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超音速导弹分析系列—C-HGB之LRHW
观前提示
1、首先肯定美国高超音速武器总体落后的态势,本文仅客观完整的概述美国高超音速武器并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2、美国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众多,本文仅作一个汇总概论,若各位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后续有空再进行细论。


C-HGB系列(通用高超声速滑翔体)
该项目前身是由美国开展的AHW(先进高超声速 武器)、TACMS-P(穿透性战术导弹系统)等等一系列高超声速项目发展而来的HGB(高超声速滑翔体)计划,该计划最终被美国国防部统筹为C-HGB发展计划,如今的美国高超音速项目仍然围绕C-HGB展开。该项目目前主要有两个子项目,一是陆军的LRHW(远程高超声速武器),属于陆军LRDF(下一代远程精确火力)计划中的高超音速武器部分;二是海军的 IR-CPS(常规快速打击)项目,将安装于DDG-1000“朱姆沃尔特”以及DDG(X)驱逐舰上。
一、LRHW(Long Range Hypersonic Weapon System)

LRHW“暗鹰”射程指标为5000-6000km,也有说法为3000km+,鉴于没有个准信此处不作盖棺定论,目前较为可信的论点是第一阶段射程为2900km左右,而后续的第二阶段将升级到4000km以上,据美国国防部证实该弹最大速度可达到17马赫,仅次于俄罗斯“先锋”的20马赫,战斗部重量可能在500kg左右。采用双锥体战斗部,带有两对跨过两级锥体的副翼,由合金与复合材料制成抗烧蚀外壳。推进部分使用了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此处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不作赘述,推荐参考下文。

事实上,作为一款并没有正式批量服役的武器(上述服役图片仅仅是将发射车与试验弹交给军方作提前磨合),该武器的相关资料仍然是十分稀少的,目前进行的试射都只是推进器测试,进行的全弹试射均以失败告终,该武器的成品还要在不久的将来才能见到,不过此处仍然可以通过目前披露的指标对其进行一定的预测:

1、技术成熟、可靠性高。
战斗部采用了双锥体而非乘波体,这种战斗部在“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上就得到了应用,美国对这种构型的掌握程度显然远远高于乘波体(东方某国笑而不语)。其次,导弹的发射载体采用了M870发射拖车以及M983A4牵引车,这种牵引车作为美国后勤卡车,已经经过了无数次实战检验,直接作为牵引车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唯一采用的全新技术可能就是两级固体发动机了 ,不过鉴于已经试射成功,此处也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
2、通用性高,便于大规模量产。
这一点毫无疑问,LRHW本身就是C-HGB的子项目,海陆空三军通用弹头(空军目前主要走ARRW和HAWC)自然应用范围广 ,目前已知的未来搭载平台包括陆军的M870,海军的DDG-1000、安装VPM模块的“弗吉尼亚”级潜艇、DDG(X)等,多样的搭载平台选择大大提高了产量,降低了平均成本,减轻生产压力。
3、实战价值高,威慑能力强。
这样一种高超音速武器假设服役,其能力与目的不言而喻。作为一款射程至少达到3000km级别的导弹,该武器弥补了美国自《中导条约》签订以来500~5000km这一区域的射程空白。同时作为美国陆军第一款高超音速武器,高达17马赫的最大速度使其打击能力大幅上升,完全可以突破现役防空体系,或是越过防空区域凭借射程直接实施穿透性打击,得益于末端机动能力(虽然不如乘波体),该导弹也能在末端变轨打击临时出现的新目标,战术价值高。在战略层面,此处我们仅以2900km作为射程指标,如图所示。


不难看出,仅仅以2900km射程,部署在关岛等美军基地时,该导弹已经可以威胁到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等经济科技政治中心,部署在石垣岛则足以威胁中部地区,仅仅无法覆盖新疆等西部内陆。而假设升级到第二阶段,该导弹将覆盖全境,甚至威胁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这样一种武器完全可以破坏敌方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不论是作为先期打击手段还是后期的火力支援还是和平时期的前线战略威慑都完全没有问题,战略意义极高。
尽管如此,这仍然只是一种“未来”武器而已,我们不必过度担心,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目前走在美国之前,对于上述部署方式也有相应的反击手段,鉴于没有相关的研究不作论述。不过鉴于美国在固体推进器等方面的造诣,在未来该型武器必然是美国的一柄利刃。
限于篇幅,海军部分的IR-CPS请期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