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志·启示之卷·雪国》(3)
[“贪主簿”萧子颓]
萧子颓是雷千叶的第二个得力助手。
他曾经是一个犯人,面上被黥了字,不得洗脱。随着雷千叶的当权,萧子颓的案底已经被彻底销毁,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事。据他自己说,是抗法不尊,拒缴田赋,拒服徭役,结果干脆被郡守判了罪,做了犯人,到头来还是到军中服了苦役。
这听起来实在有些得不偿失,而且实在不像一个文人能够干出来的事情。
萧子颓长得瘦高,如果不是脸上的印记,看上去就是一个正人君子。当他一脸笑意对着人说话的时候,甚至能感觉到心里的暖意扑面而来。但他和雷千叶的初相会,并不像演义小说里写得那样惺惺相惜,反倒是十分狼狈。
当然,谁要是被反绑了手,还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押送着,都不会十分从容。萧子颓和雷千叶,就是在押送的途中认识的,其时两人的身份一个是死囚,另一个是负责押送死囚的将军。当时雷千叶已经被提擢为三千出云骑兵的统领,出云骑兵隶属北军,因此也会承担一些卫戍以外的职责,例如押送、缉盗等。
萧子颓一行三十多人,就是雷千叶需要押送的犯人。他们都是犯了大罪的人,被从霍北城转移到王都秋叶听候处决。雷千叶和流寇山贼也没少打过交道,一看便知这群人里大多数都是一副恶汉模样的,唯有萧子颓一人看得出来是读书人。
这些人都是公然作乱之徒,犯的是死罪,之所以要押送到秋叶,只是为了能够在当街处决之前游街一回,让人看看乱党就是这样的下场。晋北国的北境动乱,活不下去的人很多,这样的山贼流寇也不少,倒是一群要死的人里混进一个文士很让雷千叶好奇,这样的人看着怎么也不会和山贼做了一路,就派人询问萧子颓的案情。
一问之下,结果让雷千叶大吃一惊。和萧子颓同行的三十五个山贼都指认,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是他们的首脑。这群山贼原本是一伙,因为郡守枉顾国主秋燝的命令强征税赋,不得已啸居山林。他们在打劫的时候半道截住了萧子颓。萧子颓是个替人抄写的教书先生,自己也身无长物,却表现出和山贼们同仇敌忾的情绪,同样对郡守毫无好感,愿意亲手跟随,出谋划策,就这样活了下来。山贼们除了打劫的时候凶狠一些,都是胸无大志的家伙。得到萧子颓的加入,才变得稍有组织的一些。山贼们想得很简单,就是活一天混一天。萧子颓却不同,他认定北境的灾难根结并不在羽族“海盗”的骚扰,而在秋氏当国所采取的外交和内部政策。羽族并不能占领晋北的土地,他们的根本目的并不在此。
到这个时候为止,萧子颓还只是一个头脑相对清醒,比较有理想的山贼。在迅速将守株待兔的劫掠转变成有计划有预谋地拦截商队之后,山贼团伙迅速吃穿不愁还发展壮大起来。
然后,萧子颓就犯昏了。
他把主意打到了北军辎重上了。这当然也不能说是完全的错误,毕竟萧子颓是山贼里少见的有理想的人。他不能满足于仅仅一时的富足,而是真实地向改变一些状况。一路得意的山贼们此时已经没了自己的判断,认定这肯定是桩大买卖,一窝蜂地跟去了。
结果当然是很悲惨的,山贼无论如何还是和正规军没法比,哪怕只是一些负责运送辎重的士兵。山贼用的钢叉钉耙之流的武器在铁甲劲弩面前成了笑话,晋北军收割麦子一样杀死拦路的山贼。山贼迅速崩溃了,扔下武器就地投降。没被打死的那些山贼,全部被抓住,没有一个能成功走脱的,萧子颓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只是劫掠客商,还只是治安不太好。但公然打劫军队辎重,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地的郡守和都尉不敢擅自处置这些事,只是在他们脸上黥了字,放进死牢里,等候秋叶的判决。秋叶也足足等了九个月,才挑了合适的时机要将这群叛逆斩首。
雷千叶听完萧子颓的故事,就对他做了结论:一个外表是绵阳,内心却如同虎狼的人物。如果不是他的“贪婪”,或许这群山贼还在自己的寨子里很好地生活。但无论如何,雷千叶都很佩服他的无知,或者说胆识。他们某种程度上,十分相似。
