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解题技巧(8)——层析法

全文字数|8.6千
阅读时间|4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多种复杂情况的难题——层析法
2.例题1:根据限制确定不等式的要求
3.例题2:2018国考最难的题
4.例题3:元素较少就要逐个列出
5.例题4:带有「上下坡」的路程题特点
6.例题5:最有效避开「钟表题」的陷阱
7.例题6:较小的数据尽量不用公式
8.例题7: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法
9.例题8:注意「爬楼梯」题目的陷阱
10.例题9:工程类「思维定势」的陷阱
11.例题10:耐心列出所有的可能性
12.例题11:分析「水流」对速度的影响
13.例题12:速度类题目需拆开分步计算
14.例题13:复杂排列组合题的分类
15.例题14:「极限」题的潜台词要求
思路复杂、计算量较大的「数量关系」题往往难度非常高,这是由行测时间紧张的性质决定的。

一、多种复杂情况的难题——层析法
「数量关系」中有一类题目的题干中含有多种不同的情况,较为复杂,例如:
路程→往返的速度不同、中途变速
工程量→中间增加工作效率
钟表→时分针在不同时间的夹角
商业题→售价变化、销售策略变化
此类题目基本都是难题,即使有些题看着非常简单,其正确率往往也不高。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行测的时间非常紧张,如果在「数量关系」上花费大量时间,那很可能导致行测无法完成。而包含多种情况的题目由于思路复杂、计算量大,成为考生最优先放弃的对象,因此此类题目正确率很低。
在此,借用化学的「层析」概念,简单说说这类题目应当如何解析。
如果将题目视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其难度必然很高;但是,如果将题目分层解析,步步为营,则每一步的难度其实并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数量关系」题,甚至所有的行测题使用的都是「层析法」,但包含多种情况的「数量关系」题分层更明确,使用这种方法更有必要性。
严格来说,「层析法」是一种解题思路,并不是具体的技巧。各位小伙伴可以通过做这些思路复杂、计算量大的题目,了解自己的解题能力,测试自己在实际考试中有没有做完「数量关系」的能力。
此类题目必须多学多练,因为做出这些题目花多少时间往往比能不能做出来很重要。如果一道题花了3分钟以上的时间做出来,那可能导致必须在其他地方来找时间补,从而得不偿失。

二、例题1:根据限制确定不等式的要求
【2018国考地市级卷69题/ 省级卷73题】新能源汽车企业计划在A、B、C、D四个城市建设72个充电站,其中在B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占总数的1/3,在C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比A市多6,在D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少于其他任一城市。
至少要在C市建设多少个充电站?
(A)20
(B)18
(C)22
(D)21

至少要在C市建设多少个充电站?
(A)20
(B)18
(C)22
(D)21
正确率25%,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ABCD共有72个
②B占1/3
③C比A多6个
④D比ABC都少
⑤求C至少多少个
本题条件极为复杂,还加入了「不等式」这个关系较复杂的考查点,难度很高。
根据①②可知:
A+B+C+D=72,且B=1/3×72
即B=24,A+C+D=48
根据③可知C-A=6,即A=C-6,代入上文,可得:
(C-6)+C+D=48,
→2C+D=54
→D=54-2C
根据④可知D比ABC都小,即:
D<A=C-6
D<B=24
D<C
由于A+C+D=48=2B,即:
A+(A+6)+D=2B
→A+3+D/2=B,即A<B
即ABC中A最小,因此需要求出D<A的范围,即:
D<A
→D<C-6
→54-2C<C-6
→60<3C
→C>20
由于充电站数量必须为整数,因此C至少为21,D选项正确。
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需要注意不能把不等式D<C-6直接带入2C+D=54中,得出3C<60后认为C比20小,因此误选B,这个关系正好和原题是相反的。如果考生能够掌握不等式的解题要点,那么本题难度并不高,但对于不熟悉不等式的考生来说,这道题可能就会花费较多时间了。
严格来说,本题每一步都不是特别难,但想要在运算速度快的前提下做到所有步骤都不出错,难度就很高了。有的考生因为时间紧张等原因没有解出答案,这是非常可惜的。

