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2.2 颜色是“世界要素”吗?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2 颜色是“世界要素”吗?
马赫主义者宣称:“世界的真正要素不是物(物体),而是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即我们通常称为感觉的那些东西)”。这就是说,世界并不是物质的世界。导师对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也没有,感觉只不过是物质的产物。以颜色为例,人们对颜色的感觉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的运动。自然界里的一切物体,总有一定温度,总要发出热辐射,即发出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波长在3,900埃至7,700埃[i]范围内的电磁波,人的肉眼能直接看见,叫“可见光”。通常所说的发光物体[ii],像太阳、白炽灯、弧光灯、水银灯、日光灯等,其实都是说它能发出可见光。即使在可见光范围内,波长不同,人眼产生的感觉也不同:波长在3,900埃至4,550埃范围内的光线,作用在人的眼睛上,呈紫色;波长在4,550埃至4,920埃的光线,呈蓝靛色;波长在4,920埃至5,770埃的光线,是绿色;波长在5,770埃至5,970埃的光线,是黄色;波长在5,970埃至6,220埃的光线,是橙色;波长在6,220埃至7,700埃的光线,是红色。白光实际上是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的混合。在可见光范围外,波长更长的红外线和波长更短的紫外线,肉眼就不能直接看见了。因此,颜色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作用在人的眼网膜上的结果。在自然科学里,“它用人的眼网膜之外的、在人之外和不以人为转移的光波的不同长度来说明各种颜色的感觉”。离开了客观存在的物体,离开了物体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线,就没有物体的颜色。
不能直接发出可见光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颜色呢?不是的。任何物体都不是绝对孤立的,总要和周围的其他物体发生联系,总要吸收或反射外来的光线。像颜料,它本身并不发光,但它仍然能够适当地吸收和反射外来的光线,显示出一定的颜色。在白光照射下,黄颜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红、橙、黄、绿四色,蓝颜料则能吸取红、橙、黄三种颜色,因而如果把黄、蓝两种颜料调配在一起,就显示出绿色。在日常生活里,人们正是利用了颜料的这种特性,画出了瑰丽多彩的图画。当然,即使是这样产生的颜色,也仍然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对象作用于眼网膜的结果。没有被照射的物体,没有照射这些物体的光线,就不会产生颜色的感觉。正如导师所说:“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的结果。”
面对科学事实,马赫主义者只能砌词掩饰。什么叫“要素”?马赫主义者说,颜色就是一种“要素”,要素就是感觉。在马赫看来,世界存在于下列方程式中:
F(A,B,C…)= 0
这里,A,B,C···都是“要素”,世界就存在于要素A,B,C···中,世界的关系是“要素”A,B,C···的函数关系。按照这种观点,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要素”的组合。马赫主义者说,在“注意到颜色对照明颜色的光源(其他颜色、热、空间等)的依存关系时,颜色就是物理对象”;而“当我们注意到它对眼网膜(要素K、L、M······)的依存关系时,它就是心理对象、感觉。”似乎颜色是一身而二任,既是物理对象,又是主观感觉。这就暴露出马赫主义者为了使他们所谓世界纯粹由主观感觉、由要素构成的理论能“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拯救出来”,不致在自然科学事实面前戳破。而使用了“悄悄地偷运唯物主义”的卑鄙伎俩。
马赫主义的观点纯属折衷主义的胡说。物质和感觉并不是并列着的,感觉必须依赖于物质,人们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依赖一定波长的光线和被照射的物体,而且还依赖于感觉器官,依赖于大脑、神经、眼网膜。由光源直射或由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球内的眼网膜,引起其中感觉细胞的兴奋,再经视神经把神经脉冲传入大脑皮层的枕叶,才产生了视觉。在人类的眼网膜里,充满着大量能感光的圆柱细胞和圆锥细胞。圆锥细胞感受强光,主要在白天起作用,它能够辨别颜色,对外来的波长在7,700埃至3,900埃的光线,产生红、橙、黄、绿、靛、紫等各种颜色感觉。人眼里圆锥细胞的数目约达七百万,绝大部分分布在网膜的中部。圆柱细胞比圆锥细胞敏感得多,主要在黄昏,在光线比较弱时起作用,使人能看得见东西。但是它不能分辨颜色。因此,在黄昏时,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眼睛辨别颜色的能力就差得多了。人眼里圆柱细胞的数目很多,超过一亿,主要分布在网膜周围。不管是圆锥细胞还是圆柱细胞,不管是眼网膜还是视神经、大脑,它们都是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无数外界事物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引起了感觉,开始了感性认识。外界事物是物质,眼、耳、鼻、舌、身也仍然是物质,离开了物质,感觉就无法存在。“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眼网膜等等,即依赖于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感觉。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马赫主义者企图通过玩弄“要素”的字眼,躲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不同的哲学派别的斗争,结果更加充分地暴露了他们主观唯心主义理屈词穷,无比虚弱的本质
注:
[i] 一埃等于一亿分之一厘米。读者注。
[ii] 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