》为何在描述了“好的作品”之后,紧接着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句话不是为了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而恰恰是针对当前文艺生产在把何者放在首位的问题上的迷失。

        因此,增强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与摆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需要创作者、政府主管部门、媒体以及评论和研究界等各方面的努力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效对话和通力配合。举其要者,大抵可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创作者应该“坚守艺术理想”,把审慎考虑社会效用问题当作自觉的德性要求。政府和主流媒体应该在创作和发表条件方面扶持优秀创作者,同时为青年创作者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研究者应该在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认真调研文艺生产机制,尤其是商业化运作的过程及其细节,向政府提供干预和引导当下文艺生产机制的可行对策。文艺评论的导向作用也应得到更高的重视。文艺评论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理性分析和解读,通过阐述艺术水准高低的缘由,直指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核心。高水平的文艺评论远不止是消费的体验,不会轻易埋没于众声喧哗之中,它可以同时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和创作者,甚至对政府的激励方向和媒体的取舍构成积极引导。当然,评论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评论家与创作者自觉加强精神对话,形成“思想碰撞上的张力”,同时也需要更加理性化、机制化和透明化的公共评论空间的建构。

文章来自凯程《中传艺术考研热点册》,更多2019考研热点解读可参考《中传艺术考研热点册》。


中传艺术类考研关键词:文艺与市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