三、例题2:2018国考最难的题
【2018国考地市级卷70题/ 省级卷75题】某公司按1︰3︰4的比例订购了一批红色、蓝色、黑色的签字笔,实际使用时发现三种颜色的笔消耗比例为1︰4︰5。当某种颜色的签字笔用完时,发现另两种颜色的签字笔共剩下100盒。此时又购进三种颜色签字笔总共900盒,从而使三种颜色的签字笔可以同时用完。
新购进黑色签字笔多少盒?
(A)450
(B)425
(C)500
(D)475

新购进黑色签字笔多少盒?
(A)450
(B)425
(C)500
(D)475
正确率19%,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红蓝黑采购量1:3:4
②红蓝黑消耗量1:4:5
③某颜色用完,另两种剩100
④再购进900,使其能同时用完
⑤求新购黑数量
本题是2018年国考最难的题目,但是本题的难只体现在计算量上面,解题思路是非常简明的。
由采购量1:3:4但消耗量1:4:5的描述,可设「采购基础单位」为3、4、5的最小公倍数3×4×5=60,即采购量为60:180:240。
(注:此类题目设为最小公倍数的目的是保证运算中不会出现分数,方便化简。)
由题意可知,每次消耗量为1:4:5,想要消耗完3种笔所需的次数分别为
红笔→60:1=60次
蓝笔→180:4=45次
黑笔→240:5=48次
蓝笔需要消耗完次数最小,因此蓝笔消耗最快。蓝笔消耗完时:
红笔剩60-1×45=15支
黑笔剩240-5×45=15支
假设的「采购基础单位」为60支时,总共剩30支,而实际剩100支,为30的10/3倍,即实际「采购基础单位」也和假设「采购基础单位」呈相应比例关系,即:
实际「采购基础单位」=假设「采购基础单位」×10/3=60×10/3=200支
实际红、黑笔各剩15×10/3=50支
根据题目叙述,后来又采购了900支笔,即总共有900+50+50=1000支。按照“同时用完”的要求,此时红笔:蓝笔:黑笔=1:4:5,很容易看出最后红、蓝、黑三种笔数量分别为100支、400支和500支。
因此,黑笔新购进量=黑笔最后数量-开始时剩下的数量=500-50=450支,A选项正确。
如果考生找不到「3×4×5=60」这个基础单位,或者没有意识到通过「假设一个数量,用最后剩下笔的数量和100去比较,即可求得实际采购量」这样一个原理,那么本题即使能通过其他的方法做出来,也会花费非常长的时间,长到根本不值得去做这道题。
例如,考生如果不设「采购基础单位」为60而是1的话,就会涉及到很多分数运算,且最后还是要和100盒笔对照,白白增加计算难度。
如果能够做出该题,就可以从这个题目上战胜80%的考生,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四、例题3:元素较少就要逐个列出
【2017国考地市级卷64题/ 省级卷65题】某次知识竞猜试卷包括3道每题10分的甲类题,2道每题20分的乙类题以及1道30分的丙类题。参赛者赵某随机选择其中的部分试题作答并全部答对,最终得分为70分。
赵某未选择丙类题的概率为多少?
(A)1/3
(B)1/5
(C)1/7
(D)1/8

赵某未选择丙类题的概率为多少?
(A)1/3
(B)1/5
(C)1/7
(D)1/8
正确率17%,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10分,3道
②乙20分,2道
③丙30分,1道
④全答对共70分,求未选择丙的概率
本题属于多种组合下的概率题,难度较高,解题关键是理解得分的具体情况。
根据①②③的描述和④的限制,可列出得分公式:
(10×甲)+(20×乙)+(30×丙)=70。
其中甲乙丙都为整数且甲≤3,乙≤2,丙≤1。 那么可能的情况只有三类:
(1)甲=0,乙=2,丙=1
只有1种情况:甲未选,乙2题必选,丙1题必选。
(2)甲=2,乙=1,丙=1
甲=2有3种情况:C(3,2)=3
乙=1有2种情况:C(2,1)=2
丙=1只有1种情况:1题必选
总共有3×2×1=6种情况。
(3)甲=3,乙=2,丙=0
只有1种情况:甲3题必选,乙2题必选,丙不选。
因此赵某总共有1+6+1=8种情况,未选择丙的情况只有(3)中的一种,即丙未选的概率是1/8,D选项正确。
千万不要盲目套用和排列、组合、概率有关的公式,因为本题总共只有8种情况。只要逐个列出所有的可能,这道题就很容易做出来。

