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鹅銮鼻,一个风景不错的地方!

2019-04-15 23:45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鹅銮鼻,又名南岬,位于中国宝岛屏东县恒春镇,是地理上的宝岛本岛的最西南端,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望。为何在2019年的4月15日专门提到这个地方,现实和历史会给出答案。“鹅銮”是宝岛高山族原住民排湾族语言里“帆”的译音,因为附近的香蕉湾有大石高50米,周围约40米,极像船帆般的形状,所以特取此名,再加上该地形就好像是个突出的鼻子,“鼻”便是指海湾岬角,故称鹅銮鼻或“鹅銮鼻半岛”。1982年成立鹅銮鼻公园,以鹅銮鼻灯塔为主体,规划出邻近五十公顷的风景区。鹅銮鼻位于宝岛的最南端,地处中央山脉尽头的台地,尖端挺伸海外形成半岛,三面临海,一面背山,是太平洋、巴士海峡和内海海峡的分界处,从南海北上海上轮船来往必经这里,其重要性有如非洲的好望角。鹅銮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过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只触礁沉没。


鹅銮鼻灯塔是宝岛南部海域夜航船只测定方位的重要座标点。塔身全体白色圆形,内分四层。塔内灯光每隔10秒钟自动闪亮一次,光力可达27海里,是东亚早年最大的海上灯塔之一。是清政府为避免中外船只在宝岛西南部触礁而设立,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7年。为著名历史古迹。1867年,清同治六年,一艘美国商船从汕头开往牛庄途中,在暴风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触礁沉没,船长和船员游泳登岸后,除一中国船员逃走外,其他人都被原住民当做“红毛鬼”俘虏并处决,被称为罗发号事件。琉球船只也曾经在南岬一带遇难,还因此引发著名的牡丹社事件,美日要求清朝在此处设灯塔。清廷于1875年委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毕齐礼,勘察灯塔建地,并支付一百银两向原住民购买灯塔预定用地建塔。灯塔于1881年动工,1883年建成。

由于当地是原住民的地盘,因此在兴建前后,官方还派了五百兵力守护。鹅銮鼻灯塔拥有炮垒式的外观与满布枪眼的围墙,围墙外还有壕沟,而整个塔区建筑屋顶都是“蓄水坪”,雨水沿着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岗石蓄水池,水源自给自足,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外来侵袭与围困而建造的设施,也因此鹅銮鼻灯塔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武装灯塔。建造费用总数为白银20余万两。后来在甲午战争战败后,1895年清军离台,灯塔被日方侵占。二次大战时灯塔遭盟军空袭受损。1962年重建后,塔高24.1米,塔顶换装新式大型四等旋转透镜电灯,经过大型旋转透镜后,光力为180万烛光。


现在除了灯塔外,还有宝岛本岛最南点的标志,立于东经120度50分0秒、北纬21度53分59秒,位置在垦丁公园内,鹅銮鼻公园与龙坑生态保护区间。为标示本岛陆地最南点的一个水泥制标示。 由鹅銮鼻公园旁的公路右转后,可抵达灯塔旁的最南点停车场,从停车场再往下走,可以找到最南点的入口。进入后步行约十分钟,穿过沿岸的茂密丛林,就可以看到一座木制眺望平台。在此可以一览巴士海峡和太平洋交接处的海景。

由台北南下高速公路末端往垦丁方向,接17省道即滨海公路,经水底寮后转入1号省道,过枫港接26号省道,经恒春至垦丁,再南行即可抵达。由高雄走17号省道,经水底寮后转入1号省道,过枫港接26号省道经恒春至垦丁,再南行即可抵达。


鹅銮鼻,一个风景不错的地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