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学会审美作文主题:相关名言+鲜活素材+锐评
名言选读
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别林斯基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了和谐。
——席勒
美丽只能触及人们的感官,而美却能触及人们的灵魂。
——茹贝尔
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孟德斯鸠
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纪伯伦
艺术的第一利器,是它的美。
——林风眠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补课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
——凯洛夫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
——《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P.64
鲜活素材
1.审美需要理性
一对身着和服的母女在武大拍照,遭到众多学子的声讨和轰赶。
这些学子这么做是因为无法忍受身着日本和服的人,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心,正因为这强烈的爱国心,他们对日本人、日本的事物充满了仇视的心理,所以才使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发生了。他们以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看待外来的一切事物,从而忽视了一些真正美的东西。那对母女倒是没有想太多,她们只是觉得和服好看,她们以一种最纯真的审美态度来看待事物,但却被一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学子误读了。这不得不让我感到我们审美价值观的落后。
在审美观上,我们的邻国日本比我们做得好得多。很多调查表明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太多好感,倒是有很多偏见。但他们却并不因此而抛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们的公务员考试,汉文化是必考内容,许多人士因为能引用一些汉文化的典故而自豪。
【对接关键词】
树立理性的审美观
【速用示范】
审美虽然是主观的,但是也应该是理性的。
一件事物,只要我们认为它美,不管它是来自哪个地方,哪个国家,我们就应该认同它的美。对于这个国家,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有对他不同的看法,或好或坏,但我们审美的眼睛应该是纯真无瑕的,这样我们的视野才不会被我们内心的偏见所遮蔽。
费孝通先生不是倡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嘛!审美无国界,愿我们的内心真正变得纯真起来,用明亮的双眼发现美,感悟美,包容美。
2.女老师化淡妆的是与非
上海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一条“女老师上讲台前必须化上淡妆”的新校规引来了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的叫好声。据悉,除此之外,该校对女老师开出了从“上”到“下”的“美丽工程”清单:从进校门起,老师的头发不能染色,不能穿超短裙、吊带衫,不能穿有搭扣的鞋子;校方还将此作为评价师表形象、文明班组的关键一分。此事,因为媒体的热炒,引发了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诸如“老师上课必须化妆有悖人文关怀”“女老师的头发不能染色”侵犯了教师的“人权”等等。
美丽显然不是一种错。由于外表的靓化与教师职业“灵魂工程师”角色交织可能会引发的导向,才是真正值得引发议论的地方。人的心灵由志趣、才学、情感、情操、品格、意志、理想、思想、道德等因素构成;它是复杂深沉的,又是单纯、可感的。学生的心灵很大程度上还是白纸一张,但也有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据报道,有记者到学校采访时,孩子们都神秘地说:“我们的老师变得漂亮了。”这说明,孩子们对教育工作者形象的美是易感的,孩子们虽幼稚,但有自己的审美感情。
【对接关键词】
“美丽清单”是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心灵美、外形美都是美
【速用示范】
长期以来,对于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强调心灵美重于外形美,有时甚至将两者严重对立。正是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使“素面朝天”很长时间成为鉴定女“灵魂工程师”是否“内秀”的标准之一。如果老生常谈,教书育人是“本份”的话,以良好的风度为人师表也是与时俱进的“本”之一。现今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发展向前,并呈多元化趋向。我觉得在“美丽清单”的背后,体现的是教育界正向学生输出对老师这个知识传播者本身的“审美”。
从发展的眼光看,适度倡导“美丽清单”来靓化女老师,以美的形式展现新时代女教育工作者的风采,是一种进步。上海这所小学开出了“美丽清单”,应该说是件大好事。
3.普高、高校齐动员,全社会扫除“美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把“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并且明确:“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随后的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意见》也明确指出,各高校需要把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一位学生需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才能毕业。
近年来,土味家居、奇葩建筑、网红脸、伪古风、魔性塑像等大行其道。有媒体评论:“我们的时代审美匮乏。”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我们的前人创造了各种各样让今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而如今,对实用主义的追捧,对美学教育的不重视等等,让当代审美变成了一场笑话。加强美育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对接关键词】
学会审美鉴赏与创造,用艺术课程扫除“美盲”
【速用示范】
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性文本,把美育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且落到了实处,既给美育找到了抓手,更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指明了方向。
明确“审美鉴赏与创造”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将艺术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旨在通过语文教育,借助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学校,以美育回归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和灵魂。以此逐步转变社会的审美取向,改变“低美感”的社会现状。未来,当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修养提高时,或许在卓别林表演中大笑时,能体会其暗含的讽刺意义;或许在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还记得夏目漱石的“今夜月色真美”的诗意。
【锐评】
美育是一种“刚需”
人民日报评论 2017-07-03
当每一个公民都葆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日前,教育部与13个省(区、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要求当地政府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平等讨论;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当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