五、例题4:带有「上下坡」的路程题特点
(2016国考地市级卷68题/省级卷67题)A地到B地的道路是下坡路。小周早上6︰00从A地出发匀速骑车前往B地,7︰00时到达两地正中间的C地。到达B地后,小周立即匀速骑车返回,在 10︰00时又途经C地。此后小周的速度在此前速度的基础上增加1米/秒,最后在11︰30回到A地。
A、B两地间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A)40-50公里
(B)大于50公里
(C)小于30公里
(D)30-40公里

A、B两地间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A)40~50公里
(B)大于50公里
(C)小于30公里
(D)30~40公里
正确率33%,易错项C

在草稿纸上画出题干关系:
(1)小周由A去B时:
A————→C————→B
6:00 7:00 (8:00)
由于C→B时小周没有变速,且C为AB中点,因此C→B「骑车时间」=A→B「骑车时间」,即小周8:00到达B。
(2)小周由B回A时:
A←————C←————B
实际11:30到 10:00 8:00
(正常12:00到 )
若C→A时小周没有变速,则C→A「骑车时间」=B→C「骑车时间」,即小周正常情况下12:00到达B。由(2)中描述可知,小周回程时在「原速度」基础上增加的1m/s速度使其早到了0.5h。
将格式统一,即1m/s=3.6km/h,列出「AC距离」和「不同速度、时间」对应公式:
「AC距离」=2「小周原速度」=1.5「小周原速度+3.6」
即:0.5「小周原速度」=1.5×3.6=5.4,
解得「小周原速度」=10.8km/h
由(2)可知回程时「小周原速度」骑行4h可由B回到A,因此:
AB距离=10.8×4→「40~50km之间」,A选项正确。
像本题这样和上下坡、加减速有关的路程类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在草稿纸上画图的方式来解题。和路程、速度、上下坡/上下游/有关的题目很容易「熟能生巧」,一定要多想多练。

六、例题5:最有效避开「钟表题」的陷阱
(2016国考地市级卷66题/省级卷70题)李主任在早上8点30分上班之后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开始时发现其手表的时针和分针呈120度角,而上午会议结束时发现手表的时针和分针呈180度角。
在该会议举行的过程中,李主任的手表时针与分针呈90度角的情况最多可能出现几次?
(A)4
(B)5
(C)6
(D)7

在该会议举行的过程中,李主任的手表时针与分针呈90度角的情况最多可能出现几次?
(A)4
(B)5
(C)6
(D)7
正确率28%,易错项B

「钟表题」一直以来都让很多考生头疼,经常是「花费时间长、正确率低」,然而此类题真的难度非常高吗?
根据题目要求可知,想要使时分针夹角90°出现次数最多,则应当让李主任最早开会,最晚散会(且不得晚于12:00)。
首先要牢记一点,即钟表的每个刻度=「时针的每1小时」=「分针的每5分钟」=30°
李主任8:30上班,此时「时分针夹角」=2个半刻度<120°,而开会时「时分针夹角」=120°,即「时分针夹角」变化为:
<120°→0→120°
9:05「时分针夹角」略小于120°,即李主任开会最早时间比9:05稍晚。
散会时「时分针夹角」=180°(而不是0°,一定要注意),即从12:00向前拨分针,使二者位于一条直线上。
在拨动的过程中「时分针夹角」从0°增加,11:30时「时分针夹角」接近180°,因此「时分针夹角」在11:30~11:25之间=180°,即李主任最晚散会时间。
在确定开会、散会时间后,就进入解题阶段。而本题的解题方法就是「钟表题」最通用的解题方法,即:
从整点开始,数出每个小时的「时分针夹角」=90°的次数(这样最不容易记混):
①9:05稍晚~10:00,「时分针夹角」从120°→180°→0°→60°
该阶段「时分针夹角」=90°的时候有1次,位于刚过9:30的时候(本题不涉及具体时间,不需要详细计算)
②10:00~11:00,「时分针夹角」从60°→180°→0°→30°。
该阶段「时分针夹角」=90°的时候有2次,一次位于刚过10:05的时候,另一次位于刚过10:35的时候。
③11:00~11:25左右
该阶段「时分针夹角」=90°的时候有1次,位于刚过11:10的时候。
因此,「时分针夹角」=90°的情况为:
①阶段1次,②阶段2次,③阶段1次。即共有4次,A选项正确。
根据本题要求,李主任上班、开会的「时分针夹角」具体位置无需计算,从而节省时间。只要注意分针位于整点的情况,就不会数错。例如本题李主任开会时间在9:05之后,如果在9:00之前,那么九点整的「时分针夹角」也是90°,需要再算一次。
只要记住「钟表12个刻度,每个刻度30°」,公考的钟表题就很简单。

