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南海北部印太驼海豚与掠食性鲨鱼的互动

2022-12-23 19:16 作者:事太多心也烦  | 我要投稿

喜欢名侦探柯南的朋友们一定知道灰原哀的这句台词“不是鲨鱼,对方是一只海豚,没错,海豚是海洋中最受欢迎的哺乳动物。如果是从又黑又冷的海底逃出来的鲨鱼根本不能和它相提并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感。辞藻虽然隐晦动人,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鲨鱼和海豚各自的习性:鲨鱼偏好独行,海豚大多群居。因此,鲨鱼与海豚的互动便引人注目了。也许有不少朋友感觉掠食性鲨鱼和海豚是离中国十分遥远的动物,其实未必呢。印太驼海豚,在我国一般被称作中华白海豚,在中国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与此同时,掠食性鲨鱼里的明星:鼬鲨牛鲨和大白鲨,也在我国有分布。那么,它们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学者Agathe Serres等人,在2014年10月至2021年2月期间进行的照片id调查中收集了数据,其中海南西南部海域225天(30天),三娘湾59天(55天),雷州湾112天(98天)。海南西南部海域的调查面积约为3319 km2,三娘湾为329 km2,雷州湾为939 km2。所有三个调查地点都是沿海浅水区(40米深),底部有沙子或泥泞。三娘湾和雷州湾为河口环境,淡水来自一条(雷州湾)或两条(三娘湾)河流。之前的研究发现,每个调查地点的海豚种群之间没有个体交换。印太驼海豚个体被分为幼崽(均匀的深色或浅灰色皮肤),年轻个体(浅灰色皮肤,有深色斑点和/或粉红色区域),亚成年个体(灰色和粉红色斑点皮肤),成年个体(粉红色皮肤,有灰色斑点或区域)或无斑点成年个体(均匀的粉红色皮肤,有或没有少量灰色斑点)。

图1:研究地点

观察人员检查了每个海豚的照片,提取出月牙形的疤痕,并从视觉上分析它们,以判断它是否可能是鲨鱼造成的。海豚身体上的每个损伤的位置被记录为:前部(喷气孔和背鳍之间),左侧或右侧,或尾柄(背鳍和尾鳍之间)。然后由一位经验丰富的鲨鱼研究人员(E.E.G.C.)评估鲨鱼造成伤害的概率,还确定了造成伤害的潜在鲨鱼种类。通过照片确定海豚伤疤的来源具有挑战性,大多数调查海豚伤害的研究报告了不明的伤疤。由于缺乏度量标记,只能使用两个鲨鱼种类:鼬鲨或其他鲨鱼种类。鼬鲨的上颚留下了一个弯曲度最小的钝疤,而其他鲨鱼的伤疤则更圆。不太可能是鼬鲨造成的鲨鱼咬伤被归类为“其他鲨鱼物种”,因为无法确定是哪一种鲨鱼造成的伤害;不过,牛鲨在该地区也存在,在其他地区也是一种潜在的海豚捕食者

图2:伤口记录位置

在船上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082次目击事件中,共有1085头海豚被识别出来。在这1085人中,有12头海豚的伤口与鲨鱼咬伤一致。另外6处伤疤类似鲨鱼咬伤;然而,它们无法确定是由鲨鱼引起的,因此从样本中删除了。雷州湾585例中有7例(1.20%),海南222例中有4例(1.80%),三娘湾173例中有1例(0.58%)。在受伤的12只海豚中,有3只是无斑点的成年海豚,6只是有斑点的成年海豚,还有3只是亚成年海豚。在这12只带伤的印太驼海豚中,50%在前面,25%在尾柄,25%在左侧。所有观察到的伤口,只有一个完全愈合。因此,无法确定相互作用的时间,也没有分析潜在的年度或季节模式。鼬鲨可能造成了5处伤疤,而其他鲨鱼可能造成了7处伤疤。

图3:不同鲨鱼种类可能造成的伤口

在这项研究中发现的鲨鱼咬伤率(1085只个体中有1.11%)接近台湾的中华白海豚(78只个体中有3.8%),但与其他地区印太驼海豚和其他海豚物种的其他研究相比较低。例如,Smith et al.(2018)在澳大利亚金伯利发现46%的印太驼海豚(S. sahulensis)有鲨鱼咬伤疤痕(Smith et al., 2018),而在南非纳塔尔,28%的印度洋驼海豚有鲨鱼咬伤疤痕(Cockcroft, 1991)。这些差异与海豚种类和地点之间鲨鱼伤害流行率的高度可变性是一致的。例如,据报道,澳大利亚鲨鱼湾的宽吻海豚被鲨鱼造成的伤害相对较高(74.2%;hethaus, 2001b), 在澳大利亚Bunbury咬伤率则为16.4%(斯普罗吉斯等人,2018)。在留尼汪岛约为19.8%(Heithaus等人,2017)。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则为35.5%(Wilkinson et al. 2017)和伯利兹大概就是14.3%(Castelblanco-Martínez等人,2021)。花斑原海豚在巴哈马群岛被咬伤概率在15%-31%之间(Melillo-Sweeting等人,2014),以及澳大利亚Cygnet Bay的伊河海豚则高达89%(史密斯等人,2018)。据报道,在肯尼亚的马约特岛,宽吻海豚的鲨鱼咬伤率较低(T. aduncus, 2.8%) (0.7%;Heithaus等人,2017)和墨西哥的Chetumal bay同样如此(0%)

图4:澳大利亚鲨鱼湾被鲨鱼重创的宽吻海豚


南海北部的鲨鱼多样性和密度很少被调查,通过渔业获得的数据也很少。之前在南海北部的调查和最近在南海南部的调查都报告了几种鲨鱼的存在,包括牛鲨和鼬鲨。然而,过去激烈的捕鲨活动导致了南海北部鲨鱼数量的减少。最近在鲨鱼捕捞活动也很活跃的南海南部进行的一项渔业调查报告称,在4742只抓上岸的鲨鱼中,有7只鼬鲨和7只牛鲨。中国南海潜在的低鲨鱼密度可能是解释所研究的印太驼海豚种群被鲨鱼伤害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3个研究地点的鲨鱼咬伤率略有差异,海南种群的鲨鱼伤害率最高(1.80%),其次是雷州湾(1.20%),然后是三娘湾(0.58%)。在居住在浅水庇护湾和河口水域的海豚种群与居住在较深海洋水域的其他种群之间,鲨鱼造成的咬伤率有显著差异,前者表现出高于后者。尽管鲨鱼受伤率低可能与中国南海北部由于激烈的鲨鱼捕捞活动而导致的鲨鱼密度低有关,但鲨鱼与海豚相互作用率可能高于这里提出的比率,因为鲨鱼造成的伤害反映了捕食尝试失败。此外,印太驼海豚幼崽没有受到鲨鱼的伤害,并不能反映幼年个体没有受到鲨鱼的捕食。在体型较小、更有可能被鲨鱼杀死的年轻动物身上,成功尝试的比例可能更高。年轻的印太驼海豚可能在一次与鲨鱼的互动中被直接杀死,或者鲨鱼造成的伤口可能太严重,使它们无法像成年海豚一样存活和愈合。

同时,极低的海豚咬伤率同样也说明,大型掠食性鲨鱼在中国近海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国也能经常看见鲨鱼在海中自在地游弋,海豚乘着浪花在海面飞舞

中国南海北部印太驼海豚与掠食性鲨鱼的互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