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上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上) | 商纣王,怪冤的

2022-12-24 18:10 作者:玖LOVEa  | 我要投稿

搬运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钟鼎之声


了解 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确立的时期。夏族原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一个部落,禹是他们的首领。因为受封于夏,所以他的部落就称为夏。禹治水有功,而且征讨三苗南巡东狩会诸侯划九州用铜制作兵器和传国的宝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开创了子承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打破尧和舜的禅让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有王都和宫殿,但八迁其都。它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堰师、禹州、登封等一带地区。夏朝时已设有负责观察天体四时的羲氏、和氏,管理政事的牧正、车正、庖正等官职,有专门囚禁犯人的地方“夏台”。发明了“夏小正”历法,把一年分为12个月。掌管政事的牧正、车正、庖正负责领导人民制造石器、木器等工具并组织生产活动。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哪里发掘出不少石镰刀、石斧头、蚌刀、木耒等农具,也有一些小型的青铜制的兵器和工具。陶器的种类也比较多,有爵、觚、鼎、豆、罐等。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


夏朝的建立

禹在晚年,曾推选夷人首领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先死,又推举伯益。但当禹死后,部落联盟中一些有权势的贵族,却起来反对伯益,禹之子启夺得王位。传统的“禅让”制度从此被破坏,代之以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王位 制的确立,是形成奴隶制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国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率大军进行讨伐,双方大战于甘(今山陕西县),有扈氏战败而被“剿绝”。启经过巩固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启在钧台(今属河南禹州)召开诸侯大会,从而巩固了新王权。启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帝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等体制亦逐渐建立起来。


夏朝分期

夏朝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启到少康,共5王,是夏朝确立和巩固的时期;中期予到廑,共7王,是鼎盛时期;后期从孔甲到桀,共4王,是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


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圣王,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姒姓,又称大禹、夏禹。戎禹。鲧的儿子。鲧奉命治水,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9年未治平。舜即位后,又派禹治水。禹总结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经过13年的奴隶,终于制服了洪水。接着,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发展了农业生产。在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主推举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他即位后,打败了南方叛乱的三苗部落。当时已有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权力存在的迹象,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即将产生。禹死后,其子启废除禅让制,自立为王,建立夏朝。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夏朝开国之君。相传禹曾选定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启打破禅让制的旧规,杀伯益,自承王位,确立传子制度。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国有扈氏不服,被他消灭。此后,夏启又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大会诸侯。诸侯纷纷前来朝贺,夏王朝的通知得到正式承认。夏朝建立后,划分天下为“九州”,派遣“九牧”治理。同时还建立了军队、贡赋制度和刑法、监狱,基本完备了“家天下”的奴隶制度国家体制。其统治中心在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势力影响达到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生产以农业为主,主要工具有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手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并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当时人们已能制造车辆和冶铸青铜。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世系的王朝。

夏朝末代帝王,名履葵。当政时暴虐荒淫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在有仍(今山东金乡)会诸侯,攻灭有缗氏又兵伐岷山劳民伤财加重人民负担。人民对其暴政忍无可忍,诅咒其死亡。此时,黄河下游一个夷人部落——商,在首领汤领导下以讨伐夏桀暴政为号召,发动了灭夏战争夏桀势孤力穷,战败南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州东南)。至此夏朝灭亡。


设置官职

启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国家机构中设置许多官职,“夏后氏百官”均为大小贵族。据史书记载,夏官职有“宅乃事(中央官吏)、宅乃牧(地方官吏)、宅乃准(祭师)”。此外,还有牧正、车正、庖正等官吏。他们协助夏王实施统治,并有了简单的典章制度即“夏礼


军队和刑法

夏朝设置有军队,《左传·哀公元年》记伍子胥之言说,夏王少康在逃亡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放映了夏代实行的军民制,兵民合一。夏朝的军队装备有用铜制作的兵器铠甲,受夏王朝直接只会。夏朝还有规定刑法,称为“禹刑”,有死、墨、膑、劓、宫和幽闭6种刑罚。夏朝还修建了监狱,称“夏台”或“钧台”


分土贡赋

夏朝把天下分为九州,设置九牧管理。“”是地方长官。夏朝贡赋的征收,据文献记载是“五十而贡”。即奴隶耕种的田地约为50亩为奴隶主耕种田地为5亩“五十而贡”为“什税一”。


少康中兴

启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先发生太康兄弟五人争夺王位的变乱,后出现武装叛乱。太康死后,其子仲康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这时东夷族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有穷氏首领后羿(有称夷羿),趁夏王朝内部发生王权之争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号称帝羿。羿掌权后,不吸取教训,自持善射,不修民事,终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后羿被亲信东夷族伯明氏成员寒浞所杀寒浞自立为帝,又夺羿妻子,生子浇及撎.寒浞又命其子浇追杀逃亡的夏王相.结果,相被杀,但相之妻子从墙洞逃出,躲藏到母家有扔氏(今河山东金乡境),生夏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做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以二女为少康妻,并封之于纶(今虞城东北).当时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他在斟灌斟鄩余众的协助下,灭掉了寒浞及其子浇又命儿子予灭掉了撎从而结束了后羿与寒浞40年左右的统治,恢复了夏王朝的政权.少康死后,其子予立.予重视发展武装和制造兵甲,曾"征于东海",东夷诸侯都臣服于夏,夏代中兴局面得以形成.

