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到底是不是靠篡改即位诏书上台的?(3)


康熙皇帝为何非常非常的反感“贤名在外”八阿哥胤禩,除了八阿哥的出身卑贱外,瀚海狼山认为,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八阿哥表现出来的所谓贤明,恰恰触动了康熙帝的痛处!
康熙帝驾崩后,庙号是“圣祖仁皇帝”,这个评价是很不得了的。要知道,康熙皇帝在清朝皇帝中属于第4代,在一朝前3代皇帝之外还能带“祖”字,中国历史上480多个皇帝中唯有康熙一人。别人到了第4代只能称某某宗了。这也侧面说明康熙是入关后重新打理了江山,遗产巨大。
祖字之外还带圣和仁两个字,也是被当做圣人和仁者,都是评价极高。中国历史上庙号带仁字的皇帝,也是非常少的,在康熙以前只有宋仁宗等少数,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和明君。孔子说,仁者爱人。能带仁字的皇帝,都被认为是非常大度和体谅臣民的。
康熙能被称为仁君,和他当朝61年,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对全国老百姓和臣下的管理都比较宽宏有关。当时不缓和关系也不行,否则入关后的大清,也会像国祚不满100年的元朝一样很快被赶回草原。大清入关后还能存在250年以上,和康熙一朝奠定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局面有很大的关系。这当然算康熙帝的贡献,因此身后评价很高也算实至名归。
但是人们往往忘了事物总有两面性。康熙帝比较能容人,对官吏和百姓都比较宽松,这往往容易走到国家治理的另一面,即带来法度相对废弛,懒官庸官,混日子人越来越多,而行政效率开始下降,国家的财政税收不足,最终体现在国库的日益亏空上。

康熙朝到了中后期,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对各级藩库的借款和亏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官员亏空各级藩库,居然蔚然成风!到了雍正帝上台,对全国高级官员挨个查账,居然发现全国高级官员没有一个不欠国库银子的。也算是当时笑不出来的笑话。
查账后发现,全国所有亏空官员中,最少的一个是一位康熙朝的前状元,到雍正朝已经是年龄很大的翰林,发现他只欠着国库一两白银。雍正皇帝亲自问他,说爱卿你为何只欠一两,而又不还上呢?这老状元说:为臣必须也借国库一两而故意不还,否则就无法在同僚中混下去,大家都欠国家的钱就我一个人不欠,别人的排挤我也受不了!
可见到了康熙朝中后期,这种所谓的宽松局面再不彻底改变,大清的财政很快就会崩溃,而官员人人自肥,那么打仗也没银子了。要彻底解决这种局面,就必须对拖欠和巨额亏空的官员全部清欠,而且要整顿吏治,重新严格起来,对已经习惯了宽松环境的士大夫阶层来说,这肯定是得罪人找骂的事情。即使皇帝的权威也白搭,总不能把全国官吏的嘴都封上,而社会舆论总是掌握的士大夫手里,不论谁去整顿,都会最终落个不仁不义名声,对此康熙皇帝比谁都清楚。
康熙帝明白,若太子上台,或者大阿哥上台,他们两人根本就没有这种政治能力。太子首次被废后,康熙让大臣们推荐新太子,干脆就明言大阿哥首先排除在外,而大臣们串联后推荐的八阿哥胤禩,不但不会让康熙满意,甚至是非常的恼怒了。

八阿哥的作为,到处有特务的康熙肯定时刻看在眼里,所有成年阿哥们的作为一个也逃不出他的视线,因此八阿哥的所谓贤能,康熙帝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个八阿哥和他身后的八阿哥一党,包括另外几个阿哥和一班大臣,不但不可能对越来越废弛的吏治进行整治,反倒会为了拉赞助而更加放纵手下大把捞银子。康熙帝早早的给成年皇子们安排了手下,就是想看看他们每个人到底有没有控制住手下人的能力,而八阿哥一党继续用放纵的手段收买人心,等于除了他的出身问题外,更加戳中了康熙自己不能说的痛点。因此下面越是联名推举老八,康熙帝就越反感,最终收拾八阿哥一党,早成定局,但是康熙仍然引而不发。
太子被废,继承人问题顿时一片混乱,康熙帝表面上对此表现出心力交瘁的样子,实际上全局牢牢掌控。太子被废后的折腾,让大阿哥和八阿哥等于已经彻底出局。那么到了康熙51年,为何又让废太子突然复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