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经济Ep77】《西方经济学》经济概念梳理P98~100:厂商和生产的基本概念
只总结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
第四章 生产技术
第一节 厂商和生产的基本概念
一、厂商
生产者(/厂商/企业)——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厂商的组织形式——
a.个人企业
定义: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优点:动机明确且强烈,生产决策自由灵活,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易于管理。
缺点:往往资金有限,限制了生产的发展,而且较易于破产。
b.合伙制企业
定义: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优点:资金较多,规模较大;分工和专业化得到一定的加强。
缺点:由于多人所有并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统一;其资金和生产规模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欠稳定。
c.公司制企业
定义:按照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
地位: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特点——
公司由股东所有,公司的经营权掌握在董事会监督下的总经理手里;
在资本市场上,公司制企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融资组织形式,它主要利用发行公司债券和公司股票来筹集资金;
由于公司制企业能够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形式筹集大量资金,所以,公司制企业往往资金雄厚,有利于实现规模生产,有利于强化分工与协作;
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相对稳定,有利于生产的长期发展;
由于规模庞大,给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带来一定的困难;
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能否体现所有者意愿的问题。
公司债券——由公司发行的一种债券凭证,它以公司许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偿还一笔固定数列货币和定期付息的方式,从居民户和其他厂商那里借款融资——公司债券所有者不是公司的所有者,也不参与公司的管理。
公司股票——由公司发行的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票面价值的投资凭证——股票所有者是公司股东即所有者,股东有权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索取公司的利润,也有义务承担公司的损失。
厂商的目标——
关于厂商行为的基本假设——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它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在厂商理论中的体现。
二、生产
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它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生产函数——
厂商的生产过程——从投入生产要素到生产出产品的过程。
生产要素分类——
劳动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森林、江河湖泊、海洋、矿藏等;
资本可以是货币形态的,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的——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如厂房、机器设备、动力燃料、原材料等;
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Q=f(X1,X2,……,Xn)——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既定的生产技术下的生产要素组合(X1,X2,……,Xn)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
“最大产量”——对生产函数的本质规定,它强调生产函数所体现的生产技术是有效率的,其产量是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再增大的产量。
特别——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Q=f(L,K)——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
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生产的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生产周期——短期生产的要素投入区分为固定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投入。
生产的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周期。
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