七、例题6:较小的数据尽量不用公式
【2015国考省级卷72题】网管员小刘负责甲、乙、丙三个机房的巡检工作,甲、乙和丙机房分别需要每隔2天、4天和7天巡检一次。3月1日,小刘巡检了3个机房。
小刘在整个3月有几天不用做机房的巡检工作?
(A)12
(B)13
(C)14
(D)15

小刘在整个3月有几天不用做机房的巡检工作?
(A)12
(B)13
(C)14
(D)15
正确率39%,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丙机房分别隔2、4、7天(即每3、5、8天)巡检一次
②3月1日3个机房一起巡检
③求3月有几天不用做巡检
本题一共只有1个月(31天),因此最合适的方法为:
(1)按照顺序逐一列出甲乙丙巡检日期
(2)确定三者不重复日期为总巡检天数
(3)用31减去总巡检天数即可
推荐以巡检天数最多的甲为基础,填入乙丙的数据,这样最不容易看岔。
甲:1、4、7、10、13、16、19、22、25、28、31,共11天
乙:1、6、11、16、21、26、31,即4天和甲不重复(6、11、21、26)
丙:1、9、17、25,即2天和甲乙不重复(9、17)
相加,得巡检天数为11+4+2=17,因此不巡检天数为31-17=14,C选项正确。
实际做题时,推荐先列出甲,然后一边写乙丙,一边排除重合的数字,这是最简明又最不容易做错的方法。
「一个月内有多少天」的题目不推荐列公式,因为比较容易容易看岔。

八、例题7: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法
【2014国考61题】30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表演节目,他们按顺序从1到3依次不重复地报数,数到3的人出来表演节目,并且表演过的人不再参加报数。
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
(A)87
(B)117
(C)57
(D)77

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
(A)87
(B)117
(C)57
(D)77
正确率47%,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0人围成圈,1~3报数
②报数的人退出圈
③求仅剩1人未报数时,总报数人数
方法一:逐圈排除
由于30这个数据不大,因此一圈圈排除报3的人数,最后将每圈人数相加即可。
第一圈30人,从第1人开始算(下同),报3者为:
3、6、9、12、15、18、21、25、27、30,共10人
第二圈(30-10)=20人,报3者为:
3、6、9、12、15、18,共6人,余2人
第三圈(20-6)=14人,报3者为:
1(因为第二圈余2人,该圈第1人就是3号,下同)、4、7、10、13,共5人,余1人
第四圈(14-5)=9人,报3者为:
2、5、8,共3人,余1人
第五圈(9-3)=6人,报3者为:
2、5,共2人,余1人
第六圈(6-2)=4人,报3者为:2,余2
第七圈(4-1)=3人,报3者为:1,余2
第八圈(3-1)=2人,报3者为:1此时还有1人未报数,符合题意。注意第八圈只需要报1个数。
因此总人数为:
30+20+14+9+6+4+3+1=87,A选项正确。
方法二:拟值反推
对于这种规律非常固定的题目,可以拟一个比较小的数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反推至题干的较大值上。本题可以从1人开始寻找「仅剩1人未报数」和「全部都已报数」的人次是否有规律。
当共有1人时:
「仅剩1人未报数」=0次
「全部都已报数」 =3次(同一人报3次,下同)
当共有2人时:
「仅剩1人未报数」=3次
「全部都已报数」 =6次
可以发现具有下面的关系:
【仅剩1人未报数人次=(人数-1)×3】
因此结果为(30-1)×3=87,A选项正确。
本题方法一比较直观,方法二比较简明,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方法一就是本文提到的「层析法」,方法二就是其他文提到的「建模法」,各位小伙伴可以根据身情况选择。
方法一建议一边写乙丙的报数序号一边排除报数为3的序号,这样非常方便。