但到这个时候,雷千叶还仅仅是有些好奇而已。他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个奇怪的匪首。之后的故事,就进入了萧子颓的节奏。
和余下不成器的山贼不同,萧子颓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颓丧,哪怕这一趟旅程的终点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在雷千叶面前,他仅仅表示了自己的遗憾,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讨论他人的失败。他的事业还没开始,便得到了终结。如果他能够像一个武士那样挥刀,如果他出身于公卿世家,如果他拥有更大的力量,对于他的目标来说,或许不至于这样快就走到终点。但萧子颓丝毫没有在雷千叶面前表现出怨怼,他就像一个明知抓到一把坏牌的赌徒,在赌桌上输得倾家荡产,然后认赌服输,仅此而已。
或许是从容的态度触到了雷千叶不为人知的心事,雷千叶鬼使神差般地问萧子颓,如果再来一次,他会如何。
“继续造反。”萧子颓平静地说,“但是找个更好的靠山,山贼难以成事。”萧子颓接着对雷千叶分析,秋氏若是不改变当国的策略,晋北国依然会不得安生,好像他面前坐着的不是一个晋北国的将军,而是他的同谋一般。
此时有侍从给雷千叶上茶,天寒地冻,在牢房里茶水不多时已经结冰,雷千叶随口说“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萧子颓也随口应道“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反意昭然。
“假若现在有个更好的靠山呢?”雷千叶似乎漫不经心地问道。
“我还有其他选择么?”
当雷千叶率领的出云骑到达秋叶的时候,只交出了三十五个山贼,另有一个路上得了急病死了。一个死囚的命委实不值钱,谁也不会为此怀疑雷千叶的话,何况听说这个“白虎”将军,是会择人而噬的。
回到驻地以后,雷千叶的营帐里突然多出一个纹了半边面孔的主簿,负责谋划运作粮草。从此负责为出云骑兵提供物资的人们,上至督粮官、下至普通匠户算是都倒了大霉。新来的主簿贪得无厌,却又认死理。一切遵循许久的或明或暗的“规矩”都不成立了,武器马匹粮草必须按照他的要求,保证足额足质足量地供给。
一次,雷千叶麾下的骑兵,甚至在箭支并不缺乏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不及友军分配的优先,将催运官围起来殴打了一顿。在雷千叶的庇护下,闹事的士兵只受到了不大不小的惩罚。
在为雷千叶效力的同时,萧子颓也没忘了自己的理想。他始终希望雷千叶能够做晋北的救主,为民行道。数年如一日的影响,雷千叶的心中有所松动,但仍旧是一个“爱国但不太守纪律”的军事将领。
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说若是秋氏手腕强硬,纵然雷千叶心有反意,依然不会有太多机会,压制野心一辈子,最后倒成了秋氏的忠臣也说不定。在秋氏丧失他们的大半控制力以前,恐怕推翻秋氏的想法,也只能藏在雷千叶肚子里,不足为外人道吧。
所以雷千叶还需要等待,等待合适的时机让他的野心绽放。
[“瘸腿神射”俞林]
和前两个雷千叶的佐臣干将相比,俞林的怪直接体现在外表上——他是个跛子。
跛子也不是不能当兵,大军之中当然不会全要是上战场的人,也会有一些役夫苦力,负责比如运送物资安营扎寨这样的苦力事,如果还能做得一两手好菜,进了伙头军也是有可能的。
问题是瘸腿的俞林不是一个苦役,是一个需要真刀真枪上战场拼命的兵,不仅如此,他还是在一支骑兵部队里服役。这玩笑就开大了。
这个人连自己上马都做不到,马镫也只能踩进一只,控马的技术那是不用说的差,居然也就混进了骑兵队伍,还是晋北最精锐的出云骑兵。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情况下,领队的将军就应该把负责招募这种人进行伍的募兵使者杀头祭旗,好“典正军法”,让手下的将士们看看,军法不是儿戏,而是很严肃的东西。