 

        鸣条之战

  传说夏桀身材高大,很有力气.他自负勇武,认为天下无敌,就只知玩乐,终日醉生梦死.夏朝与周围各国的矛盾也相当激化,东方邻近的商部落日益强大,见桀如此无道,其首领汤起兵伐夏.直到商兵杀至京城,夏桀才如梦方醒,慌忙逃向鸣条.商军在鸣条一举全歼夏军.

       社会经济

农业是夏王朝主要的经济门类,在夏代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夏人活动的地区主要是河流冲积的黄土地带,这种疏松肥沃的土壤,正合适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黄河和伊、络、汾、济等水系的流域,可以使用比较原始的木石工具进行耕作。夏代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是木石器和部分骨器、蚌器。农耕工具有耒、耜用来耕地起土。鍤是一种铲,主要用来挖土。奴隶被用于农业生产,更是农业发展中决定因素。经过人们长期努力,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夏代先民在不断积累农业生产经验的同时,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天文历法知识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了农业生产。


手工业

随着社会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在烧制陶器方面,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和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文献中有夏代冶铸青铜器的记载,如“禹王铸造九鼎”和夏王启命人在昆吾铸鼎,有出土的铸造铜器遗存为证。可铸造各种兵器。青铜铸造技术是当时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野蛮的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


畜牧业

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就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在一些部落联盟内部,各氏族部落之间,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夏代有成批的奴隶从事畜牧业。在夏王朝和各诸侯国中,还设有职官专司畜牧业。少康就曾担任有托烷司仍氏牧正,专门管理畜牧。夏代的畜牧业很发达,除了使用的肉类外,还用大量的猪、牛、羊等来做祭祀的牺牲。


医药的创造

在夏朝以前,病人服药需要干嚼生吞,常常难以下咽,有时囫囵屯了下去,消化吸收较差,治疗亦不好。夏代初期,陶釜、陶罐等烹调器具的发明造就了一批精通烹调技艺的庖人。“藕皮散血,来自庖人”之说,证明了在积累医药经验上,庖人曾有许多贡献,尤其在将草药加工制成容易服用的药剂方面,其功甚伟。

纺织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织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经过提取、绩、纺将纤维制成纱线,于是织造称为可能。最初的纺织是一种手工编制,在技法上借鉴过竹器编制技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过织物残片。织物的产量及质量都有提高,从草鞋山、钱山漾出土的织物可看出机织的痕迹。不断发展完善纺织技术,使人类进入了纺织的文明时代。


文化

夏朝的文字只是在部分陶器或陶片上发现有刻画的陶文记号。迄今没有发现夏朝有甲骨文,但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诸城市前寨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器物上的图形文字。


夏历

夏代历法。以农立国的夏朝重视观察物候和天象的变化,夏历就是观察天象的成果积累。它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旋转,来确定1年有12个月份(闰年13个月),以斗柄指向寅的正月为岁首,即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把月亮的一次圆缺算作1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古人认为夏历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运的规律,所以有“夏数得天”得说法。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到现在流行得农历,都是使用了“夏正”,即以建寅之岁月为岁首。


《夏小正》

想转是夏代流传下来得、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一部历书。载于西汉戴德《大戴礼》等四十七篇。记载了1年12个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包括农耕、渔猎、蚕桑、养马等,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有的学者认为该书成于商代,或商周之际。这部历书现已分为“经”和解释经的“传”两部分。书中的有些内容为后人增添,不完全是夏代的历法,但其中保留了一些夏代甚至更古老的资料,部分反映了夏代的历法知识和农业水平。


音乐舞蹈

随着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夏朝的音乐舞蹈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夏朝的乐器有石馨、陶埙、陶铃等。夏王朝时期,行之于当时有著名的“韶乐”。“韶乐”不仅是音乐,也有舞蹈,既可歌,也可舞。据说韶乐的音调很美,孔子甚至认为,夏乐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卜骨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占卜用具。它是一块羊肩胛骨,其用途是卜问吉凶。在羊骨头被钻凿和烧灼后,会出现一些裂纹,巫师便根据这些纹路来判断祸福。早在新时期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运用卜骨来判断吉凶。除羊骨外,猪骨、鹿骨、牛骨、龟骨也都曾被当作占卜用具。夏代的卜骨大多没有经过整治和钻凿。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在卜骨商刻上文字。


二里头文化

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早商文化之间,为公元前2395年—公元前1625年,和纪念基本相合。其文化遗址和遗物很多。二里头遗址中部有1公顷的夯土建筑基址、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工具,有刀、钻、锥、凿、锛、鱼钩等,兵器有戈、镞等。兵器和礼器是确立国家机器的标志。还有制陶、制骨、制石作坊。陶器纹饰有云雷纹、曲折纺、叶脉纹,并有2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当时的文字。装饰品有贝壳、绿松石串珠等。盛传工具多为石器,有铲、斧、刀、镰等。从墓葬上看有鲜明的等级,第一类为贵族墓,有棺椁,随葬品丰富;第二类为平民墓,约20余座,面积只为第一类墓葬的1/5或1/3,随葬品很少;第三类为乱葬坑,30余副骨架零散在灰坑中,有的做挣扎状,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双腕相交,可能是被活埋的。二里头文化对探索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七上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上) | 商纣王,怪冤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