九、例题8:注意「爬楼梯」题目的陷阱
【2014国考63题】搬运工负重徒步上楼,刚开始保持匀速,用了30秒爬了两层楼(中间不休息);之后每多爬一层多花5秒,多休息10秒。
搬运工爬到七楼一共用了多少秒?
(A)220
(B)240
(C)180
(D)200

搬运工爬到七楼一共用了多少秒?
(A)220
(B)240
(C)180
(D)200
正确率22%,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0秒爬2层
②之后每爬一层多5秒、多休息10秒
③求爬到七楼一共多少秒
像这种「爬楼梯」的题目,一见到就要主动提高警惕,因为此类题目很容易设下各种陷阱。
由于本题只需要爬到7楼,因此逐一列出各个阶段花费的时间即可。
1到3楼:30秒,15秒1层
3到4楼:15+5=20秒,休息10秒
4到5楼:20+5=25秒,休息20秒
5到6楼:25+5=30秒,休息30秒
6到7楼:30+5=35秒
到7楼共需要:
(30+20+25+30+35)+(10+20+30)
=140+60=200秒,D选项正确。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从1数到7的方法看似笨拙,但并不会花费多少时间。这种方法的所有计算都是两位数的加法,且个位数不是5就是0,对于考生来说毫无难度。
本题很多考生误选了B,其原因是把7楼40秒的「休息时间」误算到了爬到7楼的时间里,这就是「图快」不仔细审题造成的错误。
只要题目和「爬楼梯」「植树」「钟表类」有关就很可能有陷阱,一定要注意。

十、例题9:工程类「思维定势」的陷阱
【2014国考75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A和B两个项目,已知甲队单独完成A项目需13天,单独完成B项目需7天;乙队单独完成A项目需11天,单独完成B项目需9天。
如果两队合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两个项目,则最后一天两队需要共同工作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
(A)1/12天
(B)1/9天
(C)1/7天
(D)1/6天

如果两队合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两个项目,则最后一天两队需要共同工作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
(A)1/12天
(B)1/9天
(C)1/7天
(D)1/6天
正确率34%,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A项目:甲13天,乙11天
②B项目:甲7天,乙9天
③合作时间最短,求最后一天工作时长
本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利用了考生「思维定势」制造出来的陷阱。
一般来说,遇到「某工程队单独N天完成工程」这样的描述,考生会下意识地认为每天完成1/N。例如,有的考生会认为本题A项目甲每天完成1/13,乙每天完成1/11,那么完成A项目的时间为1÷(1/13+1/11),完成B项目的时间为1÷(1/7+1/9),总工作时间为两者相加。但是,这种「思维定式」在本题是错误的。
分析①②可发现, A项目甲效率高,B项目乙效率高,由于「两队合作」≠「两队必须同时在一个项目上合作」,因此最佳和合作方式为甲完成A,乙完成B,进度快的干完自己的项目之后再来帮另一个项目即可。
因此A项目乙11天完成,B项目甲7天完成,B项目快。此时乙干了7天,共干了1/11×7=7/11,还余下4/11。甲乙合作极需干这4/11,根据①可知,剩余天数为:
4/11÷(1/11+1/13)
=4/11÷(13+11/13×11)
=4/11×(13×11/24)
=13/6,即2又1/6天,因此最后一天需要工作1/6天,D选项正确。
上述计算过程需要注意,前面有4/11了,因此(1/11+1/13)写作(13+11/13×11)即可,不需要计算出结果,因为13×11中的11会被消掉。
本题正确率很低,但如果能避开陷阱,后面的计算还是很简单的。一定要就题论题,不要陷入思维定势中。