可惜的是,作为出云骑兵“白虎营”的统领,雷千叶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也没法做——除非他不要自己的脑袋。
征召俞林入伍的,正是雷千叶自己。
雷千叶当然不是脑子进水了才会把一个瘸腿的人召入自己麾下,他对于自己手下的挑选显然是非常严格的。而出云骑兵作为一支“骑射”部队,放进来一个在“骑”方面完全没有能力的士兵,那么显然这个人在“射”一面上拥有一技之长。
事实是,俞林不但在射艺上有一技之长,而且非常长。
晋北人善于骑射不是没有理由的。晋北国挨着东陆第二大的产马地夜北高原——那里有天生的牧民夜北人,夜北马也以耐力著称。有好马,又有好骑手,自然能够建立出色的骑兵队伍。而且晋北有全东陆最好的木材,在弓箭的制造工艺上,也是冠绝东陆。晋北的土地并不适宜大规模耕种的存在,所以靠山吃山,猎户们多得是两把好射艺。
俞林入伍前也是猎户出身,八岁的时候随父亲打猎,被狼咬断了腿,幼年的他就忍着痛,一箭射死了让他留下残疾的那匹狼。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在数十步之外射中猎物了。因为移动不方便,俞林也并不如其他猎户般擅长贴身肉搏,因此他获取猎物主要依靠陷阱和弓箭。到俞林十六岁的时候,他已经研究出一套四箭齐射的手法。
但这甚至还不是俞林的极限,当他手持自制的长弓,戴上硬皮手套之后,可以在几个瞬刹之间四箭齐发抛射空中,如是数次,箭落下来的时候会形成整齐的一条线,这甚至克服了弓箭不能防备近身的缺陷。
当俞林被引荐给雷千叶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人物了。雷千叶麾下的射声校尉黄明以箭术自傲,看不起面前这个乡下村民打扮的新兵,便要求和他在校场里比较技艺,雷千叶也并不阻止。
黄明三箭射中五十步外的靶上红心,然后将弓丢给俞林,示意他来射。俞林并不接弓,而是说:“五十步之外的红心目标太过巨大,在战场之上恐怕没有这样肆意发挥的余地,不如射一百步之外的树叶。”晋北气候苦寒,树叶极小,俞林示意三名士兵在三个树叶上做上记号,三箭射去,无一不中,“诸将为之夺魂”。
黄明心中明白两人射艺的差距,却不肯就此服输,说道:“战场上,敌人并不是全无防护,所以光有准头还不行,箭矢也要能贯穿敌人的甲胄才算有效。”就命人叠起七层札甲,一箭贯穿。俞林随后也一箭射去,正中黄明前一支箭的箭尾,将前一支箭挤出札甲,后射的箭正好在前一支箭射出的洞里。
俞林将弓扔在地上,铁木弓臂已经开裂。
出云骑兵使用的弓是有名的强弓,需要至少九十斤的力气才能开弦。一般人不能右手拉弓,需要左手推弓才能引弦。黄明已经是当时出云骑中稍有的力士,才能右手拉弓。俞林不但轻松地拉开弓弦,还使弓臂开裂,臂力显然更在黄明之上。
这样的神技若是不加以利用,就太可惜了。雷千叶是个不喜欢浪费的人,他让俞林担任出云骑兵弓术教习一职。
俞林自己抛射速度极快,一壶二十支箭几个瞬刹就能罄尽,他少有的几次亲自上战场,每次都至少背了四只箭壶,带八十支箭,即使这样仍然不敷使用。在他的指导下,出云骑兵的射术也有长足进步,以至于他们上战场的时候,都以谁能够先射空壶里的箭为荣。这样虽然威力提高了一大截,作为一只纯骑射部队,出云骑兵对箭支的依赖也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大。
也因为俞林不能骑乘的缘故,雷千叶在改进出云亲兵战术之时,增加了骑兵和辎重之间的配合,使之成为一支即使和结阵的步兵射手对抗也能不落下风的部队。俞林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传授的近程抛射之法,后来成为出云骑兵的独门战技——“箭岚”。当漫天的箭支以整齐的角度源源不断地覆盖战场的时候,身临其下的对手唯一的感觉,就是恐怖。
俞林一直缺乏一把趁手合用的强弓,雷千叶于是用了一年时间,命人收集了制造强弓的干、角、筋、胶、丝、漆等“六材”,又用了一年时间,亲自用精湛的手艺制造了一把弓,名为“御寇”,将之赐给了俞林。
俞林得此强弓,从此愈发锐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