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和讲稿】学习中医,入门八槛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都说学习中医难,特别是在入门阶段。今天青囊就和大家聊聊学习中医必须过的8道门槛,下面是本期目录。
首先我们来谈谈理论关的第一道门槛——中医古文理解。所谓理不出《内经》,法不过《伤寒》,多读读古代人的医学见解,对于中医的功底提高非常有帮助。可以说对古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到我们最终理论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古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道理。历史上诸多的中医大家,都是从我们这些经典当中去汲取灵感,并运用于实践,最终成名。因此。如果对古文的意思把握不到位,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够,就会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浅薄的状态,即便是不断的摸索,也无法很快的提高。而为了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在我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写作格律诗词,从起初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不知不觉中也写下了3000余首的格律诗,发布到网上获得许多好评。这边也与诸位分享一阙连我师傅都夸赞的古词,它是以《九张机》的版本改编的,总结了我学习中医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与感悟:
一年秋,幸逢中医年十六。一见如故谁人谋?《素问》大论,《灵枢》兰典,岐黄于心熟。
二年秋,中药方歌诵如流。性味归经与走守,君臣佐使,排兵布阵,更上一层楼。
三年秋,替母愈疾始用灸。略有风动遣双钩,冷痛难耐,偶有瞤动,取脉为弦浮。
四年秋,为学中医至福州。翁师智语解津由,阴阳五行,气血津液,难忘深切眸。
五年秋,心向医道志未酬。博观约取未敢漏,移光换影,岁月更送,壮怀几时收?
六年秋,未曾分心交女友。一入医门心似佛,孤独相伴,寂寞相守,何斥儒酸臭?
七年秋,衣带渐宽人渐瘦。往昔时光堪回首,无悔岁月,有味诗书,何苦独泛舟?
八年秋,畅言何曾须借酒。唯见苍天不见愁,既逢叶老,又遇李师,此生无他求。
九年秋,学成为解人病忧。功过尽在旁人口,坦荡医风,自在心境,恰似云中鸥。
—— 《九张机之我与中医九年秋》
丁酉年壹月伍日午
学写格律诗词的好处,就是能提升自己对古文文字与语法的敏感度,写到最后你会发现,在斟酌用字的时候,似乎有一种在遣方开药的感觉,正如那句诗中所说:字字品来皆是药,章章念去尽为方。但最重要的,是它能提升我们接下去要讲的第二种能力,也是我们要迈过的第二道槛,就是意象思维。我们常说“医者意也”,其实这出处于《后汉书·方术传》中一句话:“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意用巧。”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说文·心部》中它解释道:“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因此,这里的“意”,可以理解为“意向”。也就是用心去考察别人的言语就知道他的意向。这恰是中医神奇之所在,能够做到“以神会神,一会即觉”。我们强调的“医者意也”的观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凭空想象,去随意捏造自己的理论,然后假托神授、自命不凡。而是要学会用自己的意志与意念,去品会病象与常象。中医中确实有一些玄妙之处,例如阴阳五行,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们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意象思维,而写作格律诗词也是培养意象思维非常好的方式。而意象思维培养出来之后或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迈过“取象比类和类比推理”这两道门槛,就是使自己拥有“知常达变、见微知著”的举一反三能力。
正如同《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揭示的一样,很多东西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关联点。例如一句:诸寒之而热者,取其阴。我们就要马上反应出来:诸热之而寒者,取其阳。因为这两者是存在类比关系的。中医的理论是博大而精微的,如果我们不能触类旁通,那么学习中医一定是格外吃力的,而当我们意会到其中的奥妙所在,才能事半功倍、左右逢源!
而在最后,我们还要做到,把这所有的东西内化为自身所用,总结为自己的理论。如果不能学为所用,那么之前所有的学习也就成了无用功。关于理论关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了就一个字,那就是“悟”。
而到了实践关,我们需要迈过的也有四道槛:分别是尝药之苦、忍针之痛以及会脉之微、观证之变。试问,如果我们没有尝过中药的味道,我们怎么能把握住药味与药性之间的关系?怎么会知道什么样的性味能够治疗什么样的疾病?又如何能在开完方子之后能马上粗略判断出它大概可以处理什么样程度的证呢?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去尝像附子细辛,这些大辛大热且有毒的中草药,那是冒着生命风险去学习中医。但至少是要能体会得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异同之处,比如黄连之苦与苦参之苦的区别,等等。
第二,我们要能够亲身忍受针灸带来的酸楚,我们中医经络的理论非常的玄妙,《黄帝内经》当中的下卷《灵枢经》主要就是在讲针灸穴位,它占据我们的医理中非常大的部分,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当然我们也不要求要去做像“烧山火、透天凉”这种刺激性很强的针灸操作,但至少要意会到什么是针感?怎么样才算是得气?才是有效果?
再来,对于实践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去体会我们中医脉诊的精微之妙。我们常说:察色按脉,要先别阴阳。其实把脉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要学会“对比”,光是脉诊六字诀:强、弱、浮、沉、迟、数,就能判断出非常多的疾病,比如说“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强弱定虚实”等等,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但我们要更进一步去区分出:寸、关、尺三部分,在我们触碰之后的差别,哪个部位强?哪个部位弱?在我们的手法里,轻举、重按的过程中,内、外、上、下有什么区别?关于脉诊的实践,是在我们临床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古人也常说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现在在临床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完全舍弃诊脉,把脉就是做做样子,而另一种则是单凭脉诊。其实,这两者都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还是提倡要“望闻问切”来“四诊合参”,通过实际病症的取舍,最终抓住最主要的关键矛盾。
而前面的尝药之苦、忍针之痛、会脉之微其实也都只是铺垫,是为了我们最终达到另一个高度,就是能观证之变。我们中医“证”的内涵,代表疾病在特定的时空阶段下,外在症候表现的内在最主要的矛盾机理。但这个证它是会不断变化,而且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去把握和研究的点,学会如何随机应变!许多中医学生下临床跟诊,就拿着一本本子在那边抄方子,其实,这就像是“刻舟求剑”一般,因为病人是活的,“证”也像是变换的水流。其实,下了临床,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心,去领会这变化多端的“方-证”背后不变的奥秘在哪里!
如果说尝药之苦、忍针之痛是“知己”;那么会脉之微、观证之变,就是“知彼”。唯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真正遣方明确,效如桴鼓。而这实践关中的四道门槛,最后也能总结为一个字,那就是“体”。结合刚刚所谈到的理论关中的这个“悟”字,其实这两个字,就是我们中医学习当中最重要的点。我们在中医世界不断学习磨练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地在“体与悟”中辗转。而我们看这两个字也很有特色,“悟”字,是一个竖心旁再一个吾,说的是要用自己的心,而“体”字,是一个单立人加上一个本,说的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因此学习中医确实难,不止难在入门,更难在要用自己的身心,难在要亲历亲身亲为,难在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因此很难。但是它最终所取得的也必是人生最丰硕的成果。
好的,今天青囊就与各位聊这么多,非常感谢大家的观看,如果关于中医的学习或者中医其他方面,你也有什么想说或想了解的,欢迎在屏幕下方给我们留言
青囊和声,助力中医成长,我们下期再见。