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口碑两极化?你是飞船派、还是地球派!快来站队

作者:张书乐
看罢《流浪地球》,飞船派和地球派吵成了一锅粥。
竟然和大刘在书中的预言一样,就差没开打了。

还好,电影顾忌到了这一点,只是在片尾闪了一个镜头——一群游行的人高举着“还我阳光”,为下一部做铺叙。
可飞船派和地球派还是在现实中开喷了。
飞船派的思路很简单,与其这么麻烦的带着地球走,不如造一堆飞船移民。
地球派的要求不复杂,不带着地球一起走,还有家吗?
可背后,更多的人在争论硬核科幻这个概念下,《流浪地球》够硬吗?

我们真的需要一条诺亚方舟吗?
飞船派依据的理论大多来自欧美科幻。
简单来说,大多数欧美科幻的末世解法,就是地球人移民,开着飞船。包括日系的。
于是乎,《2012》里虽然不飞天,也要开船;
《宇宙战舰大和号》更是有一支庞大的移民船队跟随;
《绝世天劫》来不及跑路了,也是飞船上的好汉们上天搞钻探;
《雪国列车》不开任何船了,但也是一辆限量版的VIP列车在末世的地球上苟延残喘。
……
一切都来自于一个基本的思维逻辑——诺亚方舟。

面对茫茫洪水的末世景象,西方式的救赎就是一艘满载着种子的诺亚方舟,驶向未知的远方。
选择的不同,来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基准,和是否硬核无关。
2012有多少硬核?变形金刚都是“狂轰乱炸卖拷贝”。也就《星际穿越》、《2001漫游太空》够硬,更多的也还是设想着未来的技术如何进阶高维,或者过去的历史带来的沉思。
在创世神话里蔓延世界各地的大洪水传说里,中国的选择一直都与众不同。
不造船,不离家,最多只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理念很简单——要活一起活,绝不独活。如果家没了,种子流浪到哪里,都找不回家了。
于是乎,在影片里,吴京做出的抉择是放弃种子计划,去搏一把地球的未来,用自己的命。

这是原著所没有的,但精神却是原著里所一贯的。
原著中飞船派和地球派之间,从小孩子的玩闹,最后变成了一场地球内部的战争:地球派用牺牲和坚持,选择了一条最难却更多人得救的路,哪怕最后被全灭而不悔。
还好,原著里地球派全灭的同时,太阳也坍塌了,结果所有人最后都变成了地球派,不管你自愿不自愿。

我们真的离不开地球吗?
硬核与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末世。
中国的科幻元年,选择了带着地球一起走,哪怕最绝望的时刻,也不舍弃。
这是中国式的家国情怀。
很多飞船派则在说,西方也有家国情怀,真要有那一天,并不会舍弃家,只是选择一条最可能的路。
电影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变不可能为可能,然而或许骨子里,大刘依然用了一种中国式的家国情怀——故土难离。

每一个民族的家国情怀都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远离家乡,也要唱一曲“中国心”,撮一把故乡土,时不时想念一下家乡味……
至少,在过年的时候,这一切都化作了年味。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所在。
如果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或许贫道想用一句余光中的诗: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不好意思,咱们的船票,从来都是回家的票。国人的抢票,也一直都是为了回家,至少绝大部分如此。
而在西方式的思维里,则不是船票,而是一条船,船到何方,家就安在何方。
飘过重洋的五月花,最终变成了一个家的象征。甭管它装着的和后来的人,是从欧洲何处来,是何民族,都变成了新大陆的人。
反倒是那部1977年的《根》,改编自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同名小说的迷你电视连续剧,讲述了一个和西方主流文化不太一样的寻根血泪史。
不过,那是黑人的故事,他们到美洲,本就不是自愿来的……
你是飞船派,还是地球派?不重要,选择不同。
最后都会如影片里的联合政府一样,决定放手一搏,拯救地球,而不是种子。

你觉得《流浪地球》够硬?还是不软?不重要,想法不同。
最终我们都不是为了吃爆米花而进的电影院。
但听一曲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或许你会更有感同身受,然后站个队吧。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