十一、例题10:耐心列出所有的可能性
【2013国考64题】甲和乙进行打靶比赛,各打两发子弹,中靶数量多的人获胜。甲每发子弹中靶的概率是60%,而乙每发子弹中靶的概率是30%。
比赛中乙战胜甲的可能性是多少?
(A)小于5%
(B)5%~12%
(C)10%~15%
(D)大于15%

比赛中乙战胜甲的可能性是多少?
(A)小于5%
(B)5%~12%
(C)10%~15%
(D)大于15%
正确率34%,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打两发,中靶多的获胜
②中靶几率:甲60%,乙30%
③求乙战胜甲的可能性
根据①③可知,乙战胜甲的可能性有两种:
情况一:乙2靶全中,甲中1靶或0靶
乙2靶全中=30%×30%=9%
甲中1靶或0靶,即甲不是2靶全中,此时该概率为:
1-甲2靶全中=1-(60%×60%)=64%
情况一概率=9%×64%=5.76%
情况二:乙中1靶,甲中0靶
乙中1靶=乙先中后不中+乙先不中后中
=30%×(1-30%)+(1-30%)×30%
=21%+21%=42%
甲中0靶=(1-60%)×(1-60%)
=40%×40%=16%
情况二概率=42%×16%=6.72%
因此乙战胜甲的概率=情况一+情况二
=6.72%+5.76%,位于10%~15%之间,C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耐心列出所有的可能性,题目本身的计算并不复杂。注意甲中1靶或0靶=1-甲2靶全中的关系,可以方便计算。

十二、例题11:分析「水流」对速度的影响
【2012国考69题】一只装有动力桨的船,其单独靠人工划船顺流而下的速度是水流速度的3倍,现在该船靠人工划动从a地到顺流到达b地,原路返回时只开足动力桨行驶,用时比来时少2/5。
船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桨行驶的速度是人工划桨的速度的多少倍?
(A)2
(B)3
(C)4
(D)5

船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桨行驶的速度是人工划桨的速度的多少倍?
(A)2
(B)3
(C)4
(D)5
正确率58%,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V划船顺流=3V水速
②划船顺流A→B,原路动力浆返回B→A用时比来时少2/5
③求静水时V动力浆和V划船的速度之比
根据①可知:
V划船=2V水速
设水速为1,则V划船=2,根据②描述,可设划船顺流从A到B之间的用时为5(方便计算),则:
A→B路程=3×5=15
B→A时间=5×(1-2/5)=3
因此B→A速度=15÷3=5
根据②可知B→A为逆流,即:
B→A速度=V动力浆-V水速
因此V动力浆=B→A速度+V水速
=5+1=6
可知V动力浆:V划船=6:2=3,B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注意,根据「回程比去程用时少2/5」的叙述,可设去程用时为5,这样可以非常方便计算。
凡是涉及「顺水逆水、上坡下坡」的,一定要记得分析水流和坡度对速度的影响。

十三、例题12:速度类题目需拆开分步计算
【2012国考74题】甲乙两人计划从A地步行去B地,乙早上7:00出发,匀速步行前往,甲因事耽误,9:00才出发,为了追上乙,甲决定跑步前进,跑步的速度是乙步行速度的2.5倍,但每跑半小时都需要休息半小时。
甲什么时候才能追上乙?
(A)10:20
(B)12:10
(C)14:30
(D)16:10

甲什么时候才能追上乙?
(A)10:20
(B)12:10
(C)14:30
(D)16:10
正确率31%,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从A到B,乙7:00出发,甲9:00出发
②V甲=2.5V乙,但甲跑半小时休息半小时
③求甲追上乙的时间
题干数据关系简单,直接赋值即可。设乙每小时速度为1,则甲为2.5,由①②可知,甲乙初始距离为:
1×(9-7)=2
根据②的描述,以1小时为周期分析甲和乙接近的情况,即甲乙每小时接近:
2.5×0.5-1=0.25
注意甲先跑后休息,因此甲追上乙最后一段的半个小时,甲乙距离接近:
2.5×0.5-1×0.5=0.75
即通过分段计算,当甲乙距离接近0.75及以下时,直接再加0.5小时即可追上乙。
因此甲乙距离剩0.75时,花费的时间为:
(2-0.75)÷0.25=5
甲追上乙的时间为:
9:00+5+0.5=14:30,C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注意,如果上述计算不能被0.25整除,则按照甲乙最后一段距离不到0.75来算,重新计算最后一段的时间即可。和「二人速度」有关的题,一定要仔细考虑两人行动的具体情况。

十四、例题13:复杂排列组合题的分类
【2011国考72题】甲、乙两个科室各有4名职员,且都是男女各半,现从两个科室中选出4人参加培训,要求女职员比重不得低于一半,且每个科室至少选 1人。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A)67
(B)63
(C)53
(D)51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A)67
(B)63
(C)53
(D)51
正确率30%,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科室各4人,2男2女
②选出4人培训,女=2、3或4,每个科室至少1人
③求选法总数
本题数据较小,直接列出所有的大类即可。根据①的情况和②的限制可知,选法的大类有:甲1乙3、甲2乙2和甲3乙1。
甲1乙3情况如下:
(1)甲1男,乙1男2女
(2)甲1女,乙2男1女或1男2女
情况(1)共有:
C(2,1)×C(2,1)×C(2,2)=4种
情况(2)中,乙有:
C(2,2)×C(2,1)+C(2,1)×C(2,2)=4种
共有:
C(2,1)×4=8种
两者共有4+8=12种。根据题目描述,显然甲1乙3=甲3乙1=12种。
甲2乙2情况如下:
(1)甲2男,乙2女
(2)甲1男1女,乙1男1女或2女
(3)甲2女,乙2男、1男1女或2女
情况(1)只有1种
情况(2)分别如下:
甲1男1女=C(2,1)×C(2,1)=4种
乙1男1女=4种
乙2女=1种
则情况(2)共有4×(4+1)=20种
情况(3)分别如下:
甲2女:1种
乙2男:1种
乙1男1女: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有4种
乙2女:1种
则情况(3)共有1×(1+4+1)=6种
甲2乙2共有1+20+6=27种。
选法总数=27+12+12=51种
本题正确率非常低,显然这种分类较为复杂的题目对于考生来说是相当棘手的。事实上,只要分类清楚,本题难度并不高。这道题的计算是非常简单的,关键就在于分类是否准确。

十五、例题14:「极限」题的潜台词要求
【2010国考49题】某城市居民用水价格为:每户每月不超过5吨的部分按4元/吨收取,超过5吨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6元/吨收取;超过10吨的部分按8元/吨收取。某户居民两个月共交水费108元。
该户居民这两个月用水总量最多为多少吨?
(A)21
(B)24
(C)17.25
(D)21.33

该户居民这两个月用水总量最多为多少吨?
(A)21
(B)24
(C)17.25
(D)21.33
正确率38%,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不超过5吨:4元/吨
②5~10吨:6元/吨
③10吨+:8元/吨
④两个月共交108元,求用水总量最多
本题既是一道「极限」题,也是一道和「分层解析」密切相关的题目。根据①②③的描述可看出,水用的越多,交费越多,因此两月用水总量最多时必然用水量相等,此时每月交费相等,即为108÷2=54元。
由于用水量增多时,不影响之前限额的水价,因此逐阶段考虑交费情况即可。
5吨→5×4=20元
10吨→20+(10-5)×6=50元
此时距离54元还有4元的距离,即10+后的用水量为4÷8=0.5吨
即:
每月用水量=10+0.5=10.5吨
两月最多用水=10.5×2=21吨,A选项正确。
每道「极限」题都有潜台词,即「想要达到这个极限,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到极限」。
本题水费越来越高,显然每月用水量相等时,单月最高用水量产生高价的量最小,即符合题干「用水量最多」的要求。
这道题误选C的很多,C属于「最少多少吨」,情况为「两月中